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改革要以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所谓创新能力就是指创造力,具有创造力中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主要标志,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力的培养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和心理趋向。对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适当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独特,能提出问题,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就属于小学生创造的基本表现。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阵地。在此,我就小学数学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谈几点做法。
一、树立创造观念
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陶行知说过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首先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教育,树立以下信念。1.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因此,创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但关键是让学生如何获取知识。3.教育是对创造能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最佳途径。4.学生创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地发挥自己的创造素质。
二、营造创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强调教师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情,学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获得创造的安全感。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制第九册第133页例10时,学生掌握了工程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特征及解题方法后,可及时出示下面的思考题,并激励他们用不同的思路列式解答。思考题:修一条水渠,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15天,甲队先修5天后,余下的由乙队独修要几天?学生思考解答后,共列出三种算式:
①(1-1/10×5)÷1/15
②(10-5)×1/10÷1/15
③15×1/2
前两种方法学生都能理解,用余下的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就等于乙队独修的天数。可是第三种算式出现后,就有许多学生在底下议论,这题错了。这时我请他讲列式的思路。这位学生说:“我是这样想的,甲队独修要10天,甲队先修5天,说明已修完这条水渠的一半,乙队独修要15天,说明乙队修水渠的一半只要用15天的1/2。”当学生说到这里时,全班同学已是掌声雷动。实践表明,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创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创设创造条件
(1)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的科学,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如在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教学中,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秋游活动的照片导入:“我今天收到好朋友的来信,信中有一张她带领一年级学生去秋游的照片,你们想看吗?”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是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热情,当学生初步观察了图上的材料后,我又充分利用儿童喜爱表演的特点,请六个学生演示图上的动作,感受加法的含义,这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又如教学加法的实际运用时,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提问:“图上关于兔子你看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拓展、活跃起来了,有的观察,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四人小组上台汇报研究结果,找到了不同的方法:1.点数出兔子的总只数,有一个一个地数,也有两个两个地数的方式;2.按群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黑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这样的探究,只在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处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2)发挥合作优势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应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合作的优势。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时,每个小组成员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但应优先让那些不大发言的学生说说对所讨论内容的见解,并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达成共识,然后归纳整理,全班交流。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因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都是将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计算公式,所以复习时,我先复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由学习小组利用拼、剪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指导。得出四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组是将一张梯形纸片,沿着对角线剪成两张三角形纸片,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另一个三角形底是梯形的下底,两个三角形中高都是梯形的高,可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下底×高÷2 上底×高÷2=(上底 下底)×高÷2,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不受教材的束缚,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
(3)鼓励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这是激发创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质疑问难应该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珍惜这可贵的思维积极性,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探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主动性,也鼓励了学生勇于探求知识奥秘的精神,激发了学生探索、创造的愿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如教学“比的意义”,有的学生说:“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不能为‘0’,2002年我们国家足球队冲进了世界杯,首场同哥斯达黎加的比赛就是2:0(后项为0)。为什么呢?又如教学“面积的认识”时,我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面积”二字后,问学生:“你想知道有关它的什么知识?”学生思考后提出“什么叫面积?”“面积和谁有关系”“学习了面积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教师便从学生提出的总题出发,引导研究“面积的含义”,联系粉刷墙壁、地砖等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习“面积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帮助学生理解“面积”与“线段”是两个不同的几何概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养成创造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教材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各年级的教学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创造的习惯,就要培养数学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保证人探索未知世界最强大的动力,是创造的萌芽,是创造的潜在能力。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对数学的好奇心,是否能以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后,学生都知道求圆柱体表面积,分三步:第一步,侧面积等于两倍的圆周率乘以半径再乘以高。第二步,底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2倍。第三步,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2倍的底面积。“这样计算比较烦琐,有没有更巧妙的求法?”一个姓唐的学生问,我抓住这一时机,对同学们说:“唐强同学敢想,像他这样有了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就会不断地去探索、钻研。科学家的发明往往是对事物的好奇开始的。我们每位同学在学习数学时也要经常提出问题。”同学们听后频频点头,于是用剪剪拼拼的办法去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快结束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假如是一个圆,圆圆的图形,能转化成什么图形呢?”我说:“提得真好!这确实遇到了新的麻烦,究竟转化成什么图形呢?希望你在课后好好钻研。”课后这位学生进行了“研究”,当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太难了,他将圆转化成正方形,最后始终没推导出来。当我还是鼓励说:“继续想下去,你将成为我们班第一个创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同学。”一次次的鼓励、培养,学生就会渐渐具有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也会渐渐地养成创造的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要依据教材特点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氛围、契机和空间,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创造,从而达到创造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古泉中心小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阵地。在此,我就小学数学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谈几点做法。
