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依据多模态外语教学课堂的体裁结构及其模态选择与搭配,定性描述并分析了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听说组和综合组一、二、三等奖共12名参赛选手的教学录像,研究提出了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的体裁结构并指出了其模态选择与搭配特点。该研究不仅能为外语教学比赛的评审提供参考,也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分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4)05-0016-06
引言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比赛逐渐成为多媒体授课比赛,参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使得课堂图文并茂、音视频搭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的外语教学比赛规则中关于多媒体的要求多数都是一带而过,更多的是对语言的要求。然而,随着21世纪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学者对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话语意义的表达不仅借助于语言,其他符号系统也参与整体意义的建构。外语课堂话语是一种多模态话语[1](40),因此,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外语课堂教学,外语教学比赛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模态的作用。
鉴于此,本文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体裁理论、多元读写教学理论,以第二届“外教社杯”外语教学比赛录像为分析语料[2],探讨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的特点,以期为外语教学比赛和外语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在
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模态指的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3](83),包括语言、图像、颜色、声音、身势(包括手势、动作、表情)、技术、动画视频等符号系统。我们每天接触的一切,甚至在相互交往时都离不开多模态[4](3)。由多种模态建构的话语为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的建构和解构需要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5][3][6][7][8]。
(一)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其他相关理论的影响下,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接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观点:系统理论、语境理论、元功能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和意义潜势观点[6][7][8][3](82-86)[9](146)[5](24-30),由此而形成的分析框架包括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和媒体层面[10][5](24-30)。
文化层面指的是多模态话语解构和建构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符号系统生成有意义话语的大环境,主要表现为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如人的思维模式、为人处事和习俗,也表现为体裁结构潜势,即实现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序。
语境层面指多模态话语的情景语境,体现为一定的语境构型,即交际模式,也称为语域,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分别决定多模态话语所涉及的内容和事件、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语言与其他符号模态之间的关系。
多模态话语的内容层面由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构成。意义层面包括话语意义的三个方面: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分别由语域构型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决定;形式层面指的是实现多模态话语意义的不同模态形式及各种模态之间的关系。关于模态划分的标准不一。有的依据感知渠道分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3](82-86)。目前除语言外,研究比较多的为视觉模态中的图像和听觉模态。也有的依据语篇涉及符号系统的数目(同上)区分多模态的种类。综合以上两种划分,张德禄[5](24-30)把多模态话语的形式层面分为语言、图觉、声觉和感觉,每种模态形式包括模态构成元素和元素的组织规则,分别相当于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各种模态形式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互补和非互补,互补又分为强化和非强化,非互补分为内包、交叠、增强、情景交互(具体参见[5](24-30))。
媒体层面是实现内容层面的表达层面,是话语的最终物质表现形式,包括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语言媒体包括纯语言和伴语言,纯语言指声音和文字;伴语言指音响、音调、字体和布局。非语言媒体包括身体媒体和非身体媒体,身体指动作、比拟、面容(表情、眼神和五官)、肢体(手势、姿势、摇动);非身体指工具(PPT、音响扩展、网络、实验室、传译室)和环境。
这几个层面的关系是文化语境由情景语境表现,情景语境决定话语意义,话语意义由多种模态体现,进一步由多种媒体实现。
(二)外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语篇体裁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悉尼学派以Martin为首的一批研究者发展了Halliday & Hasan[11]建立的语篇体裁理论,提出了语篇体裁是“分阶段、有目的的社会过
