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材料的科学性、思维性、启发性、趣味性、典型性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a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知道材料就是科学探究的“米”。没有材料,科学探究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科学探究就变成纸上谈兵。探究不是有“材料”就可以了,它对“材料”有严格的讲究,“材料”的好坏决定了“探究”的质量,好材料是有效探究的保障。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材料,使其具有结构性,材料的结构性决定着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探究型学习的基础和保证。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的五条原则,简述如下。
  一、科学性的材料——揭示科學概念
  兰本达教授认为材料就意味着科学概念。学生通过对结构性材料的操作和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并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材料应体现科学性。如指导学生建立“溶解”的概念时,先出现食盐、糖、砂、高锰酸钾等一类成分单纯的材料,溶解或不溶解的现象很明显,学生对于“溶解”的概念把握得很好。再出现像麦乳精、洗衣粉、面粉等材料巩固认识溶解的概念,材料的出现很有结构性和科学性。如果老师一次性将上述材料交给学生,不利于“溶解”科学概念的建构。可见,教师是否为学生选取揭示科学概念的材料,是调控科学课堂成败的本质所在。
  二、思维性的材料——启发学生思维
  “材料激发思维”。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不断提供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步步深入、层层激起的材料,不仅能启发思考,发现科学规律,而且能暗示和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向“最近发展区”发展,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物体的沉与浮》一课时,为了探究物体沉与浮规律时,教师有意识的对材料进行了选择和加工,使得学生能更直观有效地发现物体的沉浮规律。第一组提供体积一样,轻重不同的小球,要求学生按照轻重排列,接着,学生将这些小球分别放入水中,学生很自然得出:体积一样,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第二组提供轻重一样,体积不同的药瓶,学生将这些瓶子分别放入水中,通过观察得出:轻重一样,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随着材料的有序出示,新概念与前概念发生矛盾冲突,促使学生思维的层层深入,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因此,合理搭配并有序出示具有特定结构的材料,使其具有思维性,能高效率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完成探究的任务。
  三、启发性的材料——引起学生经历
  “材料引起经历”。学生在使用和改造材料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改变自己的原有认知,建构新概念,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蕴涵着多种相互作用,能引起学生自主探索的经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材料的实践活动,发现材料相互关联的事实,促成学生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从相互关联的事实中发现意义,认识事物及现象。如在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中,为了解释“孔明灯工作原理”,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两组材料,第一组材料:纸蛇和蜡烛,让学生通过观察纸蛇的转动,知道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即向上流动,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热空气为什么上升”,在充分的交流猜测中,提供第二组材料:平衡杠杆,杠杆两边各挂体积、重量相同的纸杯,加热其中一个纸杯中的空气,在观察平衡杠杆的变化中,明白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供能愈发揭示科学概念的步步深入、层层激起兴趣的有结构的材料,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科学的全面性及深度。
  四、趣味性的材料——体现生活实践
  科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因此,学生对材料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型认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可接受性和自主性、可操作性。如在《我们吃什么》一课中,教师提供面粉、馒头、肥肉,学生自带各种常吃的食物,通过各种检测来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又如,观察大树、蚂蚁、蝗虫、蜗牛、鸽子、青蛙、乌龟、猫等常见的动、植物;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感受生物的生命周期,研究生物的繁殖,进而探究生命的共同特征;进一步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教材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田野里、路边上时时会有一些蟋蟀、蚂蚁等小动物出现。而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也是经常见到的,很多孩子还亲手种过花栽过树。这就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特有的探究材料,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利用好这些生活中丰富的、特有的生物资源,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典型性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好玩越好。科学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当地环境资源等情况出发,精心准备探究材料,让材料与科学问题、探究结论紧密联系,具有典型性,真正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如在教学《观察水》这课中,教师提供了凉开水、牛奶、白醋、糖水四种典型的液体,让学生找出哪杯是白开水,它们的颜色、气味、味道不同,选择的这些典型的物体,学生根据他们对水的已有经验,先看颜色,排除牛奶,然后问气味,排除白醋,最后尝,排除糖水。所以,典型性的材料,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集中精力展开探究活动,层层推进,提高有效探究。
  【结语】
  真正让探究成为有“米”之炊,就需要教师透过科学探究,分析实验材料,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探寻“材料”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巧妙搭配、合理隐藏、有序出示,发挥有结构材料最大的探究效益,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素养,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尽情地遨游在科学探究中,享受着“材料”带来的无限魅力。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校企合作广度小、深度浅、效度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学校主体在观念、心理、资源上准备不足,缺乏乃至没有校企合作的主体性行为,致使学校与企业合作基础缺失、动力匮
使用java语言在MyEclipse环境下,借助于Swing可视化界面的设计,完成了相邻计算机使用Socket进行通信。服务器套接字(ServerSocket)创建于指定的端口,通过ServerSocket的阻塞应
《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它对正确处理长江口治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维护长江口河势的稳定和深水航道以及其它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水土资源和岸线资源
农村教师是个非常伟大的存在,并且数量也不少,那么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必将涉及管理问题,怎样对农村教师有一个有效地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们的潜力,使其创造最大的价值?激励机制作为一种常见而 有效地管理手段,它主要是指通过对团队成员进行一些内部或者外部,精神或者物质等不同方面的激励作用,从而达到对团队成员的心理等产生影响,而使团队人员的行为发生变化的机制。激励机制同样适应于农村教师的管理,只有让农村教
现代債息技术和新理念的不断出现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日渐深入,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工具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着眼于探究基于混合学习翻转课堂教
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葛剑雄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已经发明了汽车,为什么还要赛跑?练习马列拉松是为了有朝一日长途奔跑送信吗?当然不是,我们只能从挑战体能极限,锻炼意志力, 竟争力上来寻找答案。同样道理,古诗文诵读的价值大抵于此。这话说得多好,经典诵读,练就了孩子作文的童子功!俗话说,写作难,难写作。不错的,有些学生一提到写作就头痛,拿起笔,就直咬笔竿,像挤牙膏一样,写的文章如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还有
摘 要:建设优质高效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是高职院校做强做精的重要保证。学习型组织理论与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具有高度的契合。本文结合该理论所倡导的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建立扁平组织及自我超越等重要理念,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作者简介:贲道鹏(1981-),男,江苏东台人,江苏联
新的教学理念主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本文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分享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
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  少儿声乐教学中,很多老师在给孩子们选择学唱的歌曲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所谓的大歌,这对于演唱者的要求较高,所以有的老师往往把歌唱的气息、共鸣、咬字等作为每节课的重点
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本专科教育、职前职后培训为一体,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的综合型学校。学校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