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 通过分析陶瓷翻译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陶瓷翻译人才培养策略,认为学校通过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并和企业合作,可以培养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陶瓷翻译人才,而不增加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 陶瓷英语;翻译;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沈惠娟(1961—),女,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陶瓷英语翻译等;吴会芳(1982—),女,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英语教学法。(江西景德镇 333000)
一、前言
众所周知,青铜、丝绸、造纸和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瓷器也往往被称为中国的古代发明之一。闻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运送的主要是瓷器、茶和丝绸。在南方,瓷器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运送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的瓷器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是“东学西渐”的主要媒介之一。历史上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中国的瓷器;今天陶瓷仍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媒介之一。然而,作为跨文化交流主要手段的翻译,在陶瓷领域却非常滞后,翻译的臆想性和随意性常常会出现。
二、陶瓷翻译现状和陶瓷翻译的特点
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外文化交流》(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杂志,当属于国家层面对外交流的权威杂志。其中有一篇文章把中国古瓷器“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翻译为“A Yuan Dynasty Bottle Entitled Ghost Valley Coming down the Hill”。该翻译有两处明显不妥,第一,把“罐”翻译为bottle不妥,因为bottle多指金属或玻璃瓶、罐,而陶瓷罐宜译为pot。第二是对“鬼谷子”的理解。“鬼谷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一名军事家的名字,“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而该条目却译成了地名“鬼谷”,更何况一个“鬼谷”的地方怎能从山上下来呢?该条目译为“Blue-white Pot with the Design of Gui-Guzi Descending the Mountains ?穴Yuan Dynasty?雪”似乎较妥。
中国在陶瓷领域长期以来有着重大的影响,陶瓷英语表述的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产物,使得陶瓷英语不同于其它专门用途英语,有些单词的词意与原意大不一样,有的则还有特殊的故事。 Biscuit原意是“饼干”,但在陶瓷英语中意思是“素烧坯”,这也许是因为烧制前的陶瓷坯体的颜色和脆性与饼干相似。一些刚接触陶瓷英语的人对“拉坯”一词译成throw感到困惑不解,殊不知,throw一词源自古英语thrawan,其含义是“扭动或旋转”,在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中,其拼写由thrawan演变成了throw,含义则演变成了“抛或掷”,但“拉坯”之意仍来自古英语的用法。16世纪当中国的“青瓷”流传到欧洲时,欧洲人还不能制作真正的瓷器,也不知道怎样称呼这种瓷器。当时法国巴黎正在上演一部流行歌剧,其男主人公叫Celadon,他所穿服装的颜色与中国青瓷相似,于是人们称中国青瓷为celadon。这个纯法语词后来被作为英语“青瓷”使用,但一般的中型英语词典中都没有收录该词,只有在专业词典或大型英语词典中才能查到。陶瓷英语中诸如此类的词汇为数不少,再加上陶瓷英语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除了涉及理工科知识,还包括人文历史知识,这对陶瓷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陶瓷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一)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
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通常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提高专业人士的英语水平,其二是提高英语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但对于陶瓷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而言,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陶瓷专门知识比较可行些。因为陶瓷是一种材质,所涉及的范围太广;陶瓷领域本身内含工科、文科、历史等,让工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在短期内大力提高英语水平有相当难度,何况他们的专业也只是陶瓷领域的一个分支。英语专业的学生所缺少的是陶瓷背景知识,对于翻译来说对这种背景知识的掌握是不需要很精深的。
人才培养的责任主要在高校。虽然目前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但有陶瓷专业和外语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培养陶瓷翻译人才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国内迄今为止唯一的陶瓷高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办学定位是面向行业(陶瓷),服务地方,陶瓷学院的外语专业更是以扩大陶瓷观念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陶瓷翻译人才为己任,已经组织教师编写了目前可能是国内唯一的一部陶瓷英语翻译类教材,开设了专门的陶瓷英语翻译课程及相关课程。从人才培养角度和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办学定位和教学设制还是比较成功的。相当数量的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到各类陶瓷企业或陶瓷外贸公司工作;在“箭牌卫浴公司”,外贸部的外贸员和部长几乎都是陶瓷学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担任。目前学校正在重新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应充分考虑市场的发展对陶瓷翻译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多开设一些陶瓷历史、陶瓷文化、陶瓷工艺、陶瓷美术等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拓宽外语专业学生对陶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二)学校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
