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提效减负的目的,在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工作可以分以下五个阶段进行:一、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初中三年所学内容,落实每个知识点,提纲挈领,理清线索;二、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简明的知识框架结构;三、模拟试题注重学科特点,多创设与时事有关的分析题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四、发现弱漏问题,及时补救,并强调材料分析题解法的辅导;五、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中考复习 策略
作为一名初三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中考复习,提高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提高復习课的有效性呢?这也可以说成是一个“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历史与社会》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门极其重要的综合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由于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新的,因此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的要求。为了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提效减负的目的,在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工作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一、理清主干线索
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课程体现“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课程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而是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所以复习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初中三年所学内容,落实每个知识点,提纲挈领,理清线索。
考试内容共分五部分:《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中国历史与文化》与《世界历史与文化》。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简单知识体系呢?梳理知识,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理清线索后,一些综合性的试题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来,如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什么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更重要的是学生举一反三,把其他考点的内容也理出了线索,如中国现代史,分“新中国的成立及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三部分。世界史:古代部分包含四大文明古国及西方文明的起源。近现代属于考试范围的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上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相继取得成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促使人类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极大发展,各种矛盾激化,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样一来,理清了线,丰富了点,面也呼之欲出。更值得欣慰的是,在给学生“鱼”的同时,教会了学生“渔”,这是我们最大收获。
二、搭建框架结构
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充分落实了考纲的要求,学生弄清基本的线索,对所有内容进行初步复习。接下来要做的是将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概括、提炼,把许许多多的点、线以一定的主题或中心整合成一个面。这样使已经复习的内容更有条理性,更具系统性,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例如分析非历史部分的知识,我觉得可以综合在“全球化的世界”和“和谐社会”两个主题下。“和谐社会”包括个人──社区──国家──环境四个层面的内容。先是我(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接着是我(个人)所生活的社区具有的功能及对自我的影响;进而是我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知道我国是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再而是我认识我国的人口与环境问题形势之严峻,我清楚国家的对策,也明白在计划生育及环境保护方面自己应如何从我做起。又如世界史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几个表格,对比其异同,呈现其内在联系,使之一目了然。分别概括为两种类型的文明起源、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两种资产阶级政权确立方式、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三大宗教、四大航线。
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不仅有助学生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教材,更重要的是,经过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消化,使点线的知识以网络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窥一斑可见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形成了简明的知识框架结构。
三、精设模拟试题
经过合理的整合,把五本书变成几张纸,完成从“厚”到“薄”的提炼,最后简化成最简单的框架。这时,学生备战中考的“枪支弹药”已备齐,该到了仿真实战演练的时候了。
由于新课程的配套练习跟不上,而目前市面尚无完美的综合练习。为了学生能更好应用已复习的知识,提高答题能力,积累一些考试经验,我们老师投入大量时间,集思广益,精心设计了几套模拟试题给学生练练兵。设计题目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透析考纲要点,总体把握方向。题型、内容比例和难易度与中考规定保持一致;
2、题目覆盖面广,避免重复雷同。为了使试题能各具特色,能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每一套题由一个老师主笔负责,再与其他老师共同商讨,反复推敲后定稿。
3、狠抓重点难点,题型丰富多彩。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尽量考虑可能考查该知识点的各种形式,变换不同题型多次出现,加强印象,确保学生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
4、涉及时事热点,紧扣生活实际。与以前相比,新课程的试题会更灵活开放;且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中考的试题素材和问题设计非常可能,甚至一定会选择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因此,我们的模拟试题有意多次涉及时事热点。比如,近段时间台湾问题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就在复习中反复训练:①提供台湾地图,要求学生“从自然条件、资源及战略位置等方面分析台湾被誉为祖国宝岛的原因;②提供与陈水扁的分裂言论、连战和宋楚瑜访问大陆的有关材料,然后让学生思考:台湾出现了何种严重倾向?请为解决台湾问题举出法律依据。香港、澳门这几年的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前提?基本方针?③结合所学史实,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
在模拟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前阶段复习时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四、辅导答题技巧
