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个性化很强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只是相对而言他们的交往合作能力相应地较低。换个角度说,个性化越强,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越差,相反不如相对“平庸”的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好 关键词:个性化 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指具有人际沟通和合作协调分工角色关系,保证集体事业成功的能力。合作交往有很多层面,归根结蒂是要把活动中的每一个人的能量凝聚成一种合力,形成团队精神,把个体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团队之间的竞争。教学的本质是合作交往,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主体性的本质是个性化。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个体的自我体验,个性的张扬,包括思想观点、行为态度、认知结构与认知方式的个性化。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个性化很强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只是相对而言他们的交往合作能力相应地较低。换个角度说,个性化越强,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越差,由于缺乏成功的体验,往往会逐渐远离集体,远离自认为不值得交往合作的同学,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觉得太轻松,各种原因致使他们的合作能力,相反不如相对“平庸”的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好。其实平庸的人容易受别人关顾,现实中这类人容易和别人交往合作,也是一种常态。 个性化与合作能力形成矛盾,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一,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调整个性化强的学生的交往行为 有意地关注学生,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才能的条件,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公平、民主。比如创设情境时,如果将问题预设成适合中等学生的程度的,或调控预设为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生时,个性化很强的学生就会缺乏交往的兴趣,没有了合作的动力,他们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独自发展自己,不愿和小组其他同学交流,或不屑于这些粗浅的问题。通过研究到的这部分学生的生活世界,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积淀,让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成新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同学,提升课堂的能力层次。 具体而言,譬如教师将《荷塘月色》的情境设置在合作探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或作者的思路,文章结构方面的问题时,个性化很强的学生,或因问题过于简单,或因自尊自立自强的心性较高而不愿和普及性的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问题,他们或放弃,或自选角度,逃离开小组,也不愿回答同学之间提出的肤浅问题。组织者可以适当地提高难度,比如探究该文的写作特色,探究文章写景抒情对自己的借鉴意义,甚至批判性地阅读,找到文章中的两个病句等。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再回头让这部分学生感染、传、帮、带其他同学,展示和张扬他们的个性。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优势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依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前给他们设置一部分层次较高的问题,给他们思考的宽松环境,平等和谐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尽其所长,发现新的问题,生产新的知识,然后引领小组其他同学,由低层次的认识向高层次的认识演进。这部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性化表现出来了,合作交往的能力也会有所改进。每一篇文章,每一节课,我们完全可以提前将知识分成难度不同的各个层次,个这部分学生难度较大的,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展这部分学生,另一方面还可以因为他们的“冲浪”,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 分组时将个性很强的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形成各个中心,让小组的思维形成多元化。这些学生分在一组,势必会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程度的碰撞,而思想的碰撞才能创造新的思想,新的知识,这是为大家所共识的。同是一篇文章,他们各有不同的切入点,有人因自己的写作实践而欣赏表现手法、结构方式;有的会因自己的语言经验格外喜欢语言特点……在思想的碰撞,相互说服的过程中,达到交往、合作的目的,结果往往还会各取彼长,各弃己短,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在合作交往时,力争凸显他们的个性 教学活动中的民主、平等、和谐,不只是要着意那些学习上比较后进,学业上比较平庸的学生,更要注意保护个性化很强,学习自主性很强的这部分学生。活动的过程始终不能遗忘他们,给他们的交往、合作创造条件。以前教学将大部分精力放到优生上,主抓他们的应试能力,以他们为设计教学过程的主要对象,其结果所谓的优等生,并不是个性化很强的学生,至少不完全是,培养出来的是答题的机器,知识的容器,表面上看关注了走在前面的学生,实际上还是忘记了个性化很强的这部分,扼杀了这部分学生的创造性。优等生和个性化强并非一回事,要认真研究,给这部分学生创造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条件,除了人与文本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更要引导他们进行生生交往,不给这部分学生施加任何压力,让他们自主发挥,充分体现其能动性,展露他们的个性特长。 四,在成功体验中让他们认识自己个性的价值 个性化很强的学生,往往容易孤僻,缺少归属感,难以在集体、组织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部分学生容易走极端,钻牛角尖,经常远远地走在别人的前头,使得他们渐渐地孤立。从他们个人而言不愿和其他人合作,从小组而言又很难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思维成果的平台,以至于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有意地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肯定他们独特的思维成果,适时地表扬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要肯定他们的人格品质、知识能力的独到之处,引导他们在小组中形成效应,感染和启迪其他同学。 一言以蔽之,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常抱着“抓中间带两边”的思想设计教学过程,对知识、对学生的分层不够精确,甚至笼而统之,一刀切,两边的学生不但没有带动起来,相反湮没了一部分个性化强,不善于或者不愿意于人合作交往的学生的创造性。慢慢地这部分学生要么厌学,要么更加孤僻,远离开集体,合作交往能力变得越来越差。