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研究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imi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与尊重,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建立起教师权威。
  初中阶段是不良师生关系出现的高发期,许多个案研究都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不满主要来自于学生对其权威的“冒犯”。而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主要是他们觉得教师不够尊重和信任他们,因此会在某些事情上不服教師的管教。教师权威是研究师生关系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了解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特点十分必要。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法,以集中填答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并通过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对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状况进行研究,从而为建立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1.研究对象
  选取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24份,回收603份,有效问卷577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5.7%。被试年龄分布在11~14岁之间。
  2.研究工具
  教师权威认知问卷,用于测量中学生对教师各个领域权威的认同度。该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晟、李琳琳编制,共27个项目,分为6个维度(师德与知识、情感、规则、道德、个人生活、处理方法)。该问卷采用五点评分的方式,通过同质性信度(克朗巴哈a系数)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内部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929。
  师生关系问卷,用于学生评定师生关系、检验师生关系的状况。该问卷在以往问卷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共16个项目,分为3个维度(满意度、冲突性、亲密性),采用五点评分的方式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师生关系越好。该问卷各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在0.78~0.89之间,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926。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具体采用因素分析法、差异性t检验和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4.模型调整
  通过对教师权威认知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本研究收集的数据与前人建立的因素结构模型的拟合度较低,所以拒绝了原来的结构模型,建立新的因素结构模型。在对新的因素结构模型进行调整之后,剔除载荷较低的指标,简化了结构模型,提取了情感、师德与知识、道德、规则、个人生活、处理方法六个因子,再对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发现各项适配度指数总体上都达到了适配标准(RMR=0.016<0.05,RMSEA=0.057<0.08,GFI=0.9 5 4>0.9。AGFI=0.9 2 2>0.9。CFI=0.975>0.9,PGFI=0.563>0.5),这说明新的因素结构模型拟合度较好。
  二、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被试的得分分布状况可以发现,在情感、师德与知识因子(见图1和图2)上,91%的学生选择“完全服从”教师权威,具体来说,中学生更倾向于服从“关怀学生、行为举止文明、有钻研精神”等优良品格的教师;在道德、规则因子(见图3和图4)上,85%以上的学生选择“完全服从”教师权威,10%以上的学生选择“较服从”教师权威,具体来说,绝大部分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对考试作弊、盗窃等问题的处理;在个人生活因子(见图5)上,62%的学生选择“完全服从”教师权威,27%的学生选择“较服从”教师权威,与情感、师德与知识、道德、规则因子相比,在个人生活因子上,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水平有所下降,具体来说,教师在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安排和生活小事上影响力较弱。
  总体来看,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水平倾向于完全服从教师权威,但是在处理方法因子(见图6)上,学生的选择则比较离散,32%的中学生选择“完全服从”,28%的中学生选择“较服从”,19%的中学生选择“不一定服从”,而选择“完全不服从”的中学生占11%,具体来说,当教师采用不当的方法处理问题时,学生对教师权威服从的比例显著下降。
  总的来说,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得分均值总体较高,可见中学生对教师权威总体上比较服从。具体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初一学生与初二学生相比更为服从教师权威,且初一学生的得分分布与初二学生相比更为集中;从性别来看,初中男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初中女生,说明女生与男生相比更为服从教师权威。
  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水平在六大因子上,除处理方法因子外,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得分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情感因子、师德与知识因子、道德因子、规则因子、个人生活因子上,初一与初二学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初一学生与初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遵从教师权威;而在处理方法因子上,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更倾向于服从教师权威,而且初二学生的得分离散程度低于初一学生。
  以上各维度教师权威认知为自变量,师生关系为因变量,数据显示:师生关系与教师权威的五个维度(规则、个人生活、道德、处理方法、师德与知识)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线性相关。也就是说,中学生越服从教师权威,师生关系的满意度越高。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开始对“权威人物”提供的道德标准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关注,他们更加重视从自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对老师不再言听计从。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与尊重,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建立起教师权威。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运用教师权力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统的师生观念要求学生必须尊重和服从教师,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现代教育一直大力宣扬平等、自由的思想,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依然滥施权威,凭借自身好恶对待学生,一出现问题就找家长,使学生处于屈从的地位,造成学生对其敬而远之、口服心不服的后果,这非常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权力是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权力,是“教育者”这一特定角色赋予教师的一种教育性力量。教师代表社会承担着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但這并不意味着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它的使用必须遵循教育的道德性和逻辑性,才能获得自身的合理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权力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惩罚、权威以及规则,明确它们的合理性及限度是教师正确运用自身权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参加班级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和各级管理工作,把自己和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
