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表达提高言语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ntentw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20-02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的本位诉求必须要我们去关注文本的表达,关注作者的表达,训练学生的表达。那么,从哪里去关注,如何关注?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
  1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品味语言,学习语言
  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品味是读懂文章最基础的工作,是关键的起步。所谓品味,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
  [课例]《三亚落日》
  投影屏幕出示语段: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师: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这段文字,同桌之间也可以议一议,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一样吗?
  生1:我想在黑板上画图区分“悬”与“浮”的差别。(指着简笔图解释)“悬”是说明太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说明太阳下面的边缘已接触到海平面,“悬”还表明这轮太阳置于天与海之间,无所依托,静静地悠闲地停在半空中。
  生2:“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下落”显得速度很快,“唰”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
  生3:“挨”是靠近的意思,若即若离;“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挨”让人感到亲密,“碰”让人觉得生硬。如果换用“碰”字,我似乎还听到了“轰”的声音,而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悄无声息的。师:同学们赏析得真深刻,体验得也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与咀嚼的空间。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反思]在个课例中,老师没有将自己的主观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读、品、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换词辨析,细细推敲,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同时,他们还感觉到了词语的“份量”、“温度”、“音质”与“可亲近性”。这些都是“如水在口,冷暖自知”鲜明而生动的语感积淀。
  语言是可以习得的,让我们引导孩子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浸润,涵泳。天长日久,孩子的语文素养会得以发展的。
  2关注文本的行文思路,确定教路,学习谋篇
  在新课程理念下,重视“一悟到底”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所谓“喜欢哪一段,就交流哪一段”的流行做法,异化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让学生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背景下解读文本,忽视了阅读教学揣摩作者表达思路,谋篇布局的高段教学要求,教学的整体感、独特感严重缺失。
  文本是我们学习作者表达方式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生默读)
  交流……
  师:来,同学们发现了吗?作者是这样告诉我们游览顺序的。看——
  屏幕出示: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教师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读加粗的文字)
  师:同学们,作者的游览路线,也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本课例中,教者针对叶圣陶先生这篇游记名篇的表达特点,确定了从“移步换景的叙写顺序”及“表达真实的感受”(赏析“孔隙”一段)入手,随作者一同游历金华双龙洞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简约而有效。这样的教学,关注文本的行文思路,游金华双龙洞的表达顺序,水到渠成地在学生头脑中呈现,整个课堂整体感强,避免了对文本的肢解与分析,教学重点突出。教者随后的总结更是锦上添花,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是大有裨益的。
  3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最佳结合体。学语文不仅为了提高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会运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写的意识,要关注写作,注重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读促写。学生也要有写的意识,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从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会表达。这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终目的。
  [课例]《钱学森》
  师:复习: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写文章通过什么来写人的?
  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描写人物的。
  师:还有吗?
  生: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
  生: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生:写人要有肖像描写。
  那么在原有的写人方法上,这节课会让你在描写人物上有哪些新的收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钱学森》。
  师(过渡):写人,就是要注意描写人物在事情中的外貌、语言、动作……请你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重点抓住了钱学森的什么来描写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写人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生:课文重点采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生:课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方法来写钱学森。
  生:写文章还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制造悬念,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
  本课例中,让学生从“在描写人物上有哪些新的收获呢?”这个主问题入手,进一步去思考,主动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总结环节,自然地又回到了主问题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本节课在写人方法方面的学习收获。无论是导入环节,品味语言感受爱国的环节,还是在总结环节、读写结合环节,都关注文本的表达,体现着写作意识的渗透。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表达是语文教学之“精髓”,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表达,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22-01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至关重要的时期。高中英语学习是初中英语学习的延续,从根本上讲,应当是基础语言与应用语言的区别。为了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高中教学并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摆在高一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分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17-01  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理所当然地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作为
[摘要]介绍了初中英语作文批改与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重批改轻评价,过度重视写作成绩的提高;重结果轻讲评,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改进初中英语作文批改和评价效果的途径,包括:批改和评价同步进行,构建科学的英语作业分析理念;多重点评模式相结合,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丰富英语作文点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三英语;作文批改与评价;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摘要]文化渗透是中职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开启学生对英语热情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深挖教材中文章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增强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中职英语;文化背景;方法;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