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初步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解构与重建,对译者风格的影响及对翻译理论的贡献,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许多传统翻译观念的合理性,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 女性主义 解构与重建 译者风格
1.引言
西方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最初始于19世纪的美国女权运动,这场政治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男女在法律、教育、就业、婚姻、参政等方面平等的权利。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其影响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并且对现代妇女的生活解放和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波及翻译领域以来,女性主义者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cultural studies)等现代理论中汲取了不少养料,力图解构或颠覆,或至少重新评价政治、宗教、文化、语言、艺术等诸多领域里的传统价值体系。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们也持相同的立场,将来自以上理论的影响带进了对翻译的探索和思考中,并最终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女性主义翻译观。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解构与重建,对译者风格的影响及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等方面加以阐述。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
女性主义(feminism),也称女权主义。20世纪后30年被称为女性主义时代,翻译研究的后现代文化转向使翻译必然与文化政治批评的女性主义思想相遇,这为翻译研究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于传统译论研究中的译作与原作、译者与作者以及翻译理论的伦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给翻译研究开拓更广阔的视野。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谢丽·西蒙(SherrySimon)、路易斯·冯·弗洛托(Luise von Flotow)和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等,他们认为翻译不是原作的复制,而是知识和意义的再生。这种再生和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有关。女性主义译者不再隐形,而是竭力在翻译中体现其存在,彰显其风格。翻译的忠实性应从新的角度,如翻译与译者的关系、知识不确定性和相对性进行探讨。
但是,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过于情绪化,宗派化,观念化,事实上太主观”,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过分强调“语言游戏的政治影响”,其观点对许多普通妇女来说过于超前。
另外,女权主义者对性别语言的大胆修改与使用,使性别语言变化很大,这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女性主义叛逆性的翻译观是值得译界深思的。
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解构与重建
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二元论和中心论,它往往假定了某种性别的二元对立,对立的一方处于决定性地位的中心,而另一方则处于被决定的边缘;中心是本原和本质,而边缘是派生和非本质的。在这种中心論和二元论的关照下,男性、原文处于中心地位,女性、译作处于边缘地位;翻译标准是一元的,即忠实;意义是客观的、普遍的、确定的。
而女性主义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对忠实与叛逆的理解是狭隘的,因为它们过分依赖一些僵硬的、彼此不容的二元对立思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而这中间地带正好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受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者指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主观意识的标记,因此,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但是译作并没有损害原作,译文的创造性反而延续了原作的生命,使之超越时空的限制。由此可见,女性主义者要在翻译中再现女性的声音并不是意味着所还原文的意志,而是要扩充和发展它。在译作和原作的连续体中,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映衬的。女性主义者创造了新的隐喻来形容原作和译作的关系。
4.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风格地位的影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风格最根本的影响就是肯定了它的存在,并积极倡导译者自我风格的发挥和凸显。
首先,在对原文进行解读的时候,女性主义译者已经是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去理解原文;其次,在表达阶段,女性主义译者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操纵”和“干预”。
这种对文本的女性处理在这两个阶段都留下了译者的痕迹,因此译文不可避免地带有译者风格。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风格的影响如下:
第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影响下的译者乐于搜集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并把它们介绍到自己代表的语言文化中。
第二,女性主义翻译在实践上极力提倡译者的干预性(interventionist),要求对译文进行女性主义的创造。这违背了传统译论中“忠实”和译者隐形的翻译标准和翻译观。
第三,女性主义翻译对话语性别(grammatical gender)提出质疑和批评,提出语言“性别中性”的观点,并重建女性主义词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了女性主义译者的风格。
5.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意义以及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女性主义对翻译中原作和译作关系重新定位的意义,在于它使女性主义者从二元对立和中心/边缘之对抗的男性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而不是陷入以女性中心代替男性中心的困境。它消除了人类处境的对立面两极——阴与阳、男与女,感性与理性、混沌与区别等二元的对立与分离,代之以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同样,在翻译当中,原作和译作应该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要做到译者和作者的角色互换,也就是男性译者在翻译女性作家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阴柔之美,女性译者在翻译男性作家的作品时传递其阳刚之气。如果这样,译作一定是天作之合。
6.结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的贡献在于颠覆了传统的翻译理论观,以其新的视角探索翻译过程,定义译者的身份和翻译地位。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被动的语言转换,而成为受译者身份、意识形态和翻译活动时的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的一种积极的重写活动。
