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20-02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的本位诉求必须要我们去关注文本的表达,关注作者的表达,训练学生的表达。那么,从哪里去关注,如何关注?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
1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品味语言,学习语言
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品味是读懂文章最基础的工作,是关键的起步。所谓品味,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
[课例]《三亚落日》
投影屏幕出示语段: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师: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这段文字,同桌之间也可以议一议,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一样吗?
生1:我想在黑板上画图区分“悬”与“浮”的差别。(指着简笔图解释)“悬”是说明太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说明太阳下面的边缘已接触到海平面,“悬”还表明这轮太阳置于天与海之间,无所依托,静静地悠闲地停在半空中。
生2:“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下落”显得速度很快,“唰”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
生3:“挨”是靠近的意思,若即若离;“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挨”让人感到亲密,“碰”让人觉得生硬。如果换用“碰”字,我似乎还听到了“轰”的声音,而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悄无声息的。师:同学们赏析得真深刻,体验得也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与咀嚼的空间。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反思]在个课例中,老师没有将自己的主观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读、品、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换词辨析,细细推敲,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同时,他们还感觉到了词语的“份量”、“温度”、“音质”与“可亲近性”。这些都是“如水在口,冷暖自知”鲜明而生动的语感积淀。
语言是可以习得的,让我们引导孩子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浸润,涵泳。天长日久,孩子的语文素养会得以发展的。
2关注文本的行文思路,确定教路,学习谋篇
在新课程理念下,重视“一悟到底”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所谓“喜欢哪一段,就交流哪一段”的流行做法,异化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让学生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背景下解读文本,忽视了阅读教学揣摩作者表达思路,谋篇布局的高段教学要求,教学的整体感、独特感严重缺失。
文本是我们学习作者表达方式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生默读)
交流……
师:来,同学们发现了吗?作者是这样告诉我们游览顺序的。看——
屏幕出示: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教师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读加粗的文字)
师:同学们,作者的游览路线,也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本课例中,教者针对叶圣陶先生这篇游记名篇的表达特点,确定了从“移步换景的叙写顺序”及“表达真实的感受”(赏析“孔隙”一段)入手,随作者一同游历金华双龙洞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简约而有效。这样的教学,关注文本的行文思路,游金华双龙洞的表达顺序,水到渠成地在学生头脑中呈现,整个课堂整体感强,避免了对文本的肢解与分析,教学重点突出。教者随后的总结更是锦上添花,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是大有裨益的。
3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最佳结合体。学语文不仅为了提高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会运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写的意识,要关注写作,注重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读促写。学生也要有写的意识,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从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会表达。这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终目的。
[课例]《钱学森》
师:复习: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写文章通过什么来写人的?
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描写人物的。
师:还有吗?
生: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
生: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生:写人要有肖像描写。
那么在原有的写人方法上,这节课会让你在描写人物上有哪些新的收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钱学森》。
师(过渡):写人,就是要注意描写人物在事情中的外貌、语言、动作……请你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重点抓住了钱学森的什么来描写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写人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生:课文重点采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生:课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方法来写钱学森。
生:写文章还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制造悬念,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
本课例中,让学生从“在描写人物上有哪些新的收获呢?”这个主问题入手,进一步去思考,主动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总结环节,自然地又回到了主问题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本节课在写人方法方面的学习收获。无论是导入环节,品味语言感受爱国的环节,还是在总结环节、读写结合环节,都关注文本的表达,体现着写作意识的渗透。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表达是语文教学之“精髓”,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表达,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的本位诉求必须要我们去关注文本的表达,关注作者的表达,训练学生的表达。那么,从哪里去关注,如何关注?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
1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品味语言,学习语言
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品味是读懂文章最基础的工作,是关键的起步。所谓品味,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
[课例]《三亚落日》
投影屏幕出示语段: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师: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这段文字,同桌之间也可以议一议,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一样吗?
生1:我想在黑板上画图区分“悬”与“浮”的差别。(指着简笔图解释)“悬”是说明太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说明太阳下面的边缘已接触到海平面,“悬”还表明这轮太阳置于天与海之间,无所依托,静静地悠闲地停在半空中。
生2:“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下落”显得速度很快,“唰”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
生3:“挨”是靠近的意思,若即若离;“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挨”让人感到亲密,“碰”让人觉得生硬。如果换用“碰”字,我似乎还听到了“轰”的声音,而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悄无声息的。师:同学们赏析得真深刻,体验得也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与咀嚼的空间。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反思]在个课例中,老师没有将自己的主观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读、品、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换词辨析,细细推敲,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同时,他们还感觉到了词语的“份量”、“温度”、“音质”与“可亲近性”。这些都是“如水在口,冷暖自知”鲜明而生动的语感积淀。
语言是可以习得的,让我们引导孩子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浸润,涵泳。天长日久,孩子的语文素养会得以发展的。
2关注文本的行文思路,确定教路,学习谋篇
在新课程理念下,重视“一悟到底”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所谓“喜欢哪一段,就交流哪一段”的流行做法,异化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让学生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背景下解读文本,忽视了阅读教学揣摩作者表达思路,谋篇布局的高段教学要求,教学的整体感、独特感严重缺失。
文本是我们学习作者表达方式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生默读)
交流……
师:来,同学们发现了吗?作者是这样告诉我们游览顺序的。看——
屏幕出示: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教师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读加粗的文字)
师:同学们,作者的游览路线,也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本课例中,教者针对叶圣陶先生这篇游记名篇的表达特点,确定了从“移步换景的叙写顺序”及“表达真实的感受”(赏析“孔隙”一段)入手,随作者一同游历金华双龙洞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简约而有效。这样的教学,关注文本的行文思路,游金华双龙洞的表达顺序,水到渠成地在学生头脑中呈现,整个课堂整体感强,避免了对文本的肢解与分析,教学重点突出。教者随后的总结更是锦上添花,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是大有裨益的。
3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最佳结合体。学语文不仅为了提高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会运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写的意识,要关注写作,注重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读促写。学生也要有写的意识,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从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会表达。这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终目的。
[课例]《钱学森》
师:复习: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写文章通过什么来写人的?
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描写人物的。
师:还有吗?
生: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
生: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生:写人要有肖像描写。
那么在原有的写人方法上,这节课会让你在描写人物上有哪些新的收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钱学森》。
师(过渡):写人,就是要注意描写人物在事情中的外貌、语言、动作……请你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重点抓住了钱学森的什么来描写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写人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生:课文重点采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生:课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方法来写钱学森。
生:写文章还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制造悬念,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
本课例中,让学生从“在描写人物上有哪些新的收获呢?”这个主问题入手,进一步去思考,主动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总结环节,自然地又回到了主问题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本节课在写人方法方面的学习收获。无论是导入环节,品味语言感受爱国的环节,还是在总结环节、读写结合环节,都关注文本的表达,体现着写作意识的渗透。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表达是语文教学之“精髓”,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表达,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