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制义务教育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它告诉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以下是笔者前几日听一位教师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的教学片段:
师(教学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
师:的确,砍的树太多了,可是你知道一棵树等它长成需要多少年吗?
生:十几年。
师:当你看到一棵长了十几年的参天大树被砍倒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可惜、心痛。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带着心痛的的感觉。)
师:村民们用大树盖成了房,造成了犁,其实,他们还用大树做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你能模仿这句话来说说下面的句子吗?
模仿说话: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谁家想( ),谁家想(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有的人想盖房就到山上去砍树,有的人想造犁就到山上去砍树,有的人想做家具就到山上去砍树,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很多人都到山上去砍树。
师:请你们读出很多人在砍树的样子。
生:有感情地读。
师:老师从你的两个“谁家”中仿佛看到了很多人在山上砍树,其实,这两个“谁家”还让你看到了什么?请大家轻声读读这句话。
生:沉默。
老师的预设目标是让学生从两个“谁家”中体会到村民们砍树非常随意,没有一点环境保护的意识。可是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全班没有一人举手,鸦雀无声。当时老师很急,于是把问题重复问了几遍,还是没有学生回答,在时间不容许学生再多思考的情况下,她只好说出了答案。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开始时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教学过程按照老师的教案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是上课老师期盼的,但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卡住时老师也卡住了,慌乱之中不知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只得匆匆替学生作了回答,这样做,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殊不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绝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喜欢挑战困难,学习本身充满想象,充满期待,充满成功。学生遇到困难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能点燃他更大的求知欲,能鼓励他不断地挑战困难,不断地前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重点环节的教学上,学生有效的学习需要时间来保证,更需要老师巧妙的点拨。作为老师就是激发学生向困难挑战,搞懂有难度的问题,但怎么搞懂需要方法,更需要技巧。比如教师启发性的语言,比如利用手势提示,比如利用画面提示。上面这位老师可以出示图片:一位村民上山砍树做成了家具,接着又有一位村民上山砍树做成了工具,接着……学生看到了那么多村民随随便便上山砍树时,难道还不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当学生遇到槛的时候,我们老师不是把他们抱过去,也不是帮他们找到过槛的方法,而是教他们学会自己找到过槛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正好点燃了蕴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那么他们能不激动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课堂是变化的,课堂是动态的,一潭死水的课堂绝对点燃不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机智。如果说老师已具备的优秀教学品质是课堂“精彩”的催化剂,那么,课堂中的教学智慧,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相机教学等,就在检验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拷问着教师的教学内在素养,这些都是新课改下教师必然要面对的问题。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积极努力地去面对,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素养,让自己的课堂异彩纷呈。精美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具的园丁,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需要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和多门课程的融合能力。从教师的心灵世界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情感培育情感,用民主培育民主,用平等培育平等,以情及情,将心比心,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记得去年冬天的一节语文课上,我正在给学生上作文课《感动我的一件事》,正当我讲得起劲的时候,窗外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煞是美丽。我们南方的孩子很少看到雪,突然之间看到这么大的雪,都惊呆了。无论我怎么努力地讲课,他们仍都望着窗外,有的好奇、有的惊讶、有的赞叹,思绪无法回到课堂上。于是,索性让学生放下课本,走到窗前,一起欣赏冬天里的第一场雪,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其间,让学生随意交流议论,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借助这个难得的机会,我把作文课《感动我的一件事》改成了《冬天里的第一场雪》,有的学生生动地描述了大雪的撼人景象;有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感受;还有的学生发挥奇思妙想,述说心中的美丽的童话。由于我抓住了最佳训练时机,学生们情动而词发,争相发言,因此写出的文章语言流畅而富有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描述、抒情、想象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得以训练。虽然这堂语文课没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利用大自然的杰作——大雪,抓住学生特有的兴奋点——喜欢大雪,克服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得到了意外的收获,课堂出现了亮点!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柳暗花明又一村”。普通石头经仙人一点,就变为价值连城的金子,学生一句普通的言语经教师智慧的点拨,也能焕发别样的光彩,这就是教育的魅力。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心中的火一旦熄灭了,人就没有了渴望,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方向。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渴望。点燃孩子心中的渴望,也就是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让孩子一生享用。?笸(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中心小学)
以下是笔者前几日听一位教师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的教学片段:
师(教学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
师:的确,砍的树太多了,可是你知道一棵树等它长成需要多少年吗?
