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曲阜汉碑;魏碑;孔庙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1-0011-04
【作者简介】薛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齐鲁访碑第三天,在倪文东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孔子故里——曲阜,开启了新一程——“三孔”的访碑之行。
曲阜,古为鲁国国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被称为“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并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以及学术价值而著称。此行首站,我们来到“孔府”,感受孔子的治学之道。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府第,可见历代君王推崇孔子的同时,也在泽及孔子后人。孔府位于曲阜城中心,坐北朝南,进入孔府,迎面是一座粉白大照壁,大门正中上方高悬蓝底金字“圣府”匾额,门两旁明柱上有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对联为清代文人纪昀手书。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上联中的“富”少一点,指“富贵无头”,下联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状,叫“文章通天”。相传,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碰到写“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点,并告知孔家“富”字有点不吉。此后,孔府凡书富字皆无点,这叫“宝贵无顶”。又传说乾隆时,纪昀为孔府书写门联,写到“章”字时数遍皆不中意,遂弃笔安歇,睡梦中见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醒后挥笔而书,果然气势不凡,这叫“文章通天”。进大门,穿过一狭长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楣高悬“圣人之门”竖匾,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结束了孔府的游览,我们从后门走出,随即看见了汉魏碑刻陈列馆。门口有一个岗亭,亭内仅一位工作人员,出示身份证即可免费参观。陈列馆里汇集了曲阜碑刻的精华部分,历西汉、东汉、曹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贯穿整个中国碑刻史,这些碑刻为我们此次考察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仅在书本上看到的碑刻墓志,今得以一见,真可谓是大开眼界。陈列馆以四合院的形式建成,门口的门当、飞檐等都让人感受到传统建筑之美。沿着路继续往前走是四尊石像,这其中一对石兽是东汉孔彪墓前的石仪,一狮一虎,石兽后方是两个东汉石人,一文一武分列两侧。穿过门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高一矮的两座汉代石人雕像,从形态来看,亦是一文官一武将。石人亭的正北方是从西汉至东汉及魏晋南北朝的碑刻,而其正西方的屋内则是唐宋两代的碑刻陈列,南边的墙上嵌入了一些明清的墓志铭……了解背景知识后,成员们逐一考察了陈列馆里的碑石墓志。参观途中,倪文东老师就每个碑的历史背景、书法风格等,给考察团的成员们做了细致的讲解。走进第一室,从左往右是西汉、东汉至魏晋的一些名碑,这一室内的西汉碑刻有6块、东汉碑18块、魏碑4块。这6块西汉碑分别为《舞雩台刻石》《王陵塞刻石》《北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祝其卿坟坛刻石》《五凤刻石》(图1)。其中,《北陛刻石》与《五凤刻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非常稀有的西汉早期刻石。《北陛刻石》西汉景帝中元元年刻,又名“鲁灵光殿址刻石”,石长95厘米,宽42厘米,高19.5厘米,石灰岩质。该石有两处刻字,“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刻在阶石的东端,刻字处高19.5厘米,宽42厘米,“六五乙”刻在阶石的向上一面璧纹内侧,字篆书,但已带有隶书笔意,以“月”字和“六五乙”中的“六”字最为明显。同一时期的《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泮池刻石》《鲁孝王刻石》,刻于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即公元前56年)。刻字位于该石右半部,隶书,刻字处长25厘米,高24.5厘米。文曰:“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五凤二年为汉宣帝刘询五凤二年;鲁卅四年,正值鲁第三王孝王刘庆忌王鲁,推算为公元前56年。此刻石字体醇古,结体浑厚,章法自然,笔画凝重雄劲,隶中带篆,对研究汉字书体演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此石,历代的书家学者们多有著录,清代阮元在其《山左金石志》中记:“五凤二年六月立,隶书,后刻金明昌二年高德裔记,行书,在曲阜县孔庙同文门西侧。山左两汉石刻此为最古,笔意简朴,非汉安以后所能及也。石高一尺一寸,广一尺九寸,厚一尺,字刻右,方周七寸,朱竹垞以为砖者,由未亲见其石耳。”王澍的《竹云题跋》中提道:“按德裔题记,以此书为石。朱竹垞《曝书亭集》则云:‘五凤二年砖一块,嵌曲阜孔庙前殿东壁,篆文一行’,其书极古质,今虽模糊,断然是隶不是篆。竹垞记为砖又曰‘為篆’,皆不可晓。”
