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语用学中的面子保全理论对唠叨话进行深层分析探究,根据交际意图不同,唠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要求他人改变态度甚至是行为的唠叨;二是宣泄情感的独白式的唠叨。而第一类唠叨常常直接威胁到对方的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而没有采取补救措施,使得听者感到厌烦而导致交际不能正常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唠叨话;面子保全论;消极面子;积极面子
1.引言
语言的本质功能是充当交际工具,是用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手段。但由于交际场所、意图、参与者等不同,出现了不同的言语活动,如采访、演讲、谈判、法庭辩论、聊天、唠叨等。不同的言语活动,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唠叨作为一种言语活动,是指说话人希望他人改变态度甚至行为而说话繁复,没完没了,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唠叨通常发生在社会距离较近的人之间,如家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等。根据交际意图不同,唠叨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两类:一是要求他人改变态度甚至是行为的唠叨;二是宣泄情感的独白式的唠叨。限于篇幅及为了便于讨论,本文着重讨论第一类唠叨,如下文例1中母亲的言语活动。例中母亲不顾桑迪清晨赶时间去上学这样的场合,后说到女儿吃饭的习惯(不该站着吃)、上学要带的物品(作业、乐器及午餐)、如何刷牙以及着装,真是没完没了,属于典型的母亲对儿女的唠叨。在现实生活中因唠叨而产生的师生矛盾和夫妻矛盾也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唠叨并不受欢迎,是失败的言语交际。唠叨为何那么令人反感,甚至会导致交际失败呢?下面笔者将运用语用学中的面子保全理论对唠叨言语进行分析研究。
2.关于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认为,礼貌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1]他们的礼貌概念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他们的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这种典型人具有两种特殊的品质:面子(face)和理性(rationality)。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典型人所具有的“理性”,不仅指交际双方能运用一定的模式进行实际推理的能力,而且还包括从交际的目标出发,确定达到这些目标所应运用的最佳手段的能力。只有具有面子和理性的典型人,才能使正常的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表明他无意避免干涉听话人行动自由的那些言语行为。主要包括:言及听话人某些将来的动作,并因此使其感到不得不去做这一动作,或使之无法避免去做这一动作的言语行为,如命令、请求、提醒、建议、劝告、威胁和警告等;言及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所有具有某种希冀,使听话人有理由认为或是应该采取行动保护说话人所希冀之物,或是将它送给说话人的言语行为,如赞誉、妒忌或羡慕,以及表达对听话人强烈的(负面)情绪表达(如憎恨、发怒)等。
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表明他不关心听话人的感情、需求等,在某些重要方面视听话人的需求于不顾的那些言语行为,主要包括对听话人的积极面子的某一方面作出负面评价的言语行为,如表示不赞同、批评、蔑视、取笑、抱怨、指责、非难、侮辱、挑战、反驳等。
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礼貌则是指说话者采取某种语言策略以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听者面子带来的威胁,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即礼貌具有策略性。Brown和Levinson还提出5种礼貌补救策略,分别为:(1)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2)积极礼貌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4)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5)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2]。
3.面子保全论视角下的唠叨言语
唠叨通常发生在社会距离较近的人之间,如家庭成员之间、师生(徒)之间、室友之间等。下面是一段母女之间的对话(例1)[3]:
(1)“桑迪,你怎么不坐下吃早饭?站着对身体不好。”
(2)“我知道,妈妈,可我上学快迟到了,没时间坐着吃。”
(3)“昨天做作业了吧,宝贝?”
(4)“做了。”
(5)“带乐器了吧?”
(6)“嗯哼。”
(7)“午餐也带了?”
(8)“带了。”
(9)“刷过牙了?”
(10)“妈,我还没吃完饭呢。吃完了就刷。”
(11)“你该先刷牙后吃饭,然后再刷牙。桑迪呀,你怎么穿那件旧圆领衫了?恶心死了。我知道你衣柜里还有几件好看的罩衫。”
(12)“妈,别这样。”
(13)“别怎么样?”
(14)“别这样烦我。”
(15)“桑迪,你描起眼线来了?”
