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课本有不少作品写到食物。它使课文富于生活气息,增强艺术表现力,显示出回味无穷的底蕴。有的课文题目就是一种食物,如《荔枝蜜》等;还有些作品食物描写笔墨虽不多,但耐人寻味,令人难忘。小说作品中的食物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其艺术功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代背景,制造氛围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和事件发生的场地,写食物以交代典型环境,可以表现时代背景和风貌。如《七根火柴》中写卢进勇“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一团”。这一揉捏青稞面粉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明每一位战士都深受饥饿威胁,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可见一斑;而下文卢进勇把这也许是唯一能救他命的食物递到了无名战士的嘴边,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品质,成为无名战士的有力衬托。
二、串联情节发展,展开人物性格
以某一具体的食物,可以穿缀起课文的有关部分;巧妙的食物描写,还是刻画人物的手段之一。在短篇名作《社戏》中,鲁迅富有诗意地描绘了一幅以农村自由天地为背景的童年生活画卷,罗汉豆是画面上相当醒目的一笔。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的插曲,六一公公送豆的余波,充满了神韵。罗汉豆勾连了故事情节:开船之始,河两岸豆麦碧绿,清香扑鼻,可见有豆可偷;夜晚看戏时没喝到豆浆,暗示偷豆之需要;离村仅一里人乏船慢时,偷豆又掀起了欢乐的浪花,又为下文六一公公发现秘密埋下伏笔。同时偷豆勾勒了农村孩子朴实厚道、诚恳直爽的性格特征。双喜的细心周密、阿发的大方无私、桂生的机灵勤快,特别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再普通不过的粘泥带水的罗汉豆,贮满了平桥村老老少少的深情厚谊。小小的罗汉豆,使小说弥散着温馨,引起了人们多少遐想。
《我的叔叔于勒》又是一篇描写食物很突出的佳作。作者匠心独运,精心设置了于勒沦落轮船卖牡蛎,而菲利普故作绅士风度请太太及女儿女婿吃牡蛎的“巧合”,由此引发了重大波折,同时也是故事高潮所在:菲利普夫妇一家急切盼望的富翁于勒变成了穷水手于勒。其中人物性格也得到入木三分的刻画。菲利普爱慕虚荣,他要模仿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所以打肿脸充胖子;而他的妻子“我怕伤胃”、“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这只不过是想掩盖实质、维护面子,也暴露了她强烈的虚荣心。再看若瑟夫付账时,观察叔叔的手和脸,心里默念亲叔叔,在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给了他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从行动上表现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这孩子和菲利普夫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尚未受到腐蚀的孩子身上寄托了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希望。围绕牡蛎这一食物展开的描写,真可淋漓尽致。
三、传达情思,深化作品主题
对食物的描写,往往渗透着一定的情感色彩,并且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范进中举》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食物上的
变化,不难窥见人物关系上“冷”与“热”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出榜那日,母亲吩咐他“快”卖一只生鸡蛋的母鸡,“买几升米来煮粥吃,我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这就是说没有一个邻居送上点救命粮;到中举后,“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这不厌其烦的描写,使门庭冷落与热闹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反差更大的是丈人胡屠户的两次贺喜。范进进学回来,他“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骂过一顿,吃光自己带来的礼品后,“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他则带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同是屠户身份,同是贺喜,但礼品规格迥然不同。穷形尽相画出了人物嘴脸与灵魂,更是借之鞭挞社会现实的丑恶,收到了辛辣嘲讽的艺术效果。
初中教材精彩的食物描写还有很多:《二六七号牢房》中的让人难以下咽的美食——星期肉菜汤,《长征》节选中的那一点炒面……总之,对食物的描写,有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强烈感情、表现重大主题等作用,值得我们在阅读中细细体味。
