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理性思维建立概念,通过感性体验掌握溶液配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解读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三课时。在常态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分析不透,教师理解教材还停留在旧教材,教学目标是各种物理量的转化和配制溶液的步骤记忆上,教学目标仅仅为了完成“知识与技能”,淡化“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大各种物理量转化的训练,希望一步到位,把教学内容分成两课时,完成所有与浓度有关的计算和所有溶液配制,新教材提出了化学反应有许多在溶液中进行,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要定量研究溶液中的反应,为了方便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溶液的配制,属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形成。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受物质的量浓度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概念的理解与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密度等在数学思维上相似,学生理解的难度不大。通过练习巩固概念的理解,强调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的不同,学会应用基本概念进行计算的方法,在后续学习中不断渗透各种物理量的转化。一定物质的量溶液的配制采用在教师设疑学生思考,教师演示学生体验,教师设问学生归纳整理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在实验中掌握技能形成配制溶液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2.初步学会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技能;
  3.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4.会简单的实验误差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练习,体会应用基本概念进行计算的方法;
  2.以实验步骤为主线,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感受定量实验的特点;
  3.通过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分析配制过程对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大小的影响,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实验。
  五、教学流程
  环节1:应用理性的思维建立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方程式代表什么意义
  NaCl AgNO■=AgCl↓ NaNO■
  定性
  定量: 质量 58.5g?摇?摇?摇107g?摇?摇 143.5g?摇?摇 85g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个数 1?摇?摇?摇?摇?摇?摇?摇?摇1?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1?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1
  ?摇?摇?摇?摇物质的量?摇?摇?摇?摇1mol?摇?摇?摇1mol?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1mol?摇?摇?摇?摇?摇1mol
  【教师讲解】从定量角度观察物质间的反应,物质的量之比比质量比简单。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许多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对于溶液,量取体积比称量质量更方便。反应中最简单计量是物质的量,所以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浓度的物理量。
  设计意图:体现学科思想,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了确保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完全进行,理性思考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板书】一、物质的量浓度
  环节2:阅读课本理解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三遍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板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叫B的物质的量浓度。
  【教师讲解】
  类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用数学思维完成概念的理解,得出公式。
  【板书】
  2.公式:C■=■
  【教师提问】
  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引导学生完成,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1mol/LNaCl溶液的意义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认识概念,学习用类比方法获取公式,理解浓度的意义。
  环节3:设计练习,强化概念的理解,熟练应用公式,掌握计算的方法。
  【课件】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2LNaOH溶液中含4molNaOH,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B.1molNaCl溶解在1L(1000g)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C.500ml2mol/LCuSO■溶液中含有CuSO■的物质的量为1mol
  D.从100ml2mol/LH■SO■溶液中取出50mol,取出溶液的浓度为1mol/L
  设计意图:概念的应用(抓概念的相关物理量,寻找已知条件进行转化)。
  強调注意事项: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溶液的浓度与所取体积无关。
  【课件】练习2:将117克NaCl溶解在水中,配成2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设计意图:基本概念的使用,规范计算的书写过程。
  环节4:概念应用。
  【板书】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件】实验目的:配制100mL1.00mol/LNaCl溶液
  【教师提问】需要的试剂及其量
  【课件】   试剂: NaCl(固体) 水(液体)
  【板书】步骤:计算(精确到0.1) nNaCl=0.1mol
  mNaCl=5.85g≈5.9g ?
  【板书】称量(托盘天平,药匙)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体积无法计算,需要的是溶液的体积,引入“容量瓶”。
  【学生】观察“容量瓶”完成下列问题:(1、2)
  【课件】1.构型:细颈、梨形、平底玻璃瓶,磨口
  2.标注:①温度和容积?摇?摇?摇?摇②一条刻度线
  【教师】结合仪器,介绍仪器的特点,强调容量瓶的使用和精确度(千分之一)
  3.查漏(教师演示,学生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容量瓶,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指导学生完成笔记,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师】溶质的质量5.9克,称量方式用天平,溶液的体积用100mL容量瓶,指导学生讨论如何配制溶液。
  【教师】展示方案:
  【课件】
  【学生】判断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方案,产生质疑。容量瓶有使用温度,溶解过程放热,使得容量瓶的精确度受到影响,让学生在思考中对于容量瓶有进一步的认识。需要先溶解,然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
  【板书】溶解(烧杯、玻璃棒)
  【学生】小组实验,将称量好的5.9克NaCl加入烧杯,取25mL水,搅拌,完成溶解操作
  【板书】转移(100mL容量瓶)
  【教师】演示操作,通过课件展示正确操作,让学生感受正确的引流操作(两靠一不靠和玻璃棒在容量瓶的位置),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实验,完成转移溶液的操作,体会引流。
  设计意图:让理论的正确操作,通过亲自体验,感受引流的关键。
  【教师】展示方案:
  【课件】
  【学生】判断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方案,产生质疑,建立配制溶液的原则(1.尽可能把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2.溶液的体积确保100mL),理解概念的应用,形成合理的步骤。
  【板书】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
  【板书】定容(1~2cm)(胶头滴管)
  【教师】演示正确操作,通过课件展示平视、仰视、俯视的操作。
  【学生】小组实验,完成定容的操作。在实验中感受平视、俯视和仰视所加水的量。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体验感受定容时胶头滴管的使用,体会俯视和仰视,学会通过画图解决俯视、仰视产生的误差分析,掌握准确配制溶液的操作。
  【板书】振荡,摇匀。
  【学生】小组实验,完成振荡,摇匀的操作。
  【教师提问】观察容量瓶中凹液面
  设计意图:发现问题(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引发思考是否继续加水?