《乙瑛碑》书体方整,结构严谨,笔势刚健,书法雄劲。字取横势,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笔画呈弯弧,波尾大挑,折角圆和,波势蕴柔,中敛旁肆,潇洒飞逸,气韵盎然,近人推为东汉绮丽书派的代表,是汉隶成熟的标志碑之一。 《史晨碑》书法含蓄蕴藉,健劲遒逸,结构左顾右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风韵自然跌宕,飞彩凝晖,法意俱全,汉隶代表碑之一。万经称“两碑字修饰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武整齐,凛不可犯”(《曲阜县志·金石》)。王澍认为学隶应从《史晨碑》入手,取其严谨,以正其趋,“中之‘乙瑛’,以究其大,根之‘礼器’,以正其变”。启功先生诗曰:“礼器方严体势坚,史晨端劲有余妍。不祧汉隶宗风在,鸟翼双飞不可偏。”
继续往右是曹魏时期的《孔羡碑》、北魏时期的《贾使君碑》《张猛龙碑》以及东魏时期的《李仲璇修孔子庙碑》。这四座名碑中,《张猛龙碑》(见下页图3)则是代表了魏碑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刻,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有额,浮雕蟠龙纹。碑文26行,行46字,记颂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学劝农的功绩。碑额及正文均为正书。此碑字用方笔,右肩上挑,横画主线横长,竖画刚劲倾斜,整体呈现向左倾斜的险劲;结体紧密,险峻而富有变化,随字赋形,不拘泥于方正,单字大小不一,字虽倾斜但整碑却平衡和谐,生动活泼。其用笔沉着痛快,以斩钉截铁般的方折表现笔画的雄强刚劲。碑阴虽为题名,上部字大,下部字小,但舒展恣肆,意气纵横,雅致可爱。《张猛龙碑》书法艺术精湛,历来被推为魏碑的代表碑之一。杨守敬在《学习迩言》中云:“整炼方折,碑阴则流宕奇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张猛龙碑》列为精能、精丽一类,称其为“隶楷之极则”“其笔势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作字功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启功先生《论述绝句百首》一书中曾六次谈及了《张猛龙碑》,这六首诗分别是廿六、廿七、廿八、廿九、三十以及卅一,其中第廿九首“江表巍然真逸铭,迢迢鲁郡得同声。浮天鹤响禽鱼乐,大化无方四海行”。在这首诗中,启功先生将南朝的《瘗鹤铭》与北朝的《张猛龙碑》对照来看:此两碑,一个在镇江焦山,一个在山东曲阜;从拓本来看,《瘗鹤铭》水激沙砻,锋颖全秃,而《张猛龙碑》点画方严,比较起来,两者好像互不相同,但从字体结构来看,两刻相重的字,如“鹤、禽、浮、天”等字,即或偏旁微有不同,但体势毫无差异。由此可知,南北书派即使有所不同,也绝不是有鸿沟般的差异。我们单从历代各书家对《张猛龙碑》的品评当中,皆可看出此碑的重要性。
虽是中午时分,烈日当头也挡不住成员们对碑石墓志的喜爱,只见队员们纷纷拍照、探讨每一碑石的风格特色。走出第一室,进入西边藏室,此室内主要存放着唐宋时期的碑刻,这其中有《米芾书孔圣手植桧赞碑》以及《米芾篆书玄圣文宣王赞碑》等。除此之外,陈列馆内馆藏墓志有唐、元、明、清四個朝代的石刻,都是已定型的墓志,分为志身与志盖两部分。如唐代《郤府君墓志盖刻石》、元代《处士王先生墓志铭》等。这些举世罕见的碑石是传达历史信息最直接、最真实的载体,也是研究历代政治、思想、文化、汉字书体演变以及孔庙历史沿革的珍贵资料,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孔庙与孔府毗邻,我们乘坐市内公交,不到一刻钟便来到了孔庙,下车即见一雄伟城墙,上书“万仞宫墙”四字,这里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原名仰圣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进城可见一座三间四柱式牌坊,阴刻“金声玉振”四字,明人胡缵宗手迹,这里是孔庙的起点,“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如一。继而往前接连三座三间四柱式石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继行是一深红色门房——“圣时门”,过了圣时门是一方形院落,其内绿草如茵,古木参天,让人心境豁然开朗,迎面三架拱桥,名“璧水桥”。过桥后迎面是“同文门”,过同文门,一高阁拔地而起,这就是“奎文阁”。奎文阁后面就是“十三碑亭”,专为保存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十三碑亭前面五门并列,将孔庙分为三路,东为承圣门,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向北望去,前方是一高大亭廊,竖匾正书“杏坛”二字,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过杏坛就是“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一路游览完毕,我们原路返回,回到酒店已是下午五点,休息片刻,简单吃过晚饭,随行众人又跟随倪老师的脚步来到曲阜师范大学,与曲师大书法专业的师生们就书法学习展开座谈,会间同学们就自己的所学所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后几位老师趁兴作书几幅,学习氛围甚是浓厚,这也为今日的考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1-0011-04