(16)“我是描了,妈妈。我都描了几个月了。难道不漂亮?这可是法国紫蓝画眉。我就是喜欢它。”
(17)“桑迪•芬奇,你还太小,还不能化这么浓的妆。上楼去,把它洗掉。”
(18)“妈,我都15岁了,到了可以化妆的年龄了。给您说实话吧,学校的女孩儿都化妆,有些还纹身,还在耳朵、鼻子、舌头上穿洞呢。”
这里母亲针对女儿的言语活动属于典型的唠叨,她的言语行为既威胁到了女儿的消极面子需求,也威胁到了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虽然在关系较近的人之间说话不用那么礼貌,可以不讲那么多礼节,但是,要想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直至达到预期目标,构建和谐愉快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适时运用礼貌的补救策略,尽力减轻面子行为的威胁程度,适当维护对方的面子需求,尊重对方等是至关重要的。唠叨之所以不受欢迎、令人讨厌,甚至使参与交际的各方之间关系紧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唠叨者在言语使用上对面子威胁行为没有采取合适的补救策略。从收集的语料来看,唠叨言语活动中,唠叨的话语既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需求,又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需求。
3.1唠叨言语威胁听者的积极面子需求
母亲、妻子、老师等唠叨者坚信自己对某些问题认识正确,因此如果出现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事情,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他们通常会选取这样一种策略:通过言语活动影响对方的思想,改变他的行为。唠叨者往往首先对听者的行为作出负面评价,其言语行为通常表现为不赞同、批评、抱怨、指责等等。这样一来,听者的积极面子需求受到威胁,听者出于本能就会尽力挽救自己的积极面子,采取与说者不合作甚至对抗的态度,使说者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从而导致言语交际失败。
例2[4] 妻子:“懒死了。吃了饭怎么不去洗碗啊?”
丈夫:“等会儿吧”
妻子:“看你,多浪费洗洁精。那几个碗一勺洗洁精就够了”
丈夫:“多半勺又咋啦?”
妻子:“你看看你,那碗洗得跟没洗一个样!你该这样……”
丈夫:“你能不能不啰嗦?要不然你来洗吧”(丈夫甩手而去)
例2中妻子有3句话直接威胁到丈夫的面子。其中贬义词如“懒死了”、“多浪费”对丈夫的负面评价严重威胁到了丈夫的积极面子,丈夫每一次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需求都做了消极对抗。妻子最后一句话“碗洗得跟没洗一个样”使丈夫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心中的怒火“你能不能不啰嗦?要不然你来洗吧”,使他们的言语交际冲突达到了高潮。当然,丈夫的言语也使妻子的面子受到威胁,这次言语交际显然没有达到妻子的预期目的反而使得夫妻关系紧张。
3.2唠叨威胁听话人的消极面子需求
唠叨者如父母、老师等对于听者的唠叨一般都始于要求对方去做某事。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Diana Boxer教授对家庭唠叨从社会语言学做过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唠叨始于请求(request),请求没有得到回应,再重复予以提醒(reminder),如再无回应则变成了唠叨(nag)。下面是晚会之前母亲与儿子的一段言语活动(例3)[5]:
(1):What are you doing now?你在干什么?
(2):Cleaning my aquarium.我在洗鱼缸。
(3):I need for you to help clean up,not make the new messes. Please do the carport!我是要你帮忙打扫卫生,不是添乱。快去打扫车棚!
(4):Okay.好的
(半小时后)
(5):Son,I need the carport cleaned.儿子,我要你把车棚打扫一下。
(6):Okay.好的
(7):Have you started it yet?开始了吗?
(8):No,not yet.还没有
(9):Fine. I give up. I’m not nagging you any more.I’m really angry now.
好啊,我不说了。我再也不说了,我真的生气了。
这里,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母亲认为在晚会时车棚应该是干净的,因此要求儿子去打扫车棚,以便达到自身认知的协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她对儿子实施了要求、命令、提醒、警告等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不可避免地干涉到了听者的行动自由,威胁到了听者对消极面子的需求。她在提出要求时,即第(3)句,首先对儿子在做的事情进行了否定的评价(这是威胁其积极面子需求),然后用了一个祈使句来命令儿子去打扫车棚。虽然母亲在祈使句前用了please一词,但她语气强烈,实为命令。母亲在第二次要求时,即第(5)句,表面上没有直接命令(车棚需要打扫),实际上是在提醒儿子去打扫车棚(我要你把车棚打扫一下)。第三次时,即第(9)句,母亲说不再唠叨了,真的生气了,实际上是在威胁儿子。母亲三次讲话(或要求)都直接威胁到儿子的消极面子需求,没有实施补救策略及尽力维护听者的消极面子需求。最后在母亲的威胁下,儿子也许会马上去打扫,但是心理肯定极不情愿,对母亲会有一些怨言。
4.结语
本文对礼貌的得体性和语境要素之间关系的探讨是粗线条的,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继续做深入的研究。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礼貌地使用语言是得体地使用语言的一个要素,得体的语言是受社会要素制约的,因此,语言的礼貌程度也同样受到社会要素的制约,即语境要素是话语礼貌的决定因素。语言是表达礼貌的工具,语境要素决定礼貌语言的形式的得体度。任何礼貌的言语行为都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语境环境里合作的结果。任何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都是独特的、变动的,礼貌语言具有个性,不同的群体对礼貌语言有不同的要求;对同一个言语行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话语礼貌本质上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289.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30.