  【板书】装瓶帖签(注明试剂名称和浓度)
  【学生】整理配制溶液的步骤及相关仪器
  【课件展示】所有步骤
  【教师】(学法指导)
  1.溶液配制的步骤(帮助学生记忆操作联想仪器)
  2.感受定量实验的原则(引入误差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整理强化学生的记忆,渗透学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环节5:误差分析。
  讨论:下列操作,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偏高、偏低、无影响)?
  1.天平的砝码生锈。(偏高)
  2.溶质溶解后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转移。(偏低)
  3.定容时仰视读数。(偏低)
  4.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无影响)
  5.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偏低)
  设计意图强化实验操作,体会定量实验的特点,给予解题方法(C=)从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两个要素分析,再次体会基本概念的应用,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教学。
  【課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没有采用血样分析中胆固醇和葡萄糖的物质的量浓度的体检报告,采用理性思考分析反应中量取液体体积方便,化学计算时物质的量之比简单的事实,认识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远比应用知识意义大得多,所以本节课设计较多的环节让学生产生质疑,通过设计错误的方案让学生判断分析,让学生在质疑和思考中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学生就敢于质疑;教师给予学生科学指导,学生就善于质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创新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发挥了核心知识的价值,本节课中核心知识是C=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核心知识展开,在求算浓度时,指导学生通过已知条件寻找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形成应用基本概念计算的方法。在配制溶液时所有的操作步骤都是围绕把溶质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和溶液的体积准确性。通过实验体验形成了配制溶液的步骤,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学科特点,运用实验探究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评价错误的方案,分析原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实验的正确操作,掌握配制溶液的技能,形成正确合理的实验步骤,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教学任务重,知识点多。教学设计中学生判断分析的多,只能有较小的思考空间,没有给予学生较大的空间设计配制溶液的方案;教学中留给每个学生感受实验操作的机会少,未能给学生表现错误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失败收获成功;没有作为一种学科素养认识物质的量浓度与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感受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
其他文献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理解是历年NMET的重头戏。近年来,高考继续加大阅读量,高中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目的在于在有限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在山区中学,由于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仅仅学生做,老师对照答案讲解。加上学生使用英语环境窄、利用频率低、资源缺乏、课外补充阅读少等许多不可控制原因,学生阅读能力难以提升。要改善目前
摘 要: 梁启超与蒋百里分别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翻译事业之先例》中几乎同时预见性地描述了中国翻译实践中翻译文体的历史沿革轨迹,即直译→意译→直译→直译加意译。二人的参照点不同,但异趣同归。本文认为这一预见性观点首先由梁氏提出,而蒋氏只是受到启发,换了一个参照点而已。  关键词: 梁启超 蒋百里 翻译文体  梁启超与蒋百里都是近代中国学界的知名人士,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
摘 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未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课应有的功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织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评选”活动。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就编写教案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精彩教案 注意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具备的基本功效是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既积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使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
摘 要: 作者在《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转换传统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尝试其他方法,试图突破语文教学难点。  关键词: 解放 角色 朗读 实践  新课程改革不再是陌生的话题,正如历史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倒退,课改总是在曲折中不断推进,毕竟时代发展已经给传统的教学提出质疑,容忍已成为历史。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演说词单元真是让教者颇为伤神,不知道一时该把握什
摘 要: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满足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写作的创新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想象 作文教学 培养方法  一、现状  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学生十个学生九个都怕作文。平时写作文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应付:或抄袭别人,或“吮破笔杆”“挤扁了牙膏皮”拼凑而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符合文本需求的合理的基本情绪基调,可以让学生更贴切地接受语文熏陶。运用白板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恰当寻求文字以外的外部介入能营造教学设计所需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渴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一、与美共舞,在与美景的互赏中生成学习向往  白板以美妙的声像效果将课文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
摘 要: 文章剖析了三视图的产生缘由及本质,通过对学生认知情况、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模拟知识产生过程进行教学的合理性。  关键词: 三视图 认知结构 教学方式  生活实践的需要而创造知识,以便认识自然并应用和交流。三视图的产生和发展亦是如此,为修建美观适用的建筑,在修建前需要对该建筑的整体轮廓和结构进行标准的描述,创造了三视图。知识的产生过程与人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近似吻合,基
摘 要: 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及叶斯柏森的教学观研究课堂活动。通过阶段性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及试卷中作文模块的成绩分析显示,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英语词汇语境教学的课堂设计优化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词汇 建构主义理论 语境 语言功能  1.引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
课堂教学,是一个组织严密、和谐、有序的小系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实体。调动三体的内在动因,协调三者之间的机制,是优化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从这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探讨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把凝聚在知识里面的智力因素提取出来  这方面,我注重了智力价值较高的五种教学内容:(一)基础性的知识。它能反映事物的共性,掌握了它,就有举一
摘 要: 作者通过对上犹户外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建议,从而促进上犹旅游产业发展,开创上犹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体育休闲 旅游产业 生态视角  由于全民体育健身和旅游意识增强,户外运动以其特殊行业特色和巨大发展潜力成为当今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热点,是休闲体育旅游的主要方式之一,已逐渐形成一个体育活动项目群,包括登山、攀岩、野外生存、峡谷运动、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