程”[10](142-143)。语篇体裁具有一定的结构潜势,包含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必要成分决定着体裁的类型,而可选成分体现体裁的变异[12](229)。语篇体裁是一种涉及语言活动的社会活动,本质是多模态的,由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共同实现[1](40)。据此,外语教学是一种分阶段实现教学目的的社会活动,因此也是一类语篇,具有一定的结构潜势。实际上,外语教学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的语篇体裁组成的超高级体裁,其中一门课程的体裁结构为宏观体裁结构,一个课段的体裁结构为标准教学体裁结构[1](40)。张德禄[13](51)在分析6个外语类全国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基础上提出了英语综合课的体裁结构,包括7个必要成分和8个可选成分:(课前准备活动)^课堂开始仪式^宣布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求)^(对上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入主要教学内容^(提供背景信息)^(放录像、提供网络资料)^(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课文理解:解释、问答^老师组织活动^(学生活动:学生自我学习)^(老师对讨论进行解释、评价)^小结^作业布置*。张德禄、丁肈芬[1](4)在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下进一步完善了外语课堂教学的体裁结构潜势,具体为:(课前准备活动) ^课堂开始仪式^ 教学目标 ^ (教学要求)·(复习) ^引入主要教学内容^提供背景信息) ^ {[实景亲身经历 ^ (问题与讨论)]·[概念化与理论化 ^辩论讨论]·实践应用} ^ (老师对讨论进行解释、评价) ^ (总结) ^作业布置^结束。但是具体的教学程序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和具体教学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13](51),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外语教学比赛具有一些不同于外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如有一定比赛时间的限制;通常是临时从某个课程节选一部分内容实施教学;多数情况下没有学生或者仅有几个临时的学生,评委作为听众聆听整个过程使得气氛紧张;教学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因此外语教学比赛是一种特殊的外语课堂教学,在语篇体裁及多模态选择和搭配方面,应有一些独有的特征。
本文拟参照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探讨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语篇体裁的特征。
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参加“外教社杯”决赛的是57名全国各分赛区的冠军,各位参赛者经过授课、说课等几个环节的比赛,最终产生了综合组的一、二、三等奖和听说组的一、二、三等奖,每组获奖人数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因此两个小组的比赛共有20名参赛者获奖。我们选择了每个小组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和三等奖的前两名(2名)共12名参赛选手进行分析,其中综合组6名,包括2名男士和4名女士;听说组6名,包括2名男士和4名女士。选择的12名参赛者中,有的来自国家一流综合性本科院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有的来自国家一流外语类的本科院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省市重点本科院校。12名选手来自北京(2名)、天津(1名)、上海(2名)、广东(2名)、江苏(1名)、湖北(1名)、山东(1名)、福建(1名)、内蒙古(1名)。这12名参赛者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中的青年优秀教师及其教学水平,符合样本分析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研究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语篇的体裁结构具有什么特点?(2)外语教学比赛中的多模态资源的选择具有什么特征?是否存在课程上的差异?教师性别对多模态的选择存在什么影响?(3)外语教学比赛中的多模态资源的搭配有哪些主要特点?
(三)研究方法
分析语料为12位参赛者的授课比赛录像,每个参赛者的录像持续约20分钟,内容各异,分为综合和听说两组。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基于PPT切分授课录像:使用PPT前为一个时间段,使用PPT过程中依据每页PPT内容把教学录像切分为相应的时间段,使用PPT后为一个时间段,然后分析每个时间段参赛者使用的模态资源和相应的媒体种类。
(四)研究步骤
为了保证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我们首先对3名教师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方面的短期培训。然后3位教师各自观看教学录像,每个录像至少观看3遍,同时记录下录像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结果。然后3位教师小组就录像分析中存在的疑问进行商讨,直至达成一致意见。然后3位教师再次观看一遍录像,对以前的分析结果进行修改。最后所有分析材料汇总到一起,笔者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每位参赛者录像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结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录像:(1)话语体裁结构;(2)模态选择的种类;(3)模态搭配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讨论与启示
由于篇幅所限,12位参赛教师比赛录像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结果在此不再呈现。下面,我们依据分析结果,尝试回答本文提出的几个研究问题,并简析其对外语教学比赛和参赛者教学有何启示。
(一)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体裁结构
教学比赛的授课教室为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和音响设备齐全,一侧还有一个白板。前两排为听课的学生,应该是大赛组织方临时组织的学生,英语水平比较好。后面坐着此次大赛的评委们和其他人员。讲台的一侧是大赛的工作人员。
