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在评判学生作文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疑惑:对学生作文的差异,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事实上,学生作文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语言素养的高低。没有好的语言,再好的内容也难以诞生一篇好作文。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偏重,符合语文教学,尤其符合作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寓言于乐,寓言于用”的原则,对学生语言素养进行训练及培养,使学生养成爱语言、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具体可以以下几个途径进行训练、培养。
1 名人一开口,学生跟着走
我们知道,名人名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名人的好语言例子来激励学生爱语言、学语言、用语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名人的语言大都具有简洁、含蓄、形象生动力的特点,而这些,正是我们学生平时运用语言的缺陷。马克思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明的顶点。”仅38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它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必须不辛苦,勤奋努力就会取得成功。其实,入选我们中学课本的文章中,不乏这样的名人佳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介绍这些语言,进行欣赏讲解、并要求学生模仿创造,使学生逐渐养成这方面的语言思维习惯。
2 妙语人人爱,勤练是好手
任何一门功夫,都不能随手拈来,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千磨万击出深山”的。激发学生语言兴趣,教师还应广泛寻找一些精美的语言材料,既扩展了范围,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好语言是谁都能创造的。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其中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其中的“绿”字作者曾先后用“到、过、入、满”等字代替,最后选用“绿”字。他是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定夺的。所谓:“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一切伟大的文字,都必须经过苦練而来。俗话说:“作文不难,而难于炼句”。作文的语言必须经过反复的修改、推敲,才能养成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我们教师应多找一些能给学生开窍的句子、材料,让学生天天处在美妙的语言空气中,才能使学生的美语生根开花。
3 读书破万卷,不用皆白看
其实,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许多积累,但很多人都让这些“财富”积满灰尘,生锈乃至腐烂。所以,我们教师应时常对学生提醒,并不断激发学生:读书破万卷,不用皆白看;才学虽三斗,尽用是高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词语,佳句等每个学生都有“积压”,它们就像货物一样年久失效无用,必须“随产”、“随销”。每次学完新词,就让学生用之编一段话或一段故事;每次学到一些妙句精语,就让学生改编“克隆”。语文课本《争画》一文中,毛泽东借用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改为“丹青意造本无法”只改动了前两个字来称赞齐白石之画;而郭沫若借用陆游一句诗作“此老胸中常有诗”,认为“画圣胸中常有诗”来称赞齐白石。他们俩就很好的运用了“克隆”技术。学语言不仅要懂用,而且要会移花接木,这样有个性,创造性的语言才会诞生。我们教师除了多提供材料给学生外,还要让学生勤看、勤摘录。
4 说话恋修辞,呆言变活语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恰当完美的形式以收到最佳效果的活动,就是修辞的过程。修辞的课程就是对语言各方面的综合运用。为此,在教学之余,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辞好的文章,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关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多提供给学生好的语言范例,指导他们习惯于修辞活动。
5 歧义换新颜
我们的汉语言中,有许多词语平平常常,但一旦用好,就其妙无穷了。抗战时期,日寇进犯广西省,国民党广西主席黄旭初慌张请假,称旭乡扫母墓,闻风而逃。《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桂林危机声中,黄旭初扫他妈的墓”。作者依托事实,巧施词语,把“母”改成“妈”,利用了“他妈的”一词的不同语义,斥责了黄旭初临阵逃脱,气愤之情油然而生,骂得文明合理。所以说,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就会有一攴生花妙笔。
1 名人一开口,学生跟着走
我们知道,名人名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名人的好语言例子来激励学生爱语言、学语言、用语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名人的语言大都具有简洁、含蓄、形象生动力的特点,而这些,正是我们学生平时运用语言的缺陷。马克思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明的顶点。”仅38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它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必须不辛苦,勤奋努力就会取得成功。其实,入选我们中学课本的文章中,不乏这样的名人佳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介绍这些语言,进行欣赏讲解、并要求学生模仿创造,使学生逐渐养成这方面的语言思维习惯。
2 妙语人人爱,勤练是好手
任何一门功夫,都不能随手拈来,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千磨万击出深山”的。激发学生语言兴趣,教师还应广泛寻找一些精美的语言材料,既扩展了范围,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好语言是谁都能创造的。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其中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其中的“绿”字作者曾先后用“到、过、入、满”等字代替,最后选用“绿”字。他是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定夺的。所谓:“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一切伟大的文字,都必须经过苦練而来。俗话说:“作文不难,而难于炼句”。作文的语言必须经过反复的修改、推敲,才能养成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我们教师应多找一些能给学生开窍的句子、材料,让学生天天处在美妙的语言空气中,才能使学生的美语生根开花。
3 读书破万卷,不用皆白看
其实,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许多积累,但很多人都让这些“财富”积满灰尘,生锈乃至腐烂。所以,我们教师应时常对学生提醒,并不断激发学生:读书破万卷,不用皆白看;才学虽三斗,尽用是高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词语,佳句等每个学生都有“积压”,它们就像货物一样年久失效无用,必须“随产”、“随销”。每次学完新词,就让学生用之编一段话或一段故事;每次学到一些妙句精语,就让学生改编“克隆”。语文课本《争画》一文中,毛泽东借用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改为“丹青意造本无法”只改动了前两个字来称赞齐白石之画;而郭沫若借用陆游一句诗作“此老胸中常有诗”,认为“画圣胸中常有诗”来称赞齐白石。他们俩就很好的运用了“克隆”技术。学语言不仅要懂用,而且要会移花接木,这样有个性,创造性的语言才会诞生。我们教师除了多提供材料给学生外,还要让学生勤看、勤摘录。
4 说话恋修辞,呆言变活语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恰当完美的形式以收到最佳效果的活动,就是修辞的过程。修辞的课程就是对语言各方面的综合运用。为此,在教学之余,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辞好的文章,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关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多提供给学生好的语言范例,指导他们习惯于修辞活动。
5 歧义换新颜
我们的汉语言中,有许多词语平平常常,但一旦用好,就其妙无穷了。抗战时期,日寇进犯广西省,国民党广西主席黄旭初慌张请假,称旭乡扫母墓,闻风而逃。《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桂林危机声中,黄旭初扫他妈的墓”。作者依托事实,巧施词语,把“母”改成“妈”,利用了“他妈的”一词的不同语义,斥责了黄旭初临阵逃脱,气愤之情油然而生,骂得文明合理。所以说,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就会有一攴生花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