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如何把抽象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如何把孩子引入五彩斑斓的数学世界?笔者认为,一定要把数学融入生活,开拓出一条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的教学之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既然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为什么不让数学活跃起来,走进学生的家庭,来到他们的身边,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不但能激发兴趣,还能使学生感觉亲切、自然、真实。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 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区体验。”这些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课本不重实践,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脱节,课堂中回答得再好,生活中却不会运用,把许多学生变成“学非所用”的书呆子。那请问学习数学的用意何在?效果何在?那么我们一定要使数学走进生活,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摆脱教材的束缚,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亲近自然、突破传统,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的教材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那么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化繁为简,化生硬为活泼,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实现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运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图:图上有六位小朋友,他们正站在公园的价格表前说着什么,价格表上标着:划船 每人15元;滑旱冰 每人5元;游全园 每人85元。
我要求:根据画面编个简短的故事,故事中一定要有数学问题。学生积极踊跃,都要编出自己的故事,故事出来了,问题也就跟着出来了,有的学生说:“一天,小明、小华和美美等六个人去公园游玩,他们想要划船,你可以帮助他们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吗?算式是:15×6。”有的说:“他们要游全园,我能帮助他们算出共需要多少钱。算式是:85×6。”还有的说:“3个女同学划船,3个男同学滑旱冰,我可以帮他们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这期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积极。这样,教师利用生活情境,把学生带进了数学的天地,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学是为了更好地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为此,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1.灵活多变的作业。《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拟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布置必须打破传统规律,不能再搞题海战术。学生放学回家摆脱了课堂的束缚,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因此,作业的布置一定要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并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在学习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仔细观察,生活中在什么地方我们用到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谁发现的多老师会有奖励!第二天学生纷纷向我汇报:“妈妈买菜时用到了这种除法。一斤芹菜2元钱,妈妈买了3元钱的,买了几斤?算式为3÷2。”“我们分值日组时用到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求每组多少人?算式:24÷5=4…4,有四个组5人,一个组4人。”“我家花500元买了2吨煤,要求一吨煤用多少钱时用到了除法。”听着孩子们一句句准确无误的汇报,我知道他们学会了到生活中去提取知识,学会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我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了学以致用的舞台。学生在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在学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动手量一量”的实践课。学生自带直尺、米尺等一些工具,有测量的、有记录的,忙得热热闹闹,也收获了许多知识,增强了小组内的组织配合能力。汇报总结时,学生发言踊跃,向我汇报了操场的面积、花坛的面积以及教室中各种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教学与生活的学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自身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陈丹丹(1979— ),女,现任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杜庄学区王庄小学教师,小学数学一级教师,担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工作, 在秦皇岛市抚宁县举办的第二届班主任素质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责编 张敬亚)
关键词:数学 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区体验。”这些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课本不重实践,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脱节,课堂中回答得再好,生活中却不会运用,把许多学生变成“学非所用”的书呆子。那请问学习数学的用意何在?效果何在?那么我们一定要使数学走进生活,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摆脱教材的束缚,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亲近自然、突破传统,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的教材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那么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化繁为简,化生硬为活泼,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实现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运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图:图上有六位小朋友,他们正站在公园的价格表前说着什么,价格表上标着:划船 每人15元;滑旱冰 每人5元;游全园 每人85元。
我要求:根据画面编个简短的故事,故事中一定要有数学问题。学生积极踊跃,都要编出自己的故事,故事出来了,问题也就跟着出来了,有的学生说:“一天,小明、小华和美美等六个人去公园游玩,他们想要划船,你可以帮助他们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吗?算式是:15×6。”有的说:“他们要游全园,我能帮助他们算出共需要多少钱。算式是:85×6。”还有的说:“3个女同学划船,3个男同学滑旱冰,我可以帮他们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这期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积极。这样,教师利用生活情境,把学生带进了数学的天地,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学是为了更好地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为此,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1.灵活多变的作业。《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拟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布置必须打破传统规律,不能再搞题海战术。学生放学回家摆脱了课堂的束缚,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因此,作业的布置一定要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并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在学习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仔细观察,生活中在什么地方我们用到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谁发现的多老师会有奖励!第二天学生纷纷向我汇报:“妈妈买菜时用到了这种除法。一斤芹菜2元钱,妈妈买了3元钱的,买了几斤?算式为3÷2。”“我们分值日组时用到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求每组多少人?算式:24÷5=4…4,有四个组5人,一个组4人。”“我家花500元买了2吨煤,要求一吨煤用多少钱时用到了除法。”听着孩子们一句句准确无误的汇报,我知道他们学会了到生活中去提取知识,学会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我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了学以致用的舞台。学生在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在学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动手量一量”的实践课。学生自带直尺、米尺等一些工具,有测量的、有记录的,忙得热热闹闹,也收获了许多知识,增强了小组内的组织配合能力。汇报总结时,学生发言踊跃,向我汇报了操场的面积、花坛的面积以及教室中各种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教学与生活的学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自身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陈丹丹(1979— ),女,现任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杜庄学区王庄小学教师,小学数学一级教师,担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工作, 在秦皇岛市抚宁县举办的第二届班主任素质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