通过对12位参赛教师的分析,参照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下的外语课堂教学体裁结构潜势[1](42),我们分别获得了外语教学比赛综合课和听说课多模态话语的体裁结构潜势:
综上分析,外语教学综合课和听说课比赛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因所侧重教学技能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外语综合课和听说课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具有如下共同之处:第一,均具备相对完整的体裁结构,两种课程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基本相同。第二,基本上没有教学程序重现,这是比赛这一特殊语境所致。第三,外语教学比赛的课堂准备活动是必选成分,具体体现为“问候”,有的甚至包括“表示感谢”,这是因为外语教学比赛的听众是临时的学生代表和评委以及比赛组织方的工作人员,教师和听众之间是陌生的,问候能够拉近双方的关系,有利于接下来教学的进行。另外没有复习这个环节(除7号选手),这是因为外语教学比赛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教学单元,与外语教学课堂不同,不存在与之前内容的联系。
不同之处包括:第一,听说课明显包括两个阶段,视听阶段和口语练习阶段。第二,学习内容形式不同,综合课主要是文字材料,而听说课主要为音视频材料。第三,听说课的作业多是音视频材料和口语练习活动,而综合课则多是阅读补充材料和写作任务。
据此,外语教学比赛中的课堂展示要体裁结构完整,即教学程序清晰、完整,保证必要成分不可少。对于参赛教师,需要在安排好必要成分的前提下,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环境和学生的特点等情况,设计一定的可选成分,同中求异,彰显教学特色。
(二)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的模态选择
分析结果显示每个体裁结构成分的模态选择特点如下:
(1)“问候”包括正式的、严肃的和轻松愉快的三类,一般体现为语言声音媒体,偶有身体媒体的面部表情(如微笑)和肢体姿势(如鞠躬、点头),因此主要以听觉模态为主,辅以视觉模态。(2)“开始仪式”是为了缓解比赛中的紧张气氛,或引出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具体形式包括搞个小幽默、讲个小故事,或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因此仍以听觉模态的语言声音媒体为主。(3)“正式开始”由比赛者通过口头宣布,体现为听觉模态的语言声音媒体。(4)在“提出教学内容”的时候,比赛者已经打开了多媒体课件,第一页课件往往是授课内容的标题,同时比赛者会口头陈述一下,纯语言的文字和声音实现了听觉和视觉模态。(5)“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通常被比赛者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在PPT上,而且多数情况下会同时以语言声音的媒体形式呈现。(6)“准备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问答、讨论、游戏等。参赛教师通常以PPT语言文字或图像的形式呈现问题,或者讨论的话题,或者解释游戏的规则,接着学生运用语言声音等各种模态资源完成。(7)“背景介绍”是参赛教师利用语言声音,通过PPT工具,把视听模态的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各种资源呈现给学生。(8)“引入主要教学内容”主要通过语言声音的方式,同时参赛教师把PPT滚动到内容开始页。(9)“播放音频或视频”时,学生需要思考播放前看到的语言文字问答题、或者一边听、看音视频,一边完成一些语言文字练习。听觉和视觉模态是主要模态。(10)“理解音视频/课文”主要通过解释、问答、完成练习的形式,除了语言声音、文字和图像外,伴语言媒体,如音响、音调,在问答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11)参赛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声音和PPT文字、图像的方式“组织活动”(包括口语活动)。(12)“学生活动:自我学习”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口头交流,例如对话、讨论。(13)学生代表展示主要体现为单个学生的口头回答,或者学生小组的对话。(14)“教师对活动的解释、评价”以及“总结”都体现为语言声音媒体。(15)“作业布置”通常会明确地展示在PPT课件上,作业的形式多样,有课外材料阅读写作、口语练习、讨论、视频观看、调查等。可以说涉及到各种模态和媒体。(16)“结束”由参赛教师的口头致谢和PPT课件上的文字同时体现,同时也伴随有身体姿势——鞠躬或者点头。 综上所述,听觉和视觉模态是主要模态,主要通过语言声音、PPT上的语言文字、图像、音视频以及字体、布局、颜色等实现。语言声音和PPT上的语言文字相互增强。PPT课件是主要的媒体系统,最为主要的模态资源基本上都是通过多媒体呈现,例如图片、语言文字、音视频、颜色、字体等。
综合课和听说课在模态选择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同:听说课比综合课使用的模态资源更丰富;综合课的PPT多为文字和图像组成,听说课较多使用视频材料;综合课多是以语言文字媒体为主的写作、拓展阅读等作业形式,而听说课作业多为观看语言声音媒体为主的视频以及话题演讲等。
男女教师在模态的选择方面有以下异同:总体而言,使用的语言模态区别不大,都比较注重眼神和视线在师生关系构建中的作用。主要区别在于声音模态:男教师使用的音调、音响等伴语言媒体要逊色一些。在身体媒体方面,男教师均是正式的西装革履,相比而言,女教师着装比较休闲。在PPT字体、颜色等的选择方面,女教师更为多样。
因此,外语教学比赛中的课堂展示要依据教学话语的体裁结构,选择合适的多种模态资源和多种媒体(纯语言、伴语言、身体和非身体),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模态系统(语言、听觉、视觉和触觉),实现课堂话语意义和学生知识的双建构。