小说作品中的食物描写,决非可有可无的点缀,其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而这些小说中所选的食物也决非随意选取,这些食物常常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不管是青稞面、罗汉豆还是渗了水的酒、零星的带了几根肉丝的星期肉菜汤,以及长征途中的野草,这些极其普通、有的随处可见、有的甚至早已不再作为我们的食物的食物,然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却常常无法得到,有的甚至攸关到许多人的生命。由此,小说的主题因为这些食物而更显深刻,人物形象因为这些食物而更显突出。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交代背景,制造氛围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和事件发生的场地,写食物以交代典型环境,可以表现时代背景和风貌。如《七根火柴》中写卢进勇“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一团”。这一揉捏青稞面粉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明每一位战士都深受饥饿威胁,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可见一斑;而下文卢进勇把这也许是唯一能救他命的食物递到了无名战士的嘴边,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品质,成为无名战士的有力衬托。
二、串联情节发展,展开人物性格
以某一具体的食物,可以穿缀起课文的有关部分;巧妙的食物描写,还是刻画人物的手段之一。在短篇名作《社戏》中,鲁迅富有诗意地描绘了一幅以农村自由天地为背景的童年生活画卷,罗汉豆是画面上相当醒目的一笔。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的插曲,六一公公送豆的余波,充满了神韵。罗汉豆勾连了故事情节:开船之始,河两岸豆麦碧绿,清香扑鼻,可见有豆可偷;夜晚看戏时没喝到豆浆,暗示偷豆之需要;离村仅一里人乏船慢时,偷豆又掀起了欢乐的浪花,又为下文六一公公发现秘密埋下伏笔。同时偷豆勾勒了农村孩子朴实厚道、诚恳直爽的性格特征。双喜的细心周密、阿发的大方无私、桂生的机灵勤快,特别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再普通不过的粘泥带水的罗汉豆,贮满了平桥村老老少少的深情厚谊。小小的罗汉豆,使小说弥散着温馨,引起了人们多少遐想。
《我的叔叔于勒》又是一篇描写食物很突出的佳作。作者匠心独运,精心设置了于勒沦落轮船卖牡蛎,而菲利普故作绅士风度请太太及女儿女婿吃牡蛎的“巧合”,由此引发了重大波折,同时也是故事高潮所在:菲利普夫妇一家急切盼望的富翁于勒变成了穷水手于勒。其中人物性格也得到入木三分的刻画。菲利普爱慕虚荣,他要模仿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所以打肿脸充胖子;而他的妻子“我怕伤胃”、“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这只不过是想掩盖实质、维护面子,也暴露了她强烈的虚荣心。再看若瑟夫付账时,观察叔叔的手和脸,心里默念亲叔叔,在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给了他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从行动上表现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这孩子和菲利普夫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尚未受到腐蚀的孩子身上寄托了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希望。围绕牡蛎这一食物展开的描写,真可淋漓尽致。
三、传达情思,深化作品主题
对食物的描写,往往渗透着一定的情感色彩,并且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范进中举》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食物上的
变化,不难窥见人物关系上“冷”与“热”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出榜那日,母亲吩咐他“快”卖一只生鸡蛋的母鸡,“买几升米来煮粥吃,我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这就是说没有一个邻居送上点救命粮;到中举后,“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这不厌其烦的描写,使门庭冷落与热闹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反差更大的是丈人胡屠户的两次贺喜。范进进学回来,他“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骂过一顿,吃光自己带来的礼品后,“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他则带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同是屠户身份,同是贺喜,但礼品规格迥然不同。穷形尽相画出了人物嘴脸与灵魂,更是借之鞭挞社会现实的丑恶,收到了辛辣嘲讽的艺术效果。
初中教材精彩的食物描写还有很多:《二六七号牢房》中的让人难以下咽的美食——星期肉菜汤,《长征》节选中的那一点炒面……总之,对食物的描写,有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强烈感情、表现重大主题等作用,值得我们在阅读中细细体味。
小说作品中的食物描写,决非可有可无的点缀,其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而这些小说中所选的食物也决非随意选取,这些食物常常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不管是青稞面、罗汉豆还是渗了水的酒、零星的带了几根肉丝的星期肉菜汤,以及长征途中的野草,这些极其普通、有的随处可见、有的甚至早已不再作为我们的食物的食物,然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却常常无法得到,有的甚至攸关到许多人的生命。由此,小说的主题因为这些食物而更显深刻,人物形象因为这些食物而更显突出。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