[3]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邓蕊竺.妈妈的唠叨[EB/OL].[2008-07-07].http://www.zww.cn.
[5]Diana Boxer.Nagging:The Familial Conflict Arena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4):49-61.
关键词:唠叨话;面子保全论;消极面子;积极面子
1.引言
语言的本质功能是充当交际工具,是用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手段。但由于交际场所、意图、参与者等不同,出现了不同的言语活动,如采访、演讲、谈判、法庭辩论、聊天、唠叨等。不同的言语活动,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唠叨作为一种言语活动,是指说话人希望他人改变态度甚至行为而说话繁复,没完没了,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唠叨通常发生在社会距离较近的人之间,如家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等。根据交际意图不同,唠叨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两类:一是要求他人改变态度甚至是行为的唠叨;二是宣泄情感的独白式的唠叨。限于篇幅及为了便于讨论,本文着重讨论第一类唠叨,如下文例1中母亲的言语活动。例中母亲不顾桑迪清晨赶时间去上学这样的场合,后说到女儿吃饭的习惯(不该站着吃)、上学要带的物品(作业、乐器及午餐)、如何刷牙以及着装,真是没完没了,属于典型的母亲对儿女的唠叨。在现实生活中因唠叨而产生的师生矛盾和夫妻矛盾也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唠叨并不受欢迎,是失败的言语交际。唠叨为何那么令人反感,甚至会导致交际失败呢?下面笔者将运用语用学中的面子保全理论对唠叨言语进行分析研究。
2.关于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认为,礼貌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1]他们的礼貌概念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他们的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这种典型人具有两种特殊的品质:面子(face)和理性(rationality)。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典型人所具有的“理性”,不仅指交际双方能运用一定的模式进行实际推理的能力,而且还包括从交际的目标出发,确定达到这些目标所应运用的最佳手段的能力。只有具有面子和理性的典型人,才能使正常的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表明他无意避免干涉听话人行动自由的那些言语行为。主要包括:言及听话人某些将来的动作,并因此使其感到不得不去做这一动作,或使之无法避免去做这一动作的言语行为,如命令、请求、提醒、建议、劝告、威胁和警告等;言及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所有具有某种希冀,使听话人有理由认为或是应该采取行动保护说话人所希冀之物,或是将它送给说话人的言语行为,如赞誉、妒忌或羡慕,以及表达对听话人强烈的(负面)情绪表达(如憎恨、发怒)等。
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表明他不关心听话人的感情、需求等,在某些重要方面视听话人的需求于不顾的那些言语行为,主要包括对听话人的积极面子的某一方面作出负面评价的言语行为,如表示不赞同、批评、蔑视、取笑、抱怨、指责、非难、侮辱、挑战、反驳等。
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礼貌则是指说话者采取某种语言策略以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听者面子带来的威胁,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即礼貌具有策略性。Brown和Levinson还提出5种礼貌补救策略,分别为:(1)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2)积极礼貌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4)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5)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2]。
3.面子保全论视角下的唠叨言语
唠叨通常发生在社会距离较近的人之间,如家庭成员之间、师生(徒)之间、室友之间等。下面是一段母女之间的对话(例1)[3]:
(1)“桑迪,你怎么不坐下吃早饭?站着对身体不好。”
(2)“我知道,妈妈,可我上学快迟到了,没时间坐着吃。”
(3)“昨天做作业了吧,宝贝?”
(4)“做了。”
(5)“带乐器了吧?”
(6)“嗯哼。”
(7)“午餐也带了?”
(8)“带了。”
(9)“刷过牙了?”
(10)“妈,我还没吃完饭呢。吃完了就刷。”
(11)“你该先刷牙后吃饭,然后再刷牙。桑迪呀,你怎么穿那件旧圆领衫了?恶心死了。我知道你衣柜里还有几件好看的罩衫。”
(12)“妈,别这样。”
(13)“别怎么样?”
(14)“别这样烦我。”
(15)“桑迪,你描起眼线来了?”