据此,参赛教师需要(1)增加多模态课堂活动的设计。除了基本的只涉及到语言声音媒体、模态运用比较单一的简单对话、口头陈述等,要适当增加游戏、话剧表演等多模态活动,因为多模态活动可调动多种感官,更有利于语言知识的运用和内化,也能还原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情景式交际教学。(2)要充分发挥身体媒体的作用,使课堂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互补 [14]。身体在话语意义的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话语构建过程中,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一个融洽的氛围更有利于课堂的进行。而这种关系和氛围除了运用语言构建外,动作(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都能起到融洽师生关系的作用。(3)合理使用各种工具型教学媒体。虽然PPT电子课件成为课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停留时间短暂、冗余信息过多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而且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课件没有取得最佳设计效果。因此要把传统工具媒体(如板书)和现代电子工具媒体结合,扬长避短。
(三)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的模态搭配及其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对参赛教师多模态资源及多种媒体选择情况的分析,我们总结归纳以下几种主要的多模态搭配类型:(1)口头语言、手势、眼神和PPT书面语言;(2)口头语言、手势、眼神和PPT图像;(3)口头语言、手势、眼神和PPT视频;(4)口头语言、手势、眼神和音频;(5)口头语言、手势、眼神和PPT书面语言和图像;(6)口头语言、手势、眼神、PPT书面语言和视频;(7)口头语言、手势、眼神、PPT书面语言和音频;(8)口头语言、身体移动、表情;(9)口头语言、表情与PPT书面语言。这里的PPT书面语言不仅指文字,还包括文字的字体形状、大小、空间布局和颜色等伴随特征,而口头语言也包括声音以及音响、音调、声音的频率、口音和口气[15](98)。所以口头语言和PPT书面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多模态搭配类型。
其中(3)、(4)、(6)、(7)主要在听说课中使用,而(1)、(2)、(5)在两种课程中都比较常见,但在综合课中使用更为频繁。(8)、(9)则在主要在课程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使用。在这些搭配类型中,口头语言、PPT书面语言、手势和眼神是最主要的模态搭配类型,口头语言和PPT书面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内容,实现话语的概念功能,手势和眼神主要用建构教学比赛话语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PPT图像、音频和视频、身体移动、表情则与主要模态类型形成互补强化关系。
外语教学比赛中多模态资源的搭配要遵循最优化和最简单化原则,充分传达教师的意义,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参赛教师一方面要选择各种模态资源,充分表达其意义,另一方面要注意各种模态之间的搭配,减少信息的冗余,降低学生的认知负担。
四、结语
本文基于对12位外语教学比赛参赛者教学录像的定性分析,提出了外语教学比赛综合课和听说课的多模态话语体裁结构,发现两种课程在体裁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描述了外语教学比赛模态选择的特点,指出模态选择因课程类别和教师性别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划分了9种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的模态搭配类型,指出了其主要模态搭配特征。多模态话语的体裁结构及模态选择与搭配规律,或可为外语教学比赛的课堂展示以及评价提供参考。
本研究主要定性分析了外语教学比赛参赛者的教学录像,缺少更为深入的定量统计分析,如利用数字技术更加高效的描述多模态话语[16],并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这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德禄,丁肈芬. 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 外语界, 2013, (3): 39-46,5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编). 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全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获奖教师教学风采:附专家点评、比赛视屏[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3]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 (5): 82-86.
[4]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1-10.
[5]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1): 24-30.
[6]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M]. London: Arnold, 1978.
[7]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994.
[8] Halliday, M. M. K. & Matthiessen, C.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2004.
[9] 汪燕华.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社会符号学理据[J]. 外语学刊, 2010,(6): 145-147.
[10] Martin, J.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2.
[11] 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 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12] Hasan, R. Text i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model [A].In Dressler, W. U.(ed.). Current Trends in Text Linguistics[C]. Berlin: de Gruyter, 1978: 228-246.
[13] 张德禄.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 中国外语, 2010, (3):48-53, 75.
[14] 胥国红. 教师课堂上的“言”与“行”——对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 7-11.
[15] 张德禄,王璐.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 外语学刊, 2010, (2):97-102.