【作者简介】薛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齐鲁访碑第三天,在倪文东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孔子故里——曲阜,开启了新一程——“三孔”的访碑之行。
曲阜,古为鲁国国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被称为“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并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以及学术价值而著称。此行首站,我们来到“孔府”,感受孔子的治学之道。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府第,可见历代君王推崇孔子的同时,也在泽及孔子后人。孔府位于曲阜城中心,坐北朝南,进入孔府,迎面是一座粉白大照壁,大门正中上方高悬蓝底金字“圣府”匾额,门两旁明柱上有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对联为清代文人纪昀手书。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上联中的“富”少一点,指“富贵无头”,下联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状,叫“文章通天”。相传,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碰到写“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点,并告知孔家“富”字有点不吉。此后,孔府凡书富字皆无点,这叫“宝贵无顶”。又传说乾隆时,纪昀为孔府书写门联,写到“章”字时数遍皆不中意,遂弃笔安歇,睡梦中见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醒后挥笔而书,果然气势不凡,这叫“文章通天”。进大门,穿过一狭长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楣高悬“圣人之门”竖匾,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结束了孔府的游览,我们从后门走出,随即看见了汉魏碑刻陈列馆。门口有一个岗亭,亭内仅一位工作人员,出示身份证即可免费参观。陈列馆里汇集了曲阜碑刻的精华部分,历西汉、东汉、曹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贯穿整个中国碑刻史,这些碑刻为我们此次考察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仅在书本上看到的碑刻墓志,今得以一见,真可谓是大开眼界。陈列馆以四合院的形式建成,门口的门当、飞檐等都让人感受到传统建筑之美。沿着路继续往前走是四尊石像,这其中一对石兽是东汉孔彪墓前的石仪,一狮一虎,石兽后方是两个东汉石人,一文一武分列两侧。穿过门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高一矮的两座汉代石人雕像,从形态来看,亦是一文官一武将。石人亭的正北方是从西汉至东汉及魏晋南北朝的碑刻,而其正西方的屋内则是唐宋两代的碑刻陈列,南边的墙上嵌入了一些明清的墓志铭……了解背景知识后,成员们逐一考察了陈列馆里的碑石墓志。参观途中,倪文东老师就每个碑的历史背景、书法风格等,给考察团的成员们做了细致的讲解。走进第一室,从左往右是西汉、东汉至魏晋的一些名碑,这一室内的西汉碑刻有6块、东汉碑18块、魏碑4块。这6块西汉碑分别为《舞雩台刻石》《王陵塞刻石》《北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祝其卿坟坛刻石》《五凤刻石》(图1)。其中,《北陛刻石》与《五凤刻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非常稀有的西汉早期刻石。《北陛刻石》西汉景帝中元元年刻,又名“鲁灵光殿址刻石”,石长95厘米,宽42厘米,高19.5厘米,石灰岩质。该石有两处刻字,“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刻在阶石的东端,刻字处高19.5厘米,宽42厘米,“六五乙”刻在阶石的向上一面璧纹内侧,字篆书,但已带有隶书笔意,以“月”字和“六五乙”中的“六”字最为明显。同一时期的《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泮池刻石》《鲁孝王刻石》,刻于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即公元前56年)。刻字位于该石右半部,隶书,刻字处长25厘米,高24.5厘米。文曰:“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五凤二年为汉宣帝刘询五凤二年;鲁卅四年,正值鲁第三王孝王刘庆忌王鲁,推算为公元前56年。此刻石字体醇古,结体浑厚,章法自然,笔画凝重雄劲,隶中带篆,对研究汉字书体演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此石,历代的书家学者们多有著录,清代阮元在其《山左金石志》中记:“五凤二年六月立,隶书,后刻金明昌二年高德裔记,行书,在曲阜县孔庙同文门西侧。山左两汉石刻此为最古,笔意简朴,非汉安以后所能及也。石高一尺一寸,广一尺九寸,厚一尺,字刻右,方周七寸,朱竹垞以为砖者,由未亲见其石耳。”王澍的《竹云题跋》中提道:“按德裔题记,以此书为石。朱竹垞《曝书亭集》则云:‘五凤二年砖一块,嵌曲阜孔庙前殿东壁,篆文一行’,其书极古质,今虽模糊,断然是隶不是篆。竹垞记为砖又曰‘為篆’,皆不可晓。”