学生出现的问题相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某些知识掌握不太理想。对此,除了多练多查,其实更佳的办法应该是:思考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因此老师要站在新的高度,引导学生寻找更容易理解,更方便记忆的新方法。如按教材来回答“简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一题,很多学生总是难以答得全面。如果老师指导学生从正义性、合作性、协助性、灵活性四方面表述,学生觉得条理清晰,记忆简便,就能轻轻松松地回答完整。二是面对材料分析题把握不准,无从下手,表达也不精确。而在中考中占50%的非选择题绝大部分就是材料分析题,但初中生的综合表述能力并不太强,解这种题确有难度。所以教学生一些答题技巧是很有必要的:1、认真阅读材料,明确其意思;2、联系教材,因材料总是与教材中的某些知识有关。要仔细辨认,尽量捕捉与教材“貌离神合”的信息,如一些关键的时间、人物、事件等;3、看清题目,准确审题;4、文字表达注意条理,言简意赅。
五、培养解题能力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历史与社会考试的形式不管如何变化,它的出发点仍然是放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样,在复习的时候,就要把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复习的重点。在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的基础上,精选一定数量的试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独立分析,自己组织答案,不断积累解题经验,掌握解答不同题型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强化开放型试题的训练,从中明白开放型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对分析说明题,要站在题外看试题,找准命题者要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评论等;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家乡时政,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适当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
下面以目前考试中常见几种题型为例,进行探讨。
单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要留意多项组合选择题和反向选择题(选择描述或叙述错误的选项)。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问题,去伪存真。
填图题和识图题:它主要考察学生把握时间和空间概念,对一些历史、地理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复习时要对教材上比较重要的图归类汇总,如重要的地理图、遗址、方位示意图等等。填图题主要掌握大洲、大洋、地形、气候等,识图题主要掌握该图所反映的重要事件、现象及其时间、时期和相关重要知识。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快速读完材料或图表,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地理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审题,抓住有效信息点,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分析题常见的考查方法有: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地理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地理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与社会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活动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首先必须审清题意,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要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主要是: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初中三年所学内容,落实每个知识点,提纲挈领,理清线索。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简明的知识框架结构。模拟试题注重学科特点,多创设与时事有关的分析题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发现弱漏问题,及时补救,并强调材料分析题解法的辅导;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J].中国教育报
[2] 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金海燕.初中《历史与社会》整合教学法研究[J].教学研究,2009
[4] 张丽舟. 初中社会学科教学实践和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中考复习 策略
作为一名初三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中考复习,提高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提高復习课的有效性呢?这也可以说成是一个“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历史与社会》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门极其重要的综合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由于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新的,因此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的要求。为了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提效减负的目的,在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工作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一、理清主干线索
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课程体现“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课程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而是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所以复习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初中三年所学内容,落实每个知识点,提纲挈领,理清线索。
考试内容共分五部分:《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中国历史与文化》与《世界历史与文化》。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简单知识体系呢?梳理知识,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理清线索后,一些综合性的试题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来,如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什么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更重要的是学生举一反三,把其他考点的内容也理出了线索,如中国现代史,分“新中国的成立及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三部分。世界史:古代部分包含四大文明古国及西方文明的起源。近现代属于考试范围的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上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相继取得成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促使人类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极大发展,各种矛盾激化,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样一来,理清了线,丰富了点,面也呼之欲出。更值得欣慰的是,在给学生“鱼”的同时,教会了学生“渔”,这是我们最大收获。
二、搭建框架结构