[16] 冯德正. 数字技术与多模态语篇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7-11.
(责任编辑:高生文)
〔关键词〕 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分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4)05-0016-06
引言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比赛逐渐成为多媒体授课比赛,参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使得课堂图文并茂、音视频搭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的外语教学比赛规则中关于多媒体的要求多数都是一带而过,更多的是对语言的要求。然而,随着21世纪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学者对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话语意义的表达不仅借助于语言,其他符号系统也参与整体意义的建构。外语课堂话语是一种多模态话语[1](40),因此,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外语课堂教学,外语教学比赛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模态的作用。
鉴于此,本文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体裁理论、多元读写教学理论,以第二届“外教社杯”外语教学比赛录像为分析语料[2],探讨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的特点,以期为外语教学比赛和外语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在
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模态指的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3](83),包括语言、图像、颜色、声音、身势(包括手势、动作、表情)、技术、动画视频等符号系统。我们每天接触的一切,甚至在相互交往时都离不开多模态[4](3)。由多种模态建构的话语为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的建构和解构需要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5][3][6][7][8]。
(一)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其他相关理论的影响下,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接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观点:系统理论、语境理论、元功能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和意义潜势观点[6][7][8][3](82-86)[9](146)[5](24-30),由此而形成的分析框架包括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和媒体层面[10][5](24-30)。
文化层面指的是多模态话语解构和建构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符号系统生成有意义话语的大环境,主要表现为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如人的思维模式、为人处事和习俗,也表现为体裁结构潜势,即实现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序。
语境层面指多模态话语的情景语境,体现为一定的语境构型,即交际模式,也称为语域,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分别决定多模态话语所涉及的内容和事件、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语言与其他符号模态之间的关系。
多模态话语的内容层面由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构成。意义层面包括话语意义的三个方面: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分别由语域构型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决定;形式层面指的是实现多模态话语意义的不同模态形式及各种模态之间的关系。关于模态划分的标准不一。有的依据感知渠道分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3](82-86)。目前除语言外,研究比较多的为视觉模态中的图像和听觉模态。也有的依据语篇涉及符号系统的数目(同上)区分多模态的种类。综合以上两种划分,张德禄[5](24-30)把多模态话语的形式层面分为语言、图觉、声觉和感觉,每种模态形式包括模态构成元素和元素的组织规则,分别相当于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各种模态形式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互补和非互补,互补又分为强化和非强化,非互补分为内包、交叠、增强、情景交互(具体参见[5](24-30))。
媒体层面是实现内容层面的表达层面,是话语的最终物质表现形式,包括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语言媒体包括纯语言和伴语言,纯语言指声音和文字;伴语言指音响、音调、字体和布局。非语言媒体包括身体媒体和非身体媒体,身体指动作、比拟、面容(表情、眼神和五官)、肢体(手势、姿势、摇动);非身体指工具(PPT、音响扩展、网络、实验室、传译室)和环境。
这几个层面的关系是文化语境由情景语境表现,情景语境决定话语意义,话语意义由多种模态体现,进一步由多种媒体实现。
(二)外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语篇体裁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悉尼学派以Martin为首的一批研究者发展了Halliday & Hasan[11]建立的语篇体裁理论,提出了语篇体裁是“分阶段、有目的的社会过
