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育人”为教学的根本,让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理想与道德形成的基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宽容豁达、坚韧顽强、包容他人、严格自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使人宠辱不惊、受挫不屈、临危不惧,为着理想和信念拼搏抗争,不达目的不止;所以,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动力源。如果把德育比作一艘巨大的轮船,那么心育就是它的发动机;发动机出现故障,轮船则无法航行。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顺应学生心理特点的德育工作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课文均具有适合学生、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思想上、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那么,语文教学中又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呢?
一、营造课堂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造,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学生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偏差,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挖掘教材德心因素,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学生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但语文课本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敬畏、热爱生命类: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谈生命》《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如爱情、友情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信》告诉学生爱情的真谛:它远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责任”,它需要理智、慎重与机警。
三、把握重点,有效渗透
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可点拨的方面很多。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比较、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组织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文本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例如,我们在执教《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研习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地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
其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也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人格,体验学生处境,谅解学生幼稚,呵护学生童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师生之间这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资源,作为施教者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要充分挖掘经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素材,依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来塑造人之灵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作者单位:张掖市临泽县第二中学)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理想与道德形成的基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宽容豁达、坚韧顽强、包容他人、严格自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使人宠辱不惊、受挫不屈、临危不惧,为着理想和信念拼搏抗争,不达目的不止;所以,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动力源。如果把德育比作一艘巨大的轮船,那么心育就是它的发动机;发动机出现故障,轮船则无法航行。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顺应学生心理特点的德育工作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课文均具有适合学生、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思想上、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那么,语文教学中又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呢?
一、营造课堂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造,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学生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偏差,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挖掘教材德心因素,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学生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但语文课本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敬畏、热爱生命类: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谈生命》《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如爱情、友情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信》告诉学生爱情的真谛:它远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责任”,它需要理智、慎重与机警。
三、把握重点,有效渗透
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可点拨的方面很多。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比较、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组织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文本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例如,我们在执教《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研习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地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
其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也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人格,体验学生处境,谅解学生幼稚,呵护学生童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师生之间这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资源,作为施教者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要充分挖掘经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素材,依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来塑造人之灵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作者单位:张掖市临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