方法是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从观念上转变,关注这部分学生,给这部分学生有意地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民主,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合作能力是指具有人际沟通和合作协调分工角色关系,保证集体事业成功的能力。合作交往有很多层面,归根结蒂是要把活动中的每一个人的能量凝聚成一种合力,形成团队精神,把个体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团队之间的竞争。教学的本质是合作交往,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主体性的本质是个性化。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个体的自我体验,个性的张扬,包括思想观点、行为态度、认知结构与认知方式的个性化。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个性化很强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只是相对而言他们的交往合作能力相应地较低。换个角度说,个性化越强,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越差,由于缺乏成功的体验,往往会逐渐远离集体,远离自认为不值得交往合作的同学,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觉得太轻松,各种原因致使他们的合作能力,相反不如相对“平庸”的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好。其实平庸的人容易受别人关顾,现实中这类人容易和别人交往合作,也是一种常态。 个性化与合作能力形成矛盾,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一,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调整个性化强的学生的交往行为 有意地关注学生,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才能的条件,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公平、民主。比如创设情境时,如果将问题预设成适合中等学生的程度的,或调控预设为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生时,个性化很强的学生就会缺乏交往的兴趣,没有了合作的动力,他们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独自发展自己,不愿和小组其他同学交流,或不屑于这些粗浅的问题。通过研究到的这部分学生的生活世界,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积淀,让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成新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同学,提升课堂的能力层次。 具体而言,譬如教师将《荷塘月色》的情境设置在合作探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或作者的思路,文章结构方面的问题时,个性化很强的学生,或因问题过于简单,或因自尊自立自强的心性较高而不愿和普及性的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问题,他们或放弃,或自选角度,逃离开小组,也不愿回答同学之间提出的肤浅问题。组织者可以适当地提高难度,比如探究该文的写作特色,探究文章写景抒情对自己的借鉴意义,甚至批判性地阅读,找到文章中的两个病句等。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再回头让这部分学生感染、传、帮、带其他同学,展示和张扬他们的个性。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优势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依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前给他们设置一部分层次较高的问题,给他们思考的宽松环境,平等和谐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尽其所长,发现新的问题,生产新的知识,然后引领小组其他同学,由低层次的认识向高层次的认识演进。这部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性化表现出来了,合作交往的能力也会有所改进。每一篇文章,每一节课,我们完全可以提前将知识分成难度不同的各个层次,个这部分学生难度较大的,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展这部分学生,另一方面还可以因为他们的“冲浪”,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 分组时将个性很强的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形成各个中心,让小组的思维形成多元化。这些学生分在一组,势必会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程度的碰撞,而思想的碰撞才能创造新的思想,新的知识,这是为大家所共识的。同是一篇文章,他们各有不同的切入点,有人因自己的写作实践而欣赏表现手法、结构方式;有的会因自己的语言经验格外喜欢语言特点……在思想的碰撞,相互说服的过程中,达到交往、合作的目的,结果往往还会各取彼长,各弃己短,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在合作交往时,力争凸显他们的个性 教学活动中的民主、平等、和谐,不只是要着意那些学习上比较后进,学业上比较平庸的学生,更要注意保护个性化很强,学习自主性很强的这部分学生。活动的过程始终不能遗忘他们,给他们的交往、合作创造条件。以前教学将大部分精力放到优生上,主抓他们的应试能力,以他们为设计教学过程的主要对象,其结果所谓的优等生,并不是个性化很强的学生,至少不完全是,培养出来的是答题的机器,知识的容器,表面上看关注了走在前面的学生,实际上还是忘记了个性化很强的这部分,扼杀了这部分学生的创造性。优等生和个性化强并非一回事,要认真研究,给这部分学生创造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条件,除了人与文本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更要引导他们进行生生交往,不给这部分学生施加任何压力,让他们自主发挥,充分体现其能动性,展露他们的个性特长。 四,在成功体验中让他们认识自己个性的价值 个性化很强的学生,往往容易孤僻,缺少归属感,难以在集体、组织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部分学生容易走极端,钻牛角尖,经常远远地走在别人的前头,使得他们渐渐地孤立。从他们个人而言不愿和其他人合作,从小组而言又很难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思维成果的平台,以至于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有意地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肯定他们独特的思维成果,适时地表扬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要肯定他们的人格品质、知识能力的独到之处,引导他们在小组中形成效应,感染和启迪其他同学。 一言以蔽之,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常抱着“抓中间带两边”的思想设计教学过程,对知识、对学生的分层不够精确,甚至笼而统之,一刀切,两边的学生不但没有带动起来,相反湮没了一部分个性化强,不善于或者不愿意于人合作交往的学生的创造性。慢慢地这部分学生要么厌学,要么更加孤僻,远离开集体,合作交往能力变得越来越差。方法是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从观念上转变,关注这部分学生,给这部分学生有意地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民主,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