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小学音乐教学课变成了“知道课”——知道乐器名称、知道什么曲子应该用什么乐器演奏等。这样的“知道课”只侧重于纯理论和纯技能的训练,与《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的要求相去甚远。新的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是从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出发,引领学生挺进在音乐教学的多轨道上。
一、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也是自主选择
试想,如果学生整节课都在教师的领唱下,按部就班地去跟唱,被动地弹奏,机械地接受,那么,他们还努力什么?思索什么?行动什么?好的音乐课堂,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也是自主选择。比如,在《牧童之歌》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自主环节:
1.想一想,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弹奏得更美一些呢?试着对歌曲的弹奏形式,或者情绪速度做一些改变。
2.请一位会弹奏的学生来配乐,师生合作进行演唱形式的改变。
3.学会歌曲后,分小组进行编舞表演,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器乐弹奏形式,如打击乐形式,特别注意《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弹奏。
这些正是为学生的自主自练而设计的。这样的过程愈扎实,学生的思维就愈灵活、愈敏捷,其收获也就愈多。的确,光有感受欣赏,没有全身心的动口动手,所谓的音乐素养就是有欠缺的,就是脆弱的,就是苍白无力的。
二、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
好的器乐教学,不仅仅是节拍、速度、音乐、旋律等技能课堂,同时也是滋养情感、熏陶心灵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课堂。
比如,在《手拉手,地球村》的教学中,通过欣赏歌曲《我和你》视频,了解到《我和你》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歌中唱到了“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那么,什么是地球村?地球为什么越来越小?我们不忍心看到自己温馨的家园遭到破坏,甚至毁灭,应该怎样做呢?正像歌中唱的那样“希望的太阳就是我们”,在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之后,随《手拉手,地球村》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这样的设计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充分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之后,再进行歌曲的演奏和学唱,必定能让学生“情由心生”,此时的演奏必能融进情感的因子,达到音乐意蕴与人文意蕴的水乳交融,音乐味与人文味合二为一。说到底,曲调美、音韵美、节奏美、情境美,都蕴藏着浓浓的人文因子,这些人文因子需要教师高度的敏感、警觉和坚守之心。
三、不仅仅是单纯演奏,也是表演创造
“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帕克·帕默尔的这句话是说,教学决不能行驶在单行道上。特别是器乐教学,不能仅仅是单纯演奏,也应该是表演创造,如此,学生才能“千树万树梨花开”,课堂才是“天光云影共徘徊”。
比如,在欣赏课《瑶族舞曲》的教学中,使用新稻子组合《瑶族舞曲》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欣赏一段管弦乐曲片段,然后,师生通过琵琶共同创编表演活动。如此,学生在多轨道的学习状态中学得轻松,学得有滋有味,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歌曲。
音乐教学,不是单轨道。学生不仅仅是在教师的弹奏下跟唱学唱,也在自主自练的氛围中发现另一片乾坤;不仅仅是在技能技法的训练中习得知识,也是在人文生态的涓涓细流中浸润滋养;不仅仅是在单纯演奏的單轨道上“亦步亦趋”,也是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的多轨道上向前挺进。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研规划2016年度课题《音乐新课程中器乐教学的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307]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也是自主选择
试想,如果学生整节课都在教师的领唱下,按部就班地去跟唱,被动地弹奏,机械地接受,那么,他们还努力什么?思索什么?行动什么?好的音乐课堂,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也是自主选择。比如,在《牧童之歌》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自主环节:
1.想一想,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弹奏得更美一些呢?试着对歌曲的弹奏形式,或者情绪速度做一些改变。
2.请一位会弹奏的学生来配乐,师生合作进行演唱形式的改变。
3.学会歌曲后,分小组进行编舞表演,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器乐弹奏形式,如打击乐形式,特别注意《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弹奏。
这些正是为学生的自主自练而设计的。这样的过程愈扎实,学生的思维就愈灵活、愈敏捷,其收获也就愈多。的确,光有感受欣赏,没有全身心的动口动手,所谓的音乐素养就是有欠缺的,就是脆弱的,就是苍白无力的。
二、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
好的器乐教学,不仅仅是节拍、速度、音乐、旋律等技能课堂,同时也是滋养情感、熏陶心灵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课堂。
比如,在《手拉手,地球村》的教学中,通过欣赏歌曲《我和你》视频,了解到《我和你》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歌中唱到了“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那么,什么是地球村?地球为什么越来越小?我们不忍心看到自己温馨的家园遭到破坏,甚至毁灭,应该怎样做呢?正像歌中唱的那样“希望的太阳就是我们”,在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之后,随《手拉手,地球村》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这样的设计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充分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之后,再进行歌曲的演奏和学唱,必定能让学生“情由心生”,此时的演奏必能融进情感的因子,达到音乐意蕴与人文意蕴的水乳交融,音乐味与人文味合二为一。说到底,曲调美、音韵美、节奏美、情境美,都蕴藏着浓浓的人文因子,这些人文因子需要教师高度的敏感、警觉和坚守之心。
三、不仅仅是单纯演奏,也是表演创造
“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帕克·帕默尔的这句话是说,教学决不能行驶在单行道上。特别是器乐教学,不能仅仅是单纯演奏,也应该是表演创造,如此,学生才能“千树万树梨花开”,课堂才是“天光云影共徘徊”。
比如,在欣赏课《瑶族舞曲》的教学中,使用新稻子组合《瑶族舞曲》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欣赏一段管弦乐曲片段,然后,师生通过琵琶共同创编表演活动。如此,学生在多轨道的学习状态中学得轻松,学得有滋有味,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歌曲。
音乐教学,不是单轨道。学生不仅仅是在教师的弹奏下跟唱学唱,也在自主自练的氛围中发现另一片乾坤;不仅仅是在技能技法的训练中习得知识,也是在人文生态的涓涓细流中浸润滋养;不仅仅是在单纯演奏的單轨道上“亦步亦趋”,也是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的多轨道上向前挺进。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研规划2016年度课题《音乐新课程中器乐教学的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307]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