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充分落实了考纲的要求,学生弄清基本的线索,对所有内容进行初步复习。接下来要做的是将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概括、提炼,把许许多多的点、线以一定的主题或中心整合成一个面。这样使已经复习的内容更有条理性,更具系统性,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例如分析非历史部分的知识,我觉得可以综合在“全球化的世界”和“和谐社会”两个主题下。“和谐社会”包括个人──社区──国家──环境四个层面的内容。先是我(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接着是我(个人)所生活的社区具有的功能及对自我的影响;进而是我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知道我国是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再而是我认识我国的人口与环境问题形势之严峻,我清楚国家的对策,也明白在计划生育及环境保护方面自己应如何从我做起。又如世界史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几个表格,对比其异同,呈现其内在联系,使之一目了然。分别概括为两种类型的文明起源、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两种资产阶级政权确立方式、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三大宗教、四大航线。
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不仅有助学生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教材,更重要的是,经过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消化,使点线的知识以网络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窥一斑可见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形成了简明的知识框架结构。
三、精设模拟试题
经过合理的整合,把五本书变成几张纸,完成从“厚”到“薄”的提炼,最后简化成最简单的框架。这时,学生备战中考的“枪支弹药”已备齐,该到了仿真实战演练的时候了。
由于新课程的配套练习跟不上,而目前市面尚无完美的综合练习。为了学生能更好应用已复习的知识,提高答题能力,积累一些考试经验,我们老师投入大量时间,集思广益,精心设计了几套模拟试题给学生练练兵。设计题目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透析考纲要点,总体把握方向。题型、内容比例和难易度与中考规定保持一致;
2、题目覆盖面广,避免重复雷同。为了使试题能各具特色,能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每一套题由一个老师主笔负责,再与其他老师共同商讨,反复推敲后定稿。
3、狠抓重点难点,题型丰富多彩。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尽量考虑可能考查该知识点的各种形式,变换不同题型多次出现,加强印象,确保学生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
4、涉及时事热点,紧扣生活实际。与以前相比,新课程的试题会更灵活开放;且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中考的试题素材和问题设计非常可能,甚至一定会选择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因此,我们的模拟试题有意多次涉及时事热点。比如,近段时间台湾问题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就在复习中反复训练:①提供台湾地图,要求学生“从自然条件、资源及战略位置等方面分析台湾被誉为祖国宝岛的原因;②提供与陈水扁的分裂言论、连战和宋楚瑜访问大陆的有关材料,然后让学生思考:台湾出现了何种严重倾向?请为解决台湾问题举出法律依据。香港、澳门这几年的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前提?基本方针?③结合所学史实,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
在模拟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前阶段复习时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四、辅导答题技巧
学生出现的问题相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某些知识掌握不太理想。对此,除了多练多查,其实更佳的办法应该是:思考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因此老师要站在新的高度,引导学生寻找更容易理解,更方便记忆的新方法。如按教材来回答“简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一题,很多学生总是难以答得全面。如果老师指导学生从正义性、合作性、协助性、灵活性四方面表述,学生觉得条理清晰,记忆简便,就能轻轻松松地回答完整。二是面对材料分析题把握不准,无从下手,表达也不精确。而在中考中占50%的非选择题绝大部分就是材料分析题,但初中生的综合表述能力并不太强,解这种题确有难度。所以教学生一些答题技巧是很有必要的:1、认真阅读材料,明确其意思;2、联系教材,因材料总是与教材中的某些知识有关。要仔细辨认,尽量捕捉与教材“貌离神合”的信息,如一些关键的时间、人物、事件等;3、看清题目,准确审题;4、文字表达注意条理,言简意赅。
五、培养解题能力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历史与社会考试的形式不管如何变化,它的出发点仍然是放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样,在复习的时候,就要把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复习的重点。在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的基础上,精选一定数量的试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独立分析,自己组织答案,不断积累解题经验,掌握解答不同题型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强化开放型试题的训练,从中明白开放型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对分析说明题,要站在题外看试题,找准命题者要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评论等;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家乡时政,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适当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
下面以目前考试中常见几种题型为例,进行探讨。
单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要留意多项组合选择题和反向选择题(选择描述或叙述错误的选项)。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问题,去伪存真。
填图题和识图题:它主要考察学生把握时间和空间概念,对一些历史、地理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复习时要对教材上比较重要的图归类汇总,如重要的地理图、遗址、方位示意图等等。填图题主要掌握大洲、大洋、地形、气候等,识图题主要掌握该图所反映的重要事件、现象及其时间、时期和相关重要知识。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快速读完材料或图表,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地理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审题,抓住有效信息点,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分析题常见的考查方法有: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地理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地理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与社会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活动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首先必须审清题意,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要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主要是: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初中三年所学内容,落实每个知识点,提纲挈领,理清线索。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简明的知识框架结构。模拟试题注重学科特点,多创设与时事有关的分析题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发现弱漏问题,及时补救,并强调材料分析题解法的辅导;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J].中国教育报
[2] 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金海燕.初中《历史与社会》整合教学法研究[J].教学研究,2009
[4] 张丽舟. 初中社会学科教学实践和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