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组织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如何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传统的讲授艺术,保证课堂教学的形象、生动,仍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的导入艺术
导入是讲授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讲授的效果,导入是启动讲授过程各环节的钥匙,是新旧教学内容的联接点,也是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协调、过渡的必要手段。正确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欲望和兴趣,增强讲授的生动性,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讲授效果。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设计。
(1)对比导入。即从比较的方法入手导入教学。学习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导语可设计为: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2)设问导入。即通过设计问题导入教学。如教《藤野先生》,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识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3)历史典故导入。即通过历史典故导入教学。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导语如下:同学们,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学生回答:孙康映雪、车胤囊虫、王冕苦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
(4)感知导入。即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入手导入教学。
(5)实例导入。即列举一些宏观和微观上的统计数字、建设成就及国内外典型的事实材料导入教学。
(6)争议导入。即通过介绍有争议性的观点导入教学。
二.课堂的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维,实施课堂管理,进行知识传授和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和培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一)迁移式提问
这种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联想与课文内容相似的事情。如学完《羚羊木雕》后,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学了本文,我们对万芳及其父母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解,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是怎样处理的?”这样把语文学习引申到广阔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这种提问激发学生留心身边小事、积累生活素材、勤于观察周围事物的欲望,将学生讲述的内容写在作文中,会使作文有话可说,真实生动,内容充实。
(二)想象式提问
分析《背影》望父买橘一段时,设计这样的提问:“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依据课文父亲买橘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背影’的形象?”这是再造性想象提问,能唤起文中“背影”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作品本身的空白,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得到充分训练。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求异式提问
一次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给《逆境与成才》这道题提炼中心论点。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了以下观点:(1)“逆境”能给人考验;(2)“逆境”能催人奋进;(3)“逆境”促人成才。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换一个角度考虑一下,能不能再提炼一些观点?”这个提问设计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这样又提炼出了以下几个观点:(1)“逆境”会带来磨难;(2)“逆境”使人消沉;(3)“逆境”能埋没人才。这种求异式提问,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
(四)质疑式提问
学习《怀疑与学问》后,我这样启发学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那么,现在大家能否用这种精神看看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说我们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那是不是前人得出来的所有见解和理论我们都得亲自检验呢?”老师的质疑式提问引出学生发现理解上的疑点。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自己的疑点,是学习的进步和思考的升华。质疑式提问旨在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智慧水平。
三.课堂的结束语艺术
成功的结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也就是说结语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启迪智慧的效果。
(一)归纳总结式结束语
归纳是指学完一节课或讲完一课之后,回顾所学内容或者结合板书,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完整、清晰的印象。
(二)鼓励式结束语
在一课的结束环节时,公开肯定和赞扬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成绩,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好胜欲。
(三)启迪式结束语
一篇课文讲完后,以提出希望的形式来结束全文。如上完安徒生的《丑小鸭》可用这样的结束语:作者笔下的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嘲弄、打击,但他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有一份恒久的梦想。你们都能成为一只天鹅,你会成功的,他会成功的,我们大家都会成功的,只要梦还在,只要心在走。
(四)抒情式结束语
学习课文后,把自己受到的感悟,通过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如学完郭沫若的《雷电颂》,可用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雷电独白既展示了屈原的性格和情怀,也反映了郭沫若的创作个性,古今两大诗人的激情合而为一,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感情诵读,我们深刻体悟到的是诗人那炽热的爱国之心,这流淌着的便是民族兴盛的合唱曲。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型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富于个性的结语,能达到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因此,充分发挥讲授艺术的作用,意义重大。
方杰,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一.课堂的导入艺术
导入是讲授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讲授的效果,导入是启动讲授过程各环节的钥匙,是新旧教学内容的联接点,也是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协调、过渡的必要手段。正确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欲望和兴趣,增强讲授的生动性,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讲授效果。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设计。
(1)对比导入。即从比较的方法入手导入教学。学习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导语可设计为: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2)设问导入。即通过设计问题导入教学。如教《藤野先生》,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识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3)历史典故导入。即通过历史典故导入教学。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导语如下:同学们,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学生回答:孙康映雪、车胤囊虫、王冕苦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
(4)感知导入。即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入手导入教学。
(5)实例导入。即列举一些宏观和微观上的统计数字、建设成就及国内外典型的事实材料导入教学。
(6)争议导入。即通过介绍有争议性的观点导入教学。
二.课堂的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维,实施课堂管理,进行知识传授和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和培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一)迁移式提问
这种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联想与课文内容相似的事情。如学完《羚羊木雕》后,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学了本文,我们对万芳及其父母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解,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是怎样处理的?”这样把语文学习引申到广阔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这种提问激发学生留心身边小事、积累生活素材、勤于观察周围事物的欲望,将学生讲述的内容写在作文中,会使作文有话可说,真实生动,内容充实。
(二)想象式提问
分析《背影》望父买橘一段时,设计这样的提问:“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依据课文父亲买橘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背影’的形象?”这是再造性想象提问,能唤起文中“背影”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作品本身的空白,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得到充分训练。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求异式提问
一次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给《逆境与成才》这道题提炼中心论点。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了以下观点:(1)“逆境”能给人考验;(2)“逆境”能催人奋进;(3)“逆境”促人成才。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换一个角度考虑一下,能不能再提炼一些观点?”这个提问设计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这样又提炼出了以下几个观点:(1)“逆境”会带来磨难;(2)“逆境”使人消沉;(3)“逆境”能埋没人才。这种求异式提问,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
(四)质疑式提问
学习《怀疑与学问》后,我这样启发学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那么,现在大家能否用这种精神看看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说我们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那是不是前人得出来的所有见解和理论我们都得亲自检验呢?”老师的质疑式提问引出学生发现理解上的疑点。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自己的疑点,是学习的进步和思考的升华。质疑式提问旨在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智慧水平。
三.课堂的结束语艺术
成功的结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也就是说结语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启迪智慧的效果。
(一)归纳总结式结束语
归纳是指学完一节课或讲完一课之后,回顾所学内容或者结合板书,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完整、清晰的印象。
(二)鼓励式结束语
在一课的结束环节时,公开肯定和赞扬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成绩,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好胜欲。
(三)启迪式结束语
一篇课文讲完后,以提出希望的形式来结束全文。如上完安徒生的《丑小鸭》可用这样的结束语:作者笔下的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嘲弄、打击,但他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有一份恒久的梦想。你们都能成为一只天鹅,你会成功的,他会成功的,我们大家都会成功的,只要梦还在,只要心在走。
(四)抒情式结束语
学习课文后,把自己受到的感悟,通过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如学完郭沫若的《雷电颂》,可用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雷电独白既展示了屈原的性格和情怀,也反映了郭沫若的创作个性,古今两大诗人的激情合而为一,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感情诵读,我们深刻体悟到的是诗人那炽热的爱国之心,这流淌着的便是民族兴盛的合唱曲。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型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富于个性的结语,能达到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因此,充分发挥讲授艺术的作用,意义重大。
方杰,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