当今的高校,尤其是二、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为了让学生毕业时有较多的就业选择,学校各专业在学生进入高年级时开设众多的选修课,有的甚至提出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外语专业的学生进入大三后,选修课有教育方向的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课程;有商务英语方向的商务谈判、外贸函电、报关等课程;有旅游方向的旅游英语、英语导游基础等课程,总计达数十门。由于各专业授课学时总量是定量,开设的课程门数越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必定受限,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必将受到制约。在学生方面,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进入大三学习时就忙于考证和考级。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考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还有与就业有关的普通话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英语口译、英语笔译、剑桥商务英语、报送员、导游证等。由于学生忙于考证和考级,对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显得有心无力。受考试形式的制约,通过一次考试所获得的证书与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关联度恐怕很难界定。 不仅涉外企业,银行、海关、税务、公安、法院、旅行社等也都需要外语人才。除大型陶瓷企业外,越来越多的中小型陶瓷企业随着涉外业务的拓展,对陶瓷翻译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他们通常只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单位后能立即顶岗工作;他们不愿意也缺少条件(除少数大型企业外)培养人才。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特点是:点多、面广、量少。现在的局面是用人单位往往招不到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形成一个似乎无法破解的“怪圈”。
在当前环境下破解这种“怪圈”的方法就是用人单位提前进入高校,在学生进入大三或大四时,与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签订招聘与就业意向性协议,把“招聘会”提前进行而变为“预聘会”。这样做对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利。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已经解决,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已经明确,在校期间可减少一些盲目性的考证和考级,选修课程有了针对性,能够集中精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学习系统知识。在寒暑假期和专业实习期间,可直接进入签约单位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实习中遇到问题,既可以请教学校老师,还可以直接请教经验丰富的单位员工,待毕业后进入签约单位,立即就可顶岗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无需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学生来单位实习时还可对学生的业务能力进行指导,对其人品进行考察,同时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实习学生承担相应的工作。以陶瓷翻译人才为例,学生在大三时如能与用人单位签订“预聘”协议,便可安心继续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功底,同时充实陶瓷工艺、陶瓷术语、陶瓷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有各学科老师可以请教,还可以到签约单位的工厂车间实习见习。这种针对性的学用结合一至两年,毕业时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足以胜任工作。
学校方面也乐于这种“预聘”式的运作。用人单位提前“预聘”员工,学生能提前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既不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只需要用人单位和学生都有一点“眼光”。学校和社会只需要更新观念,变动一些操作,比如把每年的“招聘会”改为“预聘会”,欢迎用人单位进入学校“预订”他们中意的人才,这种“预订”也许能够成为解决“就业难,招聘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俊.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7).
2潘天翠.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与培养——访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黄友义J.国际人才交流,2008,(10).
3王秀萍,王爱琴.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J.台州学院学报,2008,(4).
4伍锋徐锡华.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2005,(4).
责任编辑:上官涛
关键词 陶瓷英语;翻译;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沈惠娟(1961—),女,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陶瓷英语翻译等;吴会芳(1982—),女,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英语教学法。(江西景德镇 333000)
一、前言
众所周知,青铜、丝绸、造纸和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瓷器也往往被称为中国的古代发明之一。闻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运送的主要是瓷器、茶和丝绸。在南方,瓷器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运送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的瓷器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是“东学西渐”的主要媒介之一。历史上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中国的瓷器;今天陶瓷仍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媒介之一。然而,作为跨文化交流主要手段的翻译,在陶瓷领域却非常滞后,翻译的臆想性和随意性常常会出现。
二、陶瓷翻译现状和陶瓷翻译的特点
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外文化交流》(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杂志,当属于国家层面对外交流的权威杂志。其中有一篇文章把中国古瓷器“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翻译为“A Yuan Dynasty Bottle Entitled Ghost Valley Coming down the Hill”。该翻译有两处明显不妥,第一,把“罐”翻译为bottle不妥,因为bottle多指金属或玻璃瓶、罐,而陶瓷罐宜译为pot。第二是对“鬼谷子”的理解。“鬼谷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一名军事家的名字,“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而该条目却译成了地名“鬼谷”,更何况一个“鬼谷”的地方怎能从山上下来呢?该条目译为“Blue-white Pot with the Design of Gui-Guzi Descending the Mountains ?穴Yuan Dynasty?雪”似乎较妥。
中国在陶瓷领域长期以来有着重大的影响,陶瓷英语表述的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产物,使得陶瓷英语不同于其它专门用途英语,有些单词的词意与原意大不一样,有的则还有特殊的故事。 Biscuit原意是“饼干”,但在陶瓷英语中意思是“素烧坯”,这也许是因为烧制前的陶瓷坯体的颜色和脆性与饼干相似。一些刚接触陶瓷英语的人对“拉坯”一词译成throw感到困惑不解,殊不知,throw一词源自古英语thrawan,其含义是“扭动或旋转”,在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中,其拼写由thrawan演变成了throw,含义则演变成了“抛或掷”,但“拉坯”之意仍来自古英语的用法。16世纪当中国的“青瓷”流传到欧洲时,欧洲人还不能制作真正的瓷器,也不知道怎样称呼这种瓷器。当时法国巴黎正在上演一部流行歌剧,其男主人公叫Celadon,他所穿服装的颜色与中国青瓷相似,于是人们称中国青瓷为celadon。这个纯法语词后来被作为英语“青瓷”使用,但一般的中型英语词典中都没有收录该词,只有在专业词典或大型英语词典中才能查到。陶瓷英语中诸如此类的词汇为数不少,再加上陶瓷英语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除了涉及理工科知识,还包括人文历史知识,这对陶瓷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陶瓷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一)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