生:十几年。
师:当你看到一棵长了十几年的参天大树被砍倒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可惜、心痛。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带着心痛的的感觉。)
师:村民们用大树盖成了房,造成了犁,其实,他们还用大树做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你能模仿这句话来说说下面的句子吗?
模仿说话: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谁家想( ),谁家想(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有的人想盖房就到山上去砍树,有的人想造犁就到山上去砍树,有的人想做家具就到山上去砍树,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很多人都到山上去砍树。
师:请你们读出很多人在砍树的样子。
生:有感情地读。
师:老师从你的两个“谁家”中仿佛看到了很多人在山上砍树,其实,这两个“谁家”还让你看到了什么?请大家轻声读读这句话。
生:沉默。
老师的预设目标是让学生从两个“谁家”中体会到村民们砍树非常随意,没有一点环境保护的意识。可是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全班没有一人举手,鸦雀无声。当时老师很急,于是把问题重复问了几遍,还是没有学生回答,在时间不容许学生再多思考的情况下,她只好说出了答案。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开始时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教学过程按照老师的教案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是上课老师期盼的,但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卡住时老师也卡住了,慌乱之中不知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只得匆匆替学生作了回答,这样做,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殊不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绝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喜欢挑战困难,学习本身充满想象,充满期待,充满成功。学生遇到困难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能点燃他更大的求知欲,能鼓励他不断地挑战困难,不断地前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重点环节的教学上,学生有效的学习需要时间来保证,更需要老师巧妙的点拨。作为老师就是激发学生向困难挑战,搞懂有难度的问题,但怎么搞懂需要方法,更需要技巧。比如教师启发性的语言,比如利用手势提示,比如利用画面提示。上面这位老师可以出示图片:一位村民上山砍树做成了家具,接着又有一位村民上山砍树做成了工具,接着……学生看到了那么多村民随随便便上山砍树时,难道还不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当学生遇到槛的时候,我们老师不是把他们抱过去,也不是帮他们找到过槛的方法,而是教他们学会自己找到过槛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正好点燃了蕴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那么他们能不激动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课堂是变化的,课堂是动态的,一潭死水的课堂绝对点燃不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机智。如果说老师已具备的优秀教学品质是课堂“精彩”的催化剂,那么,课堂中的教学智慧,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相机教学等,就在检验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拷问着教师的教学内在素养,这些都是新课改下教师必然要面对的问题。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积极努力地去面对,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素养,让自己的课堂异彩纷呈。精美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具的园丁,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需要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和多门课程的融合能力。从教师的心灵世界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情感培育情感,用民主培育民主,用平等培育平等,以情及情,将心比心,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记得去年冬天的一节语文课上,我正在给学生上作文课《感动我的一件事》,正当我讲得起劲的时候,窗外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煞是美丽。我们南方的孩子很少看到雪,突然之间看到这么大的雪,都惊呆了。无论我怎么努力地讲课,他们仍都望着窗外,有的好奇、有的惊讶、有的赞叹,思绪无法回到课堂上。于是,索性让学生放下课本,走到窗前,一起欣赏冬天里的第一场雪,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其间,让学生随意交流议论,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借助这个难得的机会,我把作文课《感动我的一件事》改成了《冬天里的第一场雪》,有的学生生动地描述了大雪的撼人景象;有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感受;还有的学生发挥奇思妙想,述说心中的美丽的童话。由于我抓住了最佳训练时机,学生们情动而词发,争相发言,因此写出的文章语言流畅而富有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描述、抒情、想象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得以训练。虽然这堂语文课没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利用大自然的杰作——大雪,抓住学生特有的兴奋点——喜欢大雪,克服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得到了意外的收获,课堂出现了亮点!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柳暗花明又一村”。普通石头经仙人一点,就变为价值连城的金子,学生一句普通的言语经教师智慧的点拨,也能焕发别样的光彩,这就是教育的魅力。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心中的火一旦熄灭了,人就没有了渴望,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方向。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渴望。点燃孩子心中的渴望,也就是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让孩子一生享用。?笸(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