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中学教育现状而言,部分学校重智轻德,抑或注重宏观德育,未能从学生层面上就思想、道德、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微观式整合,加之目前很多学校未能配备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学生德育、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本文尝试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這两门学科有机结合,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并促进其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他们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促使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方法途径
一、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初探
德育有广狭义之分,学校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其中政治是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道德是指道德品质,如‘五爱’,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诚实正直,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等。
就概念而言,我们可以看出,德育的限定从大处着手,注重公德,忽视私德,即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辅导。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的境界有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可以看出,道德境界是最接近天地境界的,也是我们目前而言最需要注重与培养的一个境界。然而,学校德育在诸多复杂的环境及条件限制中,并未能很好的开展德育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个人层面的辅导教育,恰恰弥补了上述关于个人自身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通常所说的动机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都是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厘清它们之间存在的架构方向,进而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张弛有度。可以看出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二者是关系互补,互有“交集”。具体表现在:
1.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管是传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新近兴起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能从心理层面上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进而引导学生从追求“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技能向“为何而生”的德育教育转换,从而寻找到精神层面的自由,获得心灵上的成功。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理论基础不同,具体内容也有区别。
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医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其主要理论依据。思想品德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要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学生思维、情感、记忆和人格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展;是对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和社会生活适应等各方面的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社会所需求的政治思想观点,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和而不同,它们从目标一致性中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又为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由于心理教育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别。为此,我们在寻求关联,并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强心理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二、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价值初探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中指出:“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与各类课程教育的关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中学阶段,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是新时期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将中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有着要划时代的意义及价值。
首先,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关注个人心理平衡,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其次,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正确认识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并且运用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最后,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途径初探
那么如何把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呢?笔者经过初步探索,提出以下几种途径以供参考:
第一,转变观念,确立服务意识。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转变德育观念至关重要,这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德育观念转变的基础。新时代新青年的健康发展,除了丰富的学识,高超的本领,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德行。做为教育的引导者,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对我们采取怎样的方式教书育人有很大影响。同时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给学生以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学不只存在于学习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师就成为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養。因此,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升值道德生命,着力体验,关注情感体悟与情感发展。
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活动有五种:
①军训。军训虽然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却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可以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②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③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却在无形中贯穿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同学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心灵的放松和分享。
④社团建设。社团活动中逐步锻炼出来的自主管理也为学生的阳光人格奠定了有益的基础。自主管理、自觉参与又反过来推动着社团发展,滋润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⑤走进社区。如走进敬老院,学生每次从敬老院回来,感触都很深刻,他们明白该如何与老人相处,也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和家人之间的这份亲情,这是很好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学科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许多科学家坚持不懈、敢于挑战权威、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参与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又体会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发现规律的成就感,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的教育就好比农业,而绝非像工业。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适合的条件。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学科的渗透是学生开花结果的最好方式,也是在教学中能有效利用,一举两得的德育、心理教学。把握学科渗透的途径,才能真正把握好中学德育跟心理教育的重心。
第五,正确面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健康教育毕竟不是德育。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 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我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教育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倾述自己内心的隐密,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教育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
因此,工作中常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 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地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
针对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笔者认为是两者交集中的结合,而非两者是完全的合一。他们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无法替代任何一方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避免道德教育问题心育化、心育问题道德教育化,否则会得不偿失。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教育阶段的永恒课题,我们将沿着德心结合的方向继续探索,紧跟时代脉搏,将此精神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
[2]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林增学.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J].社会科学家,2000(6).
[4]张春舆.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四年四月修订七版(合订本).
[5]雷伟东.谈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7.
【关键词】中学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方法途径
一、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初探
德育有广狭义之分,学校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其中政治是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道德是指道德品质,如‘五爱’,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诚实正直,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等。
就概念而言,我们可以看出,德育的限定从大处着手,注重公德,忽视私德,即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辅导。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的境界有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可以看出,道德境界是最接近天地境界的,也是我们目前而言最需要注重与培养的一个境界。然而,学校德育在诸多复杂的环境及条件限制中,并未能很好的开展德育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个人层面的辅导教育,恰恰弥补了上述关于个人自身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通常所说的动机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都是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厘清它们之间存在的架构方向,进而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张弛有度。可以看出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二者是关系互补,互有“交集”。具体表现在:
1.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管是传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新近兴起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能从心理层面上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进而引导学生从追求“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技能向“为何而生”的德育教育转换,从而寻找到精神层面的自由,获得心灵上的成功。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理论基础不同,具体内容也有区别。
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医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其主要理论依据。思想品德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要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学生思维、情感、记忆和人格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展;是对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和社会生活适应等各方面的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社会所需求的政治思想观点,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和而不同,它们从目标一致性中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又为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由于心理教育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别。为此,我们在寻求关联,并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强心理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二、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价值初探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中指出:“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与各类课程教育的关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中学阶段,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是新时期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将中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有着要划时代的意义及价值。
首先,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关注个人心理平衡,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其次,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正确认识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并且运用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最后,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途径初探
那么如何把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呢?笔者经过初步探索,提出以下几种途径以供参考:
第一,转变观念,确立服务意识。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转变德育观念至关重要,这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德育观念转变的基础。新时代新青年的健康发展,除了丰富的学识,高超的本领,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德行。做为教育的引导者,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对我们采取怎样的方式教书育人有很大影响。同时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给学生以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学不只存在于学习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师就成为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養。因此,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升值道德生命,着力体验,关注情感体悟与情感发展。
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活动有五种:
①军训。军训虽然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却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可以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②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③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却在无形中贯穿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同学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心灵的放松和分享。
④社团建设。社团活动中逐步锻炼出来的自主管理也为学生的阳光人格奠定了有益的基础。自主管理、自觉参与又反过来推动着社团发展,滋润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⑤走进社区。如走进敬老院,学生每次从敬老院回来,感触都很深刻,他们明白该如何与老人相处,也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和家人之间的这份亲情,这是很好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学科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许多科学家坚持不懈、敢于挑战权威、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参与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又体会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发现规律的成就感,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的教育就好比农业,而绝非像工业。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适合的条件。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学科的渗透是学生开花结果的最好方式,也是在教学中能有效利用,一举两得的德育、心理教学。把握学科渗透的途径,才能真正把握好中学德育跟心理教育的重心。
第五,正确面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健康教育毕竟不是德育。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 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我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教育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倾述自己内心的隐密,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教育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
因此,工作中常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 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地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
针对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笔者认为是两者交集中的结合,而非两者是完全的合一。他们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无法替代任何一方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避免道德教育问题心育化、心育问题道德教育化,否则会得不偿失。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教育阶段的永恒课题,我们将沿着德心结合的方向继续探索,紧跟时代脉搏,将此精神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
[2]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林增学.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J].社会科学家,2000(6).
[4]张春舆.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四年四月修订七版(合订本).
[5]雷伟东.谈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