《乙瑛碑》书体方整,结构严谨,笔势刚健,书法雄劲。字取横势,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笔画呈弯弧,波尾大挑,折角圆和,波势蕴柔,中敛旁肆,潇洒飞逸,气韵盎然,近人推为东汉绮丽书派的代表,是汉隶成熟的标志碑之一。 《史晨碑》书法含蓄蕴藉,健劲遒逸,结构左顾右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风韵自然跌宕,飞彩凝晖,法意俱全,汉隶代表碑之一。万经称“两碑字修饰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武整齐,凛不可犯”(《曲阜县志·金石》)。王澍认为学隶应从《史晨碑》入手,取其严谨,以正其趋,“中之‘乙瑛’,以究其大,根之‘礼器’,以正其变”。启功先生诗曰:“礼器方严体势坚,史晨端劲有余妍。不祧汉隶宗风在,鸟翼双飞不可偏。”
继续往右是曹魏时期的《孔羡碑》、北魏时期的《贾使君碑》《张猛龙碑》以及东魏时期的《李仲璇修孔子庙碑》。这四座名碑中,《张猛龙碑》(见下页图3)则是代表了魏碑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刻,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有额,浮雕蟠龙纹。碑文26行,行46字,记颂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学劝农的功绩。碑额及正文均为正书。此碑字用方笔,右肩上挑,横画主线横长,竖画刚劲倾斜,整体呈现向左倾斜的险劲;结体紧密,险峻而富有变化,随字赋形,不拘泥于方正,单字大小不一,字虽倾斜但整碑却平衡和谐,生动活泼。其用笔沉着痛快,以斩钉截铁般的方折表现笔画的雄强刚劲。碑阴虽为题名,上部字大,下部字小,但舒展恣肆,意气纵横,雅致可爱。《张猛龙碑》书法艺术精湛,历来被推为魏碑的代表碑之一。杨守敬在《学习迩言》中云:“整炼方折,碑阴则流宕奇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张猛龙碑》列为精能、精丽一类,称其为“隶楷之极则”“其笔势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作字功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启功先生《论述绝句百首》一书中曾六次谈及了《张猛龙碑》,这六首诗分别是廿六、廿七、廿八、廿九、三十以及卅一,其中第廿九首“江表巍然真逸铭,迢迢鲁郡得同声。浮天鹤响禽鱼乐,大化无方四海行”。在这首诗中,启功先生将南朝的《瘗鹤铭》与北朝的《张猛龙碑》对照来看:此两碑,一个在镇江焦山,一个在山东曲阜;从拓本来看,《瘗鹤铭》水激沙砻,锋颖全秃,而《张猛龙碑》点画方严,比较起来,两者好像互不相同,但从字体结构来看,两刻相重的字,如“鹤、禽、浮、天”等字,即或偏旁微有不同,但体势毫无差异。由此可知,南北书派即使有所不同,也绝不是有鸿沟般的差异。我们单从历代各书家对《张猛龙碑》的品评当中,皆可看出此碑的重要性。
虽是中午时分,烈日当头也挡不住成员们对碑石墓志的喜爱,只见队员们纷纷拍照、探讨每一碑石的风格特色。走出第一室,进入西边藏室,此室内主要存放着唐宋时期的碑刻,这其中有《米芾书孔圣手植桧赞碑》以及《米芾篆书玄圣文宣王赞碑》等。除此之外,陈列馆内馆藏墓志有唐、元、明、清四個朝代的石刻,都是已定型的墓志,分为志身与志盖两部分。如唐代《郤府君墓志盖刻石》、元代《处士王先生墓志铭》等。这些举世罕见的碑石是传达历史信息最直接、最真实的载体,也是研究历代政治、思想、文化、汉字书体演变以及孔庙历史沿革的珍贵资料,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孔庙与孔府毗邻,我们乘坐市内公交,不到一刻钟便来到了孔庙,下车即见一雄伟城墙,上书“万仞宫墙”四字,这里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原名仰圣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进城可见一座三间四柱式牌坊,阴刻“金声玉振”四字,明人胡缵宗手迹,这里是孔庙的起点,“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如一。继而往前接连三座三间四柱式石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继行是一深红色门房——“圣时门”,过了圣时门是一方形院落,其内绿草如茵,古木参天,让人心境豁然开朗,迎面三架拱桥,名“璧水桥”。过桥后迎面是“同文门”,过同文门,一高阁拔地而起,这就是“奎文阁”。奎文阁后面就是“十三碑亭”,专为保存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十三碑亭前面五门并列,将孔庙分为三路,东为承圣门,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向北望去,前方是一高大亭廊,竖匾正书“杏坛”二字,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过杏坛就是“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一路游览完毕,我们原路返回,回到酒店已是下午五点,休息片刻,简单吃过晚饭,随行众人又跟随倪老师的脚步来到曲阜师范大学,与曲师大书法专业的师生们就书法学习展开座谈,会间同学们就自己的所学所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后几位老师趁兴作书几幅,学习氛围甚是浓厚,这也为今日的考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