关键词: 女性主义 解构与重建 译者风格
1.引言
西方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最初始于19世纪的美国女权运动,这场政治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男女在法律、教育、就业、婚姻、参政等方面平等的权利。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其影响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并且对现代妇女的生活解放和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波及翻译领域以来,女性主义者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cultural studies)等现代理论中汲取了不少养料,力图解构或颠覆,或至少重新评价政治、宗教、文化、语言、艺术等诸多领域里的传统价值体系。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们也持相同的立场,将来自以上理论的影响带进了对翻译的探索和思考中,并最终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女性主义翻译观。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解构与重建,对译者风格的影响及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等方面加以阐述。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
女性主义(feminism),也称女权主义。20世纪后30年被称为女性主义时代,翻译研究的后现代文化转向使翻译必然与文化政治批评的女性主义思想相遇,这为翻译研究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于传统译论研究中的译作与原作、译者与作者以及翻译理论的伦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给翻译研究开拓更广阔的视野。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谢丽·西蒙(SherrySimon)、路易斯·冯·弗洛托(Luise von Flotow)和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等,他们认为翻译不是原作的复制,而是知识和意义的再生。这种再生和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有关。女性主义译者不再隐形,而是竭力在翻译中体现其存在,彰显其风格。翻译的忠实性应从新的角度,如翻译与译者的关系、知识不确定性和相对性进行探讨。
但是,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过于情绪化,宗派化,观念化,事实上太主观”,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过分强调“语言游戏的政治影响”,其观点对许多普通妇女来说过于超前。
另外,女权主义者对性别语言的大胆修改与使用,使性别语言变化很大,这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女性主义叛逆性的翻译观是值得译界深思的。
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解构与重建
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二元论和中心论,它往往假定了某种性别的二元对立,对立的一方处于决定性地位的中心,而另一方则处于被决定的边缘;中心是本原和本质,而边缘是派生和非本质的。在这种中心論和二元论的关照下,男性、原文处于中心地位,女性、译作处于边缘地位;翻译标准是一元的,即忠实;意义是客观的、普遍的、确定的。
而女性主义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对忠实与叛逆的理解是狭隘的,因为它们过分依赖一些僵硬的、彼此不容的二元对立思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而这中间地带正好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受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者指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主观意识的标记,因此,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但是译作并没有损害原作,译文的创造性反而延续了原作的生命,使之超越时空的限制。由此可见,女性主义者要在翻译中再现女性的声音并不是意味着所还原文的意志,而是要扩充和发展它。在译作和原作的连续体中,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映衬的。女性主义者创造了新的隐喻来形容原作和译作的关系。
4.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风格地位的影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风格最根本的影响就是肯定了它的存在,并积极倡导译者自我风格的发挥和凸显。
首先,在对原文进行解读的时候,女性主义译者已经是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去理解原文;其次,在表达阶段,女性主义译者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操纵”和“干预”。
这种对文本的女性处理在这两个阶段都留下了译者的痕迹,因此译文不可避免地带有译者风格。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风格的影响如下:
第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影响下的译者乐于搜集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并把它们介绍到自己代表的语言文化中。
第二,女性主义翻译在实践上极力提倡译者的干预性(interventionist),要求对译文进行女性主义的创造。这违背了传统译论中“忠实”和译者隐形的翻译标准和翻译观。
第三,女性主义翻译对话语性别(grammatical gender)提出质疑和批评,提出语言“性别中性”的观点,并重建女性主义词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了女性主义译者的风格。
5.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意义以及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女性主义对翻译中原作和译作关系重新定位的意义,在于它使女性主义者从二元对立和中心/边缘之对抗的男性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而不是陷入以女性中心代替男性中心的困境。它消除了人类处境的对立面两极——阴与阳、男与女,感性与理性、混沌与区别等二元的对立与分离,代之以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同样,在翻译当中,原作和译作应该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要做到译者和作者的角色互换,也就是男性译者在翻译女性作家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阴柔之美,女性译者在翻译男性作家的作品时传递其阳刚之气。如果这样,译作一定是天作之合。
6.结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的贡献在于颠覆了传统的翻译理论观,以其新的视角探索翻译过程,定义译者的身份和翻译地位。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被动的语言转换,而成为受译者身份、意识形态和翻译活动时的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的一种积极的重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