  (二)了解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逐渐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责任感并自己决定某些活动如何进行。当成人强迫其接受某种观点时,他们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并表现出对抗的倾向。教师应该建立平等的沟通渠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诚意。这样,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才能切实了解学生存在的困惑、遇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开困惑、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教师权威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存在,它虽然看不见,却能悄无声息地发挥教化功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三)提升个人素养
  制度性权威由社会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所决定,个人权威主要由教师的个人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所决定。制度性权威是外界赋予教师的,是每个教师都能获得的权威;个人权威是教师自身努力的结果,它需要教师努力争取才能获得。教育学家陈桂生说,制度性权威若不以个人权威为支柱,则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师生关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关系,还有情感关系、法律关系等。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展现出的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在拥有制度性权威的基础上,教师要在“德、才、学、识”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注重个人的师德与知识,真正关心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认可老师,在情感上喜欢老师,在行为上服从老师。
  最后要说明的是,受客观条件所限,本研究未能将样本量进一步扩大,并且目前样本在年级上的分布并不均匀,若能扩大样本量并进一步将被试的年级区间增大,进行同期群研究或同组研究,将能更好地发现个体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发展变化特点以及与师生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他文献
每年9月份,很多中小学都会重新分班,对于新班主任来说,如何管理好新班级,需要智慧和勇气。英国著名班主任汤姆·贝内特认为,新班主任必须想办法让学生知道,谁才是新班级真正的“老大”。具体而言,作为新班主任,第一次上课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学生进入教室时,班主任要站在门口严肃地迎接学生。当所有学生都进入教室后,班主任要求学生们安静,并宣读座位分配名单。在学生坐定之后,班主任就可以好好地介绍自己以及本
哈,今天又是一个美好的星期天,做完作业后,该干点什么呢?对了,来一个小制作——鸡蛋壳不倒翁吧!  我兴冲冲地拿来一个鸡蛋,先用牙签在鸡蛋的一端戳一个洞,谁知,刚开始,困难就来了。那蛋壳像穿了盔甲似的坚硬,戳了十几下都不“投降”。我只好拿来铁镊子钻洞,轻轻地钻一下、两下……一个小句号似的洞口出现了。第二步再把蛋清和蛋黄一起倒出来。我根据黄老师事先的提醒,用细丝伸进小洞轻轻搅拌蛋黃,并让鸡蛋微微倾斜着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无形且又最有力的教育。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收集了9万名学生所写的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的特征。据此,他概括出一个好教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友善的态度;尊重课
[摘要]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所阐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事实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路径,影响甚巨,本文针对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展开讨论,试图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等角度揭示其思想特点及理论价值。  [关键词]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德育思想  [作者简介]袁洪亮,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学修身教科书》一书是1911年蔡元培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就是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人。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秉承“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敬以直内,行胜于言”的办学思路,把“以敬涵养心灵”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主线,以“敬”染修、以“敬”导思、以“敬”启为,将育人工作扎实落地。  一、课程建设,让“敬”立起来  “敬”,肃也;“敬”,恭也。“敬”,是一种态度,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方法。“敬”文化是学校
内容提要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在社会价值观的探求上既有比较大的区别,又因现代性展开的相同背景而具有某些相似性,他们都强调要保持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因而通过对他们各自社会价值主体的认定、社会价值目标的确立、社会价值手段选择的详细比较分析,可以发掘其对于解决我们时代价值问题的某种互补性。  关键词马克思维特根斯坦群体个体社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561.6;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当前的课堂教学与管理仍非常注重整体划一性,无论是在学生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学习结果的呈现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总是被当作极力消除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深度教学的有利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大价值不在于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引领。笔者认为,只有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才能让道德与法治所引领的价值观在每个儿童心中生长。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为例,将自己的教学
[摘 要] 科学课程已经走向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在承担着对儿童进行基本科学知识、认知方式等“理”的任务时,还要关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责任感、合作能力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层面的内容。  [关键词] 理;趣;法;科学实践;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已有十多年,教师们追求着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手段、完美的教学预设。但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往
于是,一些美好的事情发生了。  爱德华把树枝种在他的小车车斗里,对它百般呵护,时刻不离。上学的时候带着它,时不时要看它几眼,就像怕它长腿跑了似的;吃饭前必须要先给它浇点水,生怕它也饿了;就连睡觉都把它放在床前,像照顾自己的玩具宝宝一样小心翼翼。过了一段日子,树枝上长出了细小的根和很多片碧绿碧绿的小叶子,它真正成為了一株小树苗。  爱德华看到树枝的变化,开心得嘴巴都合不上了,到哪儿都骑着他的小车子。
积极的师幼关系不仅有助于幼儿的社会适应,而且能够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当幼儿身处温暖、亲密和开放的师幼关系中时,幼儿往往会表现出较好的社交能力与学校适应。  在幼儿园中,幼儿常常会问教师这样的问题:“老师,我是好孩子吗?”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其道德判断更多依赖于他律。作为身边重要他人,教师该如何回应幼儿诸如此类的问题?除了直接的回应与评价,教师又该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建立何种师幼关系,才能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