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通常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提高专业人士的英语水平,其二是提高英语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但对于陶瓷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而言,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陶瓷专门知识比较可行些。因为陶瓷是一种材质,所涉及的范围太广;陶瓷领域本身内含工科、文科、历史等,让工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在短期内大力提高英语水平有相当难度,何况他们的专业也只是陶瓷领域的一个分支。英语专业的学生所缺少的是陶瓷背景知识,对于翻译来说对这种背景知识的掌握是不需要很精深的。
人才培养的责任主要在高校。虽然目前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但有陶瓷专业和外语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培养陶瓷翻译人才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国内迄今为止唯一的陶瓷高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办学定位是面向行业(陶瓷),服务地方,陶瓷学院的外语专业更是以扩大陶瓷观念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陶瓷翻译人才为己任,已经组织教师编写了目前可能是国内唯一的一部陶瓷英语翻译类教材,开设了专门的陶瓷英语翻译课程及相关课程。从人才培养角度和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办学定位和教学设制还是比较成功的。相当数量的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到各类陶瓷企业或陶瓷外贸公司工作;在“箭牌卫浴公司”,外贸部的外贸员和部长几乎都是陶瓷学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担任。目前学校正在重新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应充分考虑市场的发展对陶瓷翻译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多开设一些陶瓷历史、陶瓷文化、陶瓷工艺、陶瓷美术等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拓宽外语专业学生对陶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二)学校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
当今的高校,尤其是二、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为了让学生毕业时有较多的就业选择,学校各专业在学生进入高年级时开设众多的选修课,有的甚至提出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外语专业的学生进入大三后,选修课有教育方向的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课程;有商务英语方向的商务谈判、外贸函电、报关等课程;有旅游方向的旅游英语、英语导游基础等课程,总计达数十门。由于各专业授课学时总量是定量,开设的课程门数越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必定受限,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必将受到制约。在学生方面,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进入大三学习时就忙于考证和考级。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考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还有与就业有关的普通话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英语口译、英语笔译、剑桥商务英语、报送员、导游证等。由于学生忙于考证和考级,对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显得有心无力。受考试形式的制约,通过一次考试所获得的证书与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关联度恐怕很难界定。 不仅涉外企业,银行、海关、税务、公安、法院、旅行社等也都需要外语人才。除大型陶瓷企业外,越来越多的中小型陶瓷企业随着涉外业务的拓展,对陶瓷翻译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他们通常只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单位后能立即顶岗工作;他们不愿意也缺少条件(除少数大型企业外)培养人才。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特点是:点多、面广、量少。现在的局面是用人单位往往招不到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形成一个似乎无法破解的“怪圈”。
在当前环境下破解这种“怪圈”的方法就是用人单位提前进入高校,在学生进入大三或大四时,与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签订招聘与就业意向性协议,把“招聘会”提前进行而变为“预聘会”。这样做对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利。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已经解决,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已经明确,在校期间可减少一些盲目性的考证和考级,选修课程有了针对性,能够集中精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学习系统知识。在寒暑假期和专业实习期间,可直接进入签约单位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实习中遇到问题,既可以请教学校老师,还可以直接请教经验丰富的单位员工,待毕业后进入签约单位,立即就可顶岗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无需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学生来单位实习时还可对学生的业务能力进行指导,对其人品进行考察,同时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实习学生承担相应的工作。以陶瓷翻译人才为例,学生在大三时如能与用人单位签订“预聘”协议,便可安心继续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功底,同时充实陶瓷工艺、陶瓷术语、陶瓷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有各学科老师可以请教,还可以到签约单位的工厂车间实习见习。这种针对性的学用结合一至两年,毕业时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足以胜任工作。
学校方面也乐于这种“预聘”式的运作。用人单位提前“预聘”员工,学生能提前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既不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只需要用人单位和学生都有一点“眼光”。学校和社会只需要更新观念,变动一些操作,比如把每年的“招聘会”改为“预聘会”,欢迎用人单位进入学校“预订”他们中意的人才,这种“预订”也许能够成为解决“就业难,招聘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俊.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7).
2潘天翠.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与培养——访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黄友义J.国际人才交流,2008,(10).
3王秀萍,王爱琴.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J.台州学院学报,2008,(4).
4伍锋徐锡华.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2005,(4).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