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阅读中与作者交流,在阅读中提高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接受文化熏陶,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成长是当务之急。然而农村小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培养阅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农村教学实际情况,阐述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阅读兴趣 培养策略
  在农村,学生由于受到文化氛围、经济条件、家庭文化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久而久之,视野狭窄了,阅读量少了,阅读兴趣不高了,甚至厌恶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正确面对五彩缤纷的阅读世界;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阅读中与作者交流,在阅读中提高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成长值得我们深思。
  兴趣对学习的作用是个古老又崭新的话题,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地学习才有更好的效果。阅读兴趣的培养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读书才不会是一种负担,才有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一种快乐成长的享受。
  如何把艰巨的阅读任务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把“苦读”变成“乐读”、“趣读”呢?
  一、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它与愉悦的情绪同成长。
  1.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曾说:“人的情绪得到充分放松的时候,他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显得十分重要。营造书香浓郁的读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大家应一起行动起来,这是学生最乐意效劳的。创设图书角,创贴读书标语,寻觅推荐书目,让学生每天都沉浸在书香之中,从各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萌生读书的需求。
  2.榜样效应,诱发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他们羡慕崇拜的对象,这种憧憬向往理想人物的心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保持对阅读的高度热情:从一年级起在午休时段,我就为学生诵读一些有趣的故事、经典的诗文、精彩的语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学生一起背古诗词,根据学生的需求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只要一有空就和学生一起看书,相互传阅,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从而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自己有共同的兴趣,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3.多元评价,提高阅读兴趣。
  孩子天生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他人赞赏和羡慕的目光,一句赞美和充满激励的语言,支持和鼓励的掌声,都可以让学生感到快乐、自信。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变、情趣化的评价语言,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和感受,使阅读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如在课堂中,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句时,应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在阅读过程中,放手让生生进行交流和互评,做问卷调查,有时候我还会做些小书签鼓励不爱阅读或在阅读方面取得小小进步的学生,往往这些小小的举动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的鼓励和学生赞许的目光中学生变得更自信、阳光。多元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轻松、和谐又积极的氛围中提高阅读兴趣。
  二、兴趣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时的兴起需要其他手段相继维持。
  1.指导方法,趣化读书。
  有的学生只凭兴趣,往往在阅读过程中来个书丛“潇洒走一回”,对情节生动精彩的片段走马观花。这正应了:“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因此,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指导读书方法和阅读技巧,让学生认识到掌握了这点,阅读将是一件简单而有趣的事情。首先,我们要逐步指导学生学会看“提要”、读“目录”,可采用细读、速读、扫读、跳读等读书方法。其次,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做读书笔记,着眼于段落、句子、词语,掌握好批注、圈点勾画、摘抄、写体会等阅读技巧,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开展活动,趣化读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阅读是一个从字面到内敛的过程,开展活动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收获,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自我需求,从而开启学生的阅读兴趣之门。以我班为例,从三年级起每隔三周就会举行一次“读书乐”的主题班会,孩子们的表现总是出乎我的意料:主持人娓娓动听地报幕,小组内学生生动地表演,有小品、诗歌朗诵、讲小故事、故事精彩片段再现等。有的学生为了排练节目甚至忘了回家的时间,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因此,在学生阅读基础上,班级的朗读比赛、故事会、出墙报、手抄报、习作、舞台短剧都是常用的开展方式。这样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也让更多学生得到锻炼机会,从而以兴趣为敲门砖,敲开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在书海中畅游。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更是终身教育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生活献给他们最好的礼物,让我们带他们畅游书海、纵享书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1980年,Brown和Adam在牛蛙的交感神经元首次发现M电流。介导M电流的通道称为M型钾通道,它是一种低阈值、慢激活、非失活、时间依赖性和电压依赖性外向钾离子通道;因能被毒蕈碱受
摘 要: 忧患意识对于中学生前途规划和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培养忧患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待每一件事的认真程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从中学生忧患意识缺失的表征出发,探讨在中学如何开展忧患意识教育。中学忧患意识教育没有必要设置专业课程,植入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即可完成忧患意识培养,并不占用学生太多时间,达不到调整课程、不占用时间完成忧患意识思想的贯穿与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 忧患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更有各种各样的有声读物、动画和视频。它以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现在最新的教育思想正是基于此,以“学习内容”为主,提倡以“培养能力”为主,一课一得,课课相得,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就会得到提升,最终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