程”[10](142-143)。语篇体裁具有一定的结构潜势,包含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必要成分决定着体裁的类型,而可选成分体现体裁的变异[12](229)。语篇体裁是一种涉及语言活动的社会活动,本质是多模态的,由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共同实现[1](40)。据此,外语教学是一种分阶段实现教学目的的社会活动,因此也是一类语篇,具有一定的结构潜势。实际上,外语教学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的语篇体裁组成的超高级体裁,其中一门课程的体裁结构为宏观体裁结构,一个课段的体裁结构为标准教学体裁结构[1](40)。张德禄[13](51)在分析6个外语类全国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基础上提出了英语综合课的体裁结构,包括7个必要成分和8个可选成分:(课前准备活动)^课堂开始仪式^宣布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求)^(对上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入主要教学内容^(提供背景信息)^(放录像、提供网络资料)^(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课文理解:解释、问答^老师组织活动^(学生活动:学生自我学习)^(老师对讨论进行解释、评价)^小结^作业布置*。张德禄、丁肈芬[1](4)在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下进一步完善了外语课堂教学的体裁结构潜势,具体为:(课前准备活动) ^课堂开始仪式^ 教学目标 ^ (教学要求)·(复习) ^引入主要教学内容^提供背景信息) ^ {[实景亲身经历 ^ (问题与讨论)]·[概念化与理论化 ^辩论讨论]·实践应用} ^ (老师对讨论进行解释、评价) ^ (总结) ^作业布置^结束。但是具体的教学程序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和具体教学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13](51),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外语教学比赛具有一些不同于外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如有一定比赛时间的限制;通常是临时从某个课程节选一部分内容实施教学;多数情况下没有学生或者仅有几个临时的学生,评委作为听众聆听整个过程使得气氛紧张;教学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因此外语教学比赛是一种特殊的外语课堂教学,在语篇体裁及多模态选择和搭配方面,应有一些独有的特征。
本文拟参照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探讨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语篇体裁的特征。
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参加“外教社杯”决赛的是57名全国各分赛区的冠军,各位参赛者经过授课、说课等几个环节的比赛,最终产生了综合组的一、二、三等奖和听说组的一、二、三等奖,每组获奖人数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因此两个小组的比赛共有20名参赛者获奖。我们选择了每个小组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和三等奖的前两名(2名)共12名参赛选手进行分析,其中综合组6名,包括2名男士和4名女士;听说组6名,包括2名男士和4名女士。选择的12名参赛者中,有的来自国家一流综合性本科院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有的来自国家一流外语类的本科院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省市重点本科院校。12名选手来自北京(2名)、天津(1名)、上海(2名)、广东(2名)、江苏(1名)、湖北(1名)、山东(1名)、福建(1名)、内蒙古(1名)。这12名参赛者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中的青年优秀教师及其教学水平,符合样本分析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研究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语篇的体裁结构具有什么特点?(2)外语教学比赛中的多模态资源的选择具有什么特征?是否存在课程上的差异?教师性别对多模态的选择存在什么影响?(3)外语教学比赛中的多模态资源的搭配有哪些主要特点?
(三)研究方法
分析语料为12位参赛者的授课比赛录像,每个参赛者的录像持续约20分钟,内容各异,分为综合和听说两组。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基于PPT切分授课录像:使用PPT前为一个时间段,使用PPT过程中依据每页PPT内容把教学录像切分为相应的时间段,使用PPT后为一个时间段,然后分析每个时间段参赛者使用的模态资源和相应的媒体种类。
(四)研究步骤
为了保证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我们首先对3名教师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方面的短期培训。然后3位教师各自观看教学录像,每个录像至少观看3遍,同时记录下录像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结果。然后3位教师小组就录像分析中存在的疑问进行商讨,直至达成一致意见。然后3位教师再次观看一遍录像,对以前的分析结果进行修改。最后所有分析材料汇总到一起,笔者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每位参赛者录像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结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录像:(1)话语体裁结构;(2)模态选择的种类;(3)模态搭配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讨论与启示
由于篇幅所限,12位参赛教师比赛录像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结果在此不再呈现。下面,我们依据分析结果,尝试回答本文提出的几个研究问题,并简析其对外语教学比赛和参赛者教学有何启示。
(一)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体裁结构
教学比赛的授课教室为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和音响设备齐全,一侧还有一个白板。前两排为听课的学生,应该是大赛组织方临时组织的学生,英语水平比较好。后面坐着此次大赛的评委们和其他人员。讲台的一侧是大赛的工作人员。
通过对12位参赛教师的分析,参照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下的外语课堂教学体裁结构潜势[1](42),我们分别获得了外语教学比赛综合课和听说课多模态话语的体裁结构潜势:
综上分析,外语教学综合课和听说课比赛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因所侧重教学技能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外语综合课和听说课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具有如下共同之处:第一,均具备相对完整的体裁结构,两种课程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基本相同。第二,基本上没有教学程序重现,这是比赛这一特殊语境所致。第三,外语教学比赛的课堂准备活动是必选成分,具体体现为“问候”,有的甚至包括“表示感谢”,这是因为外语教学比赛的听众是临时的学生代表和评委以及比赛组织方的工作人员,教师和听众之间是陌生的,问候能够拉近双方的关系,有利于接下来教学的进行。另外没有复习这个环节(除7号选手),这是因为外语教学比赛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教学单元,与外语教学课堂不同,不存在与之前内容的联系。
不同之处包括:第一,听说课明显包括两个阶段,视听阶段和口语练习阶段。第二,学习内容形式不同,综合课主要是文字材料,而听说课主要为音视频材料。第三,听说课的作业多是音视频材料和口语练习活动,而综合课则多是阅读补充材料和写作任务。
据此,外语教学比赛中的课堂展示要体裁结构完整,即教学程序清晰、完整,保证必要成分不可少。对于参赛教师,需要在安排好必要成分的前提下,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环境和学生的特点等情况,设计一定的可选成分,同中求异,彰显教学特色。
(二)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的模态选择
分析结果显示每个体裁结构成分的模态选择特点如下:
(1)“问候”包括正式的、严肃的和轻松愉快的三类,一般体现为语言声音媒体,偶有身体媒体的面部表情(如微笑)和肢体姿势(如鞠躬、点头),因此主要以听觉模态为主,辅以视觉模态。(2)“开始仪式”是为了缓解比赛中的紧张气氛,或引出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具体形式包括搞个小幽默、讲个小故事,或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因此仍以听觉模态的语言声音媒体为主。(3)“正式开始”由比赛者通过口头宣布,体现为听觉模态的语言声音媒体。(4)在“提出教学内容”的时候,比赛者已经打开了多媒体课件,第一页课件往往是授课内容的标题,同时比赛者会口头陈述一下,纯语言的文字和声音实现了听觉和视觉模态。(5)“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通常被比赛者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在PPT上,而且多数情况下会同时以语言声音的媒体形式呈现。(6)“准备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问答、讨论、游戏等。参赛教师通常以PPT语言文字或图像的形式呈现问题,或者讨论的话题,或者解释游戏的规则,接着学生运用语言声音等各种模态资源完成。(7)“背景介绍”是参赛教师利用语言声音,通过PPT工具,把视听模态的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各种资源呈现给学生。(8)“引入主要教学内容”主要通过语言声音的方式,同时参赛教师把PPT滚动到内容开始页。(9)“播放音频或视频”时,学生需要思考播放前看到的语言文字问答题、或者一边听、看音视频,一边完成一些语言文字练习。听觉和视觉模态是主要模态。(10)“理解音视频/课文”主要通过解释、问答、完成练习的形式,除了语言声音、文字和图像外,伴语言媒体,如音响、音调,在问答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11)参赛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声音和PPT文字、图像的方式“组织活动”(包括口语活动)。(12)“学生活动:自我学习”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口头交流,例如对话、讨论。(13)学生代表展示主要体现为单个学生的口头回答,或者学生小组的对话。(14)“教师对活动的解释、评价”以及“总结”都体现为语言声音媒体。(15)“作业布置”通常会明确地展示在PPT课件上,作业的形式多样,有课外材料阅读写作、口语练习、讨论、视频观看、调查等。可以说涉及到各种模态和媒体。(16)“结束”由参赛教师的口头致谢和PPT课件上的文字同时体现,同时也伴随有身体姿势——鞠躬或者点头。 综上所述,听觉和视觉模态是主要模态,主要通过语言声音、PPT上的语言文字、图像、音视频以及字体、布局、颜色等实现。语言声音和PPT上的语言文字相互增强。PPT课件是主要的媒体系统,最为主要的模态资源基本上都是通过多媒体呈现,例如图片、语言文字、音视频、颜色、字体等。
综合课和听说课在模态选择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同:听说课比综合课使用的模态资源更丰富;综合课的PPT多为文字和图像组成,听说课较多使用视频材料;综合课多是以语言文字媒体为主的写作、拓展阅读等作业形式,而听说课作业多为观看语言声音媒体为主的视频以及话题演讲等。
男女教师在模态的选择方面有以下异同:总体而言,使用的语言模态区别不大,都比较注重眼神和视线在师生关系构建中的作用。主要区别在于声音模态:男教师使用的音调、音响等伴语言媒体要逊色一些。在身体媒体方面,男教师均是正式的西装革履,相比而言,女教师着装比较休闲。在PPT字体、颜色等的选择方面,女教师更为多样。
因此,外语教学比赛中的课堂展示要依据教学话语的体裁结构,选择合适的多种模态资源和多种媒体(纯语言、伴语言、身体和非身体),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模态系统(语言、听觉、视觉和触觉),实现课堂话语意义和学生知识的双建构。
据此,参赛教师需要(1)增加多模态课堂活动的设计。除了基本的只涉及到语言声音媒体、模态运用比较单一的简单对话、口头陈述等,要适当增加游戏、话剧表演等多模态活动,因为多模态活动可调动多种感官,更有利于语言知识的运用和内化,也能还原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情景式交际教学。(2)要充分发挥身体媒体的作用,使课堂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互补 [14]。身体在话语意义的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话语构建过程中,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一个融洽的氛围更有利于课堂的进行。而这种关系和氛围除了运用语言构建外,动作(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都能起到融洽师生关系的作用。(3)合理使用各种工具型教学媒体。虽然PPT电子课件成为课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停留时间短暂、冗余信息过多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而且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课件没有取得最佳设计效果。因此要把传统工具媒体(如板书)和现代电子工具媒体结合,扬长避短。