(16)“我是描了,妈妈。我都描了几个月了。难道不漂亮?这可是法国紫蓝画眉。我就是喜欢它。”
(17)“桑迪•芬奇,你还太小,还不能化这么浓的妆。上楼去,把它洗掉。”
(18)“妈,我都15岁了,到了可以化妆的年龄了。给您说实话吧,学校的女孩儿都化妆,有些还纹身,还在耳朵、鼻子、舌头上穿洞呢。”
这里母亲针对女儿的言语活动属于典型的唠叨,她的言语行为既威胁到了女儿的消极面子需求,也威胁到了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虽然在关系较近的人之间说话不用那么礼貌,可以不讲那么多礼节,但是,要想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直至达到预期目标,构建和谐愉快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适时运用礼貌的补救策略,尽力减轻面子行为的威胁程度,适当维护对方的面子需求,尊重对方等是至关重要的。唠叨之所以不受欢迎、令人讨厌,甚至使参与交际的各方之间关系紧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唠叨者在言语使用上对面子威胁行为没有采取合适的补救策略。从收集的语料来看,唠叨言语活动中,唠叨的话语既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需求,又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需求。
3.1唠叨言语威胁听者的积极面子需求
母亲、妻子、老师等唠叨者坚信自己对某些问题认识正确,因此如果出现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事情,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他们通常会选取这样一种策略:通过言语活动影响对方的思想,改变他的行为。唠叨者往往首先对听者的行为作出负面评价,其言语行为通常表现为不赞同、批评、抱怨、指责等等。这样一来,听者的积极面子需求受到威胁,听者出于本能就会尽力挽救自己的积极面子,采取与说者不合作甚至对抗的态度,使说者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从而导致言语交际失败。
例2[4] 妻子:“懒死了。吃了饭怎么不去洗碗啊?”
丈夫:“等会儿吧”
妻子:“看你,多浪费洗洁精。那几个碗一勺洗洁精就够了”
丈夫:“多半勺又咋啦?”
妻子:“你看看你,那碗洗得跟没洗一个样!你该这样……”
丈夫:“你能不能不啰嗦?要不然你来洗吧”(丈夫甩手而去)
例2中妻子有3句话直接威胁到丈夫的面子。其中贬义词如“懒死了”、“多浪费”对丈夫的负面评价严重威胁到了丈夫的积极面子,丈夫每一次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需求都做了消极对抗。妻子最后一句话“碗洗得跟没洗一个样”使丈夫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心中的怒火“你能不能不啰嗦?要不然你来洗吧”,使他们的言语交际冲突达到了高潮。当然,丈夫的言语也使妻子的面子受到威胁,这次言语交际显然没有达到妻子的预期目的反而使得夫妻关系紧张。
3.2唠叨威胁听话人的消极面子需求
唠叨者如父母、老师等对于听者的唠叨一般都始于要求对方去做某事。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Diana Boxer教授对家庭唠叨从社会语言学做过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唠叨始于请求(request),请求没有得到回应,再重复予以提醒(reminder),如再无回应则变成了唠叨(nag)。下面是晚会之前母亲与儿子的一段言语活动(例3)[5]:
(1):What are you doing now?你在干什么?
(2):Cleaning my aquarium.我在洗鱼缸。
(3):I need for you to help clean up,not make the new messes. Please do the carport!我是要你帮忙打扫卫生,不是添乱。快去打扫车棚!
(4):Okay.好的
(半小时后)
(5):Son,I need the carport cleaned.儿子,我要你把车棚打扫一下。
(6):Okay.好的
(7):Have you started it yet?开始了吗?
(8):No,not yet.还没有
(9):Fine. I give up. I’m not nagging you any more.I’m really angry now.
好啊,我不说了。我再也不说了,我真的生气了。
这里,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母亲认为在晚会时车棚应该是干净的,因此要求儿子去打扫车棚,以便达到自身认知的协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她对儿子实施了要求、命令、提醒、警告等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不可避免地干涉到了听者的行动自由,威胁到了听者对消极面子的需求。她在提出要求时,即第(3)句,首先对儿子在做的事情进行了否定的评价(这是威胁其积极面子需求),然后用了一个祈使句来命令儿子去打扫车棚。虽然母亲在祈使句前用了please一词,但她语气强烈,实为命令。母亲在第二次要求时,即第(5)句,表面上没有直接命令(车棚需要打扫),实际上是在提醒儿子去打扫车棚(我要你把车棚打扫一下)。第三次时,即第(9)句,母亲说不再唠叨了,真的生气了,实际上是在威胁儿子。母亲三次讲话(或要求)都直接威胁到儿子的消极面子需求,没有实施补救策略及尽力维护听者的消极面子需求。最后在母亲的威胁下,儿子也许会马上去打扫,但是心理肯定极不情愿,对母亲会有一些怨言。
4.结语
本文对礼貌的得体性和语境要素之间关系的探讨是粗线条的,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继续做深入的研究。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礼貌地使用语言是得体地使用语言的一个要素,得体的语言是受社会要素制约的,因此,语言的礼貌程度也同样受到社会要素的制约,即语境要素是话语礼貌的决定因素。语言是表达礼貌的工具,语境要素决定礼貌语言的形式的得体度。任何礼貌的言语行为都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语境环境里合作的结果。任何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都是独特的、变动的,礼貌语言具有个性,不同的群体对礼貌语言有不同的要求;对同一个言语行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话语礼貌本质上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289.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30.
[3]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邓蕊竺.妈妈的唠叨[EB/OL].[2008-07-07].http://www.zww.cn.
[5]Diana Boxer.Nagging:The Familial Conflict Arena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4):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