一、树立创造观念
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陶行知说过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首先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教育,树立以下信念。1.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因此,创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但关键是让学生如何获取知识。3.教育是对创造能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最佳途径。4.学生创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地发挥自己的创造素质。
二、营造创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强调教师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情,学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获得创造的安全感。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制第九册第133页例10时,学生掌握了工程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特征及解题方法后,可及时出示下面的思考题,并激励他们用不同的思路列式解答。思考题:修一条水渠,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15天,甲队先修5天后,余下的由乙队独修要几天?学生思考解答后,共列出三种算式:
①(1-1/10×5)÷1/15
②(10-5)×1/10÷1/15
③15×1/2
前两种方法学生都能理解,用余下的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就等于乙队独修的天数。可是第三种算式出现后,就有许多学生在底下议论,这题错了。这时我请他讲列式的思路。这位学生说:“我是这样想的,甲队独修要10天,甲队先修5天,说明已修完这条水渠的一半,乙队独修要15天,说明乙队修水渠的一半只要用15天的1/2。”当学生说到这里时,全班同学已是掌声雷动。实践表明,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创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创设创造条件
(1)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的科学,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如在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教学中,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秋游活动的照片导入:“我今天收到好朋友的来信,信中有一张她带领一年级学生去秋游的照片,你们想看吗?”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是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热情,当学生初步观察了图上的材料后,我又充分利用儿童喜爱表演的特点,请六个学生演示图上的动作,感受加法的含义,这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又如教学加法的实际运用时,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提问:“图上关于兔子你看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拓展、活跃起来了,有的观察,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四人小组上台汇报研究结果,找到了不同的方法:1.点数出兔子的总只数,有一个一个地数,也有两个两个地数的方式;2.按群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黑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这样的探究,只在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处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2)发挥合作优势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应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合作的优势。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时,每个小组成员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但应优先让那些不大发言的学生说说对所讨论内容的见解,并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达成共识,然后归纳整理,全班交流。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因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都是将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计算公式,所以复习时,我先复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由学习小组利用拼、剪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指导。得出四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组是将一张梯形纸片,沿着对角线剪成两张三角形纸片,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另一个三角形底是梯形的下底,两个三角形中高都是梯形的高,可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下底×高÷2 上底×高÷2=(上底 下底)×高÷2,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不受教材的束缚,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
(3)鼓励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这是激发创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质疑问难应该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珍惜这可贵的思维积极性,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探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主动性,也鼓励了学生勇于探求知识奥秘的精神,激发了学生探索、创造的愿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如教学“比的意义”,有的学生说:“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不能为‘0’,2002年我们国家足球队冲进了世界杯,首场同哥斯达黎加的比赛就是2:0(后项为0)。为什么呢?又如教学“面积的认识”时,我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面积”二字后,问学生:“你想知道有关它的什么知识?”学生思考后提出“什么叫面积?”“面积和谁有关系”“学习了面积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教师便从学生提出的总题出发,引导研究“面积的含义”,联系粉刷墙壁、地砖等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习“面积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帮助学生理解“面积”与“线段”是两个不同的几何概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养成创造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教材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各年级的教学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创造的习惯,就要培养数学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保证人探索未知世界最强大的动力,是创造的萌芽,是创造的潜在能力。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对数学的好奇心,是否能以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后,学生都知道求圆柱体表面积,分三步:第一步,侧面积等于两倍的圆周率乘以半径再乘以高。第二步,底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2倍。第三步,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2倍的底面积。“这样计算比较烦琐,有没有更巧妙的求法?”一个姓唐的学生问,我抓住这一时机,对同学们说:“唐强同学敢想,像他这样有了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就会不断地去探索、钻研。科学家的发明往往是对事物的好奇开始的。我们每位同学在学习数学时也要经常提出问题。”同学们听后频频点头,于是用剪剪拼拼的办法去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快结束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假如是一个圆,圆圆的图形,能转化成什么图形呢?”我说:“提得真好!这确实遇到了新的麻烦,究竟转化成什么图形呢?希望你在课后好好钻研。”课后这位学生进行了“研究”,当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太难了,他将圆转化成正方形,最后始终没推导出来。当我还是鼓励说:“继续想下去,你将成为我们班第一个创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同学。”一次次的鼓励、培养,学生就会渐渐具有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也会渐渐地养成创造的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要依据教材特点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氛围、契机和空间,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创造,从而达到创造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古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