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文化浸润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精神底色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shang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文化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在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是中华儿女伟大奋斗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时代内涵,运用新理念、新要素、新技术革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让红色文化浸润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精神底色,应当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自觉。
  挑战前所未有,正视红色文化教育困境
   从国际大局来看,日益强大的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和体系提出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加大了对我国思想文化和青年学生的渗透。在抵御西方腐朽反动思想文化侵蚀、防止“和平演变”方面,红色文化如何变“守势”为“攻势”,彰显其思想力量和文化特质,仍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从国内发展阶段来说,物质的极大丰富,并不必然导致精神的极大富足。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谁来填补这一思想和文化真空,便成为一个民族迫切需要解决的文化困境。与此同时,90后、00后自我意识更强、需求更加多元、群体更加分化,红色文化如何寻求这一代青年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与他们的精神共鸣,日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课题。
   除此之外,各类社会思潮相互交织与激荡,网络新媒体不断升级与迭代,传统社会结构的解构与去中心化,都为红色文化教育带来挑战。但发展伴随变革,变革孕育新生,诸多挑战也为红色文化教育拓展了新时空,提供了新素材,创造了新机遇。
  传承与创新并重,丰富红色文化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進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所孕育的“改革创新精神”“新时代奋斗精神”“反腐倡廉精神”为红色文化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红色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旺盛生命力。
   历史浩浩汤汤,精神延绵不绝。一种文化没有传承,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种文化没有创新,则会尘封凋敝,被时代所弃。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为红色文化提供了深厚的积淀,一名名伟大的革命人物、一件件重要的革命事件、一个个经典的革命故事,虽历经岁月,仍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步入新时代,奋进的人物和事迹不断涌现,因发生在当代青年学生成长、奋斗的当下,更易为青年学生所知、所感、所认同,为红色文化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注入着创新的内涵。
   新理念、新要素、新技术,革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
   红色文化教育对象是人,做的是人“脑壳”的工作。我们既要讲共性,也要讲个性,要将漫灌和滴灌结合起来,既注重红色文化教育面上的漫灌,培育良好的教育氛围,也要强调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滴灌,尊重学生个体在认知、性格、兴趣上的差异,提高教育的准度和深度。只有通过践行红色文化,在奋斗成才、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彰显自身价值、获得使命体验,青年学生才会将红色文化由一种教育灌输,变为自己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应有效整合文化、艺术、情感的要素,不断增强教育张力。注重红色文化教育对青年学生的正面情感激励作用,使红色文化中励志、奉献、牺牲、坚守等精神与青年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触动青年学生灵魂,叩响青年学生心扉。
   我们应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联网上线,打造红色文化音频、视频、漫画等网络微产品,做好红色文化教育网络供给侧改革,抢占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各类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场域,变“面对面”为“键对键”,不断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时空。
其他文献
九月的枫叶   卸下春的绿妝   裹一身秋霜   在季节的转角中张望   九月的风儿   掠过落叶的忧伤   曾经的云淡风轻   在记忆的笔尖流淌   九月的倾诉   泼一地徘徊   拾一场文字的诗心   在悠悠岁月中含情怒放
期刊
“有课业辅导,有社团活动,接送孩子不耽误工作,现在读书真不错。”9月10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课后延時服务开始试行,家长们喜笑颜开。   据悉,为破解“三点半难题”,该校依据上级教育主管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以学生家长自愿、公益、普惠为原则,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通过开放校内资源,精心设计延时课程,坚持周一至周五放学后两课时,在完成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的课业、作业辅导上,以社团活动的形
期刊
胡老师是村子里的师范生,二十多年前,胡老师接替代课的付老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她很年轻,扎着长长的马尾辫,喜欢穿着素雅的翻领衫和依稀留有淡淡墨渍的青色长裤。   我最喜欢上的是字词课。胡老师对我们的笔顺和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不管是钢笔字还是毛笔字,对于我们书写规范的汉字,胡老师准会用红笔给我们圈出来。她常常带着我们一起领略汉字的博大精深。她将汉字的演变做成卡片,连同我们优秀的作业粘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
期刊
霞光里   孩子坐在石头上   捧着一本书   一本展开翅膀的书   树上的鸟窝边   鸟妈妈对小鸟说   看那读书的孩子   模样多么可爱   就那映在地上的影子   也像一幅图画   树爷爷听了   悄悄把一片叶子   抛到孩子的书上   给他送上一枚   美麗的书签
期刊
“毕老师来了!”刚踏进平顶学校,山歌教师毕伶俐便听到了学生们的欢呼,转眼间学生们就从教学楼里簇拥到毕伶俐跟前,毕伶俐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渴望山歌,渴望非遗走近他们的校园生活。”   “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把带有新化特质的文化因子嵌入骨子里,也更有利于传承新化的非遗国粹。”新化县教育局局长袁华新告诉记者,山歌只是新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近年来,新化县大力推广“非遗国粹
期刊
“我是娄星区人,在娄星区当老师,是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我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几年前我从校长的职位上又重新回到学生身边,做起了班主任。”娄底七中的彭红日老师从教29年,对于教师这份职业选择,他十分肯定且坚定。   而被问到“在娄星区当老师,你幸福吗?”他只回答了三个字:很幸福!   时值全国第35个教师节,记者在娄底市娄星区教育大会上随机采访了数位受到表彰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走进一个个真切且暖
期刊
涟源市地处湘中腹地,系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市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现有中小学校359所,幼儿园176所,在职教师7235人。   近10年来,涟源市教师人数增加了2900余名。但其中近一半是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偏弱成了新教师的“先天不足”。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补充,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了涟源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也是“导师”
期刊
每到教师节,我总会想起手执教鞭的小学班主任——袁晓春老师。   袁老师是位代课老师,四十来岁,高高瘦瘦的,经常穿着一件洗得发黄的白衬衫。记忆里,他喜欢背着手踱步,手里捏着一根细长的教鞭。   教鞭是用棕树的枝条做的,食指粗细,匀称直溜,手感较好。这寻常的棕条子虽然不起眼,但到了袁老师手里就仿佛魔法附体,在我们眼里有了灵魂,也有了杀伤力。袁老师似乎很享受手执教鞭的感觉,上课不离手,课间操也拿着。那根
期刊
说起老家望城,还真是有山有水的鱼米之乡。爬山到黑麋峰,玩水去团头湖,靖港为古镇,铜官是陶都,乌山产贡米,乔口有渔都。   我出生的地方叫望城乌山,八曲河穿过我们小村庄。出来参加工作已有十余年,每次回老家一进门,迎接我的,是母親手上端着的一碗喷香的芝麻茶。   在我们老家,女主人的待客之道,首先就是泡茶,泡姜盐茶。   既是泡茶,当然离不开茶叶。村子里有块山地叫“茶树坡”,整整齐齐种着一垄垄的矮茶树
期刊
晚清名臣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中进士,入翰林院,组建湘军,以儒家思想治军,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故居富厚堂座落于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位于南侧的藏书楼,曾是曾氏子孙读书的家庭学校。每天,富厚堂人流不息,天南海北的游客来此感受、传承曾氏家风家学。   最好的传承在校园。在“国藩故里”双峰县各学校,以曾国藩修身治学为校园文化底色,令曾氏家风家学在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