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的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有实际意义的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促进和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催化剂,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后天获得的,属于非智力因素,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实验法、赏识法、课外活动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实验法 赏识法 课外活动法
学生刚接触生物时,一般兴趣都比较浓厚,求知欲比较旺盛,但是在后续学习中,随着教学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穿插出现,大量的抽象概念和用语的相继涌入,枯燥乏味的描述性内容的接踵而至,学生可能难以迅速消化、理解、吸收。因而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会很快淡化。所以如何把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教学的组织结构环节或实施步骤。教学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从教学内容着眼,从教学方法入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比如,在讲解基因工程应用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知道基因工程应用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基因工程的进展、基因工程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深知学习生物的终极目标——应用生活,服务社会。
2.实验法
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源泉,是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激励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感到学习生物有趣,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进而转化为一种心理需要。这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驱动力。生物实验还是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见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生物课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尿糖的检测,检测自己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教师准备)。
(1)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
(2)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3)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学生通过实验感觉自己学会一个本领,感觉自己就像医院的医生一样“神”;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增强。
3.賞识法
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是牵引兴趣和维持兴趣状态的一种方法。成功意识是青少年成长的原动力。在练习、讨论、实验时,试题设计有一定梯度,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例如在用鸡血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中设置三个层次的问题。
(1)一般难度
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
(2)中等难度
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3)较高难度
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这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对学生的学习,教师还要给予赏识性的评价,让评价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既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尽量减少评价对学生自信心的伤害。坚持正面教育,发现掉队时进行个别辅导,在作业批改时,要有鼓励性的短语和必要的提示,适当增加面批作业机会,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受成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赏识受到鼓舞。
4.课外活动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阅读课外书籍,听专家报告,参观或实地考察,家庭小实验,成立兴趣小组,组织节日晚会等,使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生物课可以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到野外观察土壤中的生物,这样可以理解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而且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同时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探索,大胆改革,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袁生.中学生物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汪忠.高中生物必修3.2011.
[3]张广斌.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大学出版社,2010(5).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实验法 赏识法 课外活动法
学生刚接触生物时,一般兴趣都比较浓厚,求知欲比较旺盛,但是在后续学习中,随着教学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穿插出现,大量的抽象概念和用语的相继涌入,枯燥乏味的描述性内容的接踵而至,学生可能难以迅速消化、理解、吸收。因而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会很快淡化。所以如何把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教学的组织结构环节或实施步骤。教学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从教学内容着眼,从教学方法入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比如,在讲解基因工程应用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知道基因工程应用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基因工程的进展、基因工程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深知学习生物的终极目标——应用生活,服务社会。
2.实验法
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源泉,是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激励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感到学习生物有趣,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进而转化为一种心理需要。这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驱动力。生物实验还是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见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生物课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尿糖的检测,检测自己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教师准备)。
(1)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
(2)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3)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学生通过实验感觉自己学会一个本领,感觉自己就像医院的医生一样“神”;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增强。
3.賞识法
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是牵引兴趣和维持兴趣状态的一种方法。成功意识是青少年成长的原动力。在练习、讨论、实验时,试题设计有一定梯度,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例如在用鸡血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中设置三个层次的问题。
(1)一般难度
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
(2)中等难度
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3)较高难度
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这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对学生的学习,教师还要给予赏识性的评价,让评价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既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尽量减少评价对学生自信心的伤害。坚持正面教育,发现掉队时进行个别辅导,在作业批改时,要有鼓励性的短语和必要的提示,适当增加面批作业机会,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受成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赏识受到鼓舞。
4.课外活动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阅读课外书籍,听专家报告,参观或实地考察,家庭小实验,成立兴趣小组,组织节日晚会等,使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生物课可以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到野外观察土壤中的生物,这样可以理解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而且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同时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探索,大胆改革,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袁生.中学生物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汪忠.高中生物必修3.2011.
[3]张广斌.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大学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