(三)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的模态搭配及其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对参赛教师多模态资源及多种媒体选择情况的分析,我们总结归纳以下几种主要的多模态搭配类型:(1)口头语言、手势、眼神和PPT书面语言;(2)口头语言、手势、眼神和PPT图像;(3)口头语言、手势、眼神和PPT视频;(4)口头语言、手势、眼神和音频;(5)口头语言、手势、眼神和PPT书面语言和图像;(6)口头语言、手势、眼神、PPT书面语言和视频;(7)口头语言、手势、眼神、PPT书面语言和音频;(8)口头语言、身体移动、表情;(9)口头语言、表情与PPT书面语言。这里的PPT书面语言不仅指文字,还包括文字的字体形状、大小、空间布局和颜色等伴随特征,而口头语言也包括声音以及音响、音调、声音的频率、口音和口气[15](98)。所以口头语言和PPT书面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多模态搭配类型。
其中(3)、(4)、(6)、(7)主要在听说课中使用,而(1)、(2)、(5)在两种课程中都比较常见,但在综合课中使用更为频繁。(8)、(9)则在主要在课程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使用。在这些搭配类型中,口头语言、PPT书面语言、手势和眼神是最主要的模态搭配类型,口头语言和PPT书面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内容,实现话语的概念功能,手势和眼神主要用建构教学比赛话语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PPT图像、音频和视频、身体移动、表情则与主要模态类型形成互补强化关系。
外语教学比赛中多模态资源的搭配要遵循最优化和最简单化原则,充分传达教师的意义,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参赛教师一方面要选择各种模态资源,充分表达其意义,另一方面要注意各种模态之间的搭配,减少信息的冗余,降低学生的认知负担。
四、结语
本文基于对12位外语教学比赛参赛者教学录像的定性分析,提出了外语教学比赛综合课和听说课的多模态话语体裁结构,发现两种课程在体裁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描述了外语教学比赛模态选择的特点,指出模态选择因课程类别和教师性别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划分了9种外语教学比赛多模态话语的模态搭配类型,指出了其主要模态搭配特征。多模态话语的体裁结构及模态选择与搭配规律,或可为外语教学比赛的课堂展示以及评价提供参考。
本研究主要定性分析了外语教学比赛参赛者的教学录像,缺少更为深入的定量统计分析,如利用数字技术更加高效的描述多模态话语[16],并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这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德禄,丁肈芬. 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 外语界, 2013, (3): 39-46,5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编). 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全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获奖教师教学风采:附专家点评、比赛视屏[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3]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 (5): 82-86.
[4]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1-10.
[5]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1): 24-30.
[6]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M]. London: Arnold, 1978.
[7]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994.
[8] Halliday, M. M. K. & Matthiessen, C.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2004.
[9] 汪燕华.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社会符号学理据[J]. 外语学刊, 2010,(6): 145-147.
[10] Martin, J.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2.
[11] 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 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12] Hasan, R. Text i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model [A].In Dressler, W. U.(ed.). Current Trends in Text Linguistics[C]. Berlin: de Gruyter, 1978: 228-246.
[13] 张德禄.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 中国外语, 2010, (3):48-53, 75.
[14] 胥国红. 教师课堂上的“言”与“行”——对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 7-11.
[15] 张德禄,王璐.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 外语学刊, 2010, (2):97-102.
[16] 冯德正. 数字技术与多模态语篇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7-11.
(责任编辑: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