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人文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荡、氤氲,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这里合谋,这里以孕育了汉留侯张良而闻名于世。这里便是谋圣故里禹州市张得镇。
张良羽化成仙后的整整2200年,即公元2014年4月,高洪福在这片热土上编纂的《厚重张得》一书出版发行。书中详实、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张良故里张得的历史和人文变迁,使张良的故乡禹州张得更加明朗化,使谋圣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升了张良故里张得的凝聚力和文化品位,使张良文化成为禹州的一张纯金名片,熠熠生辉,照亮乡愁。
高洪福出生在素有“孝子黄香故里”之称的禹州市郭连镇,不是土生土长的张得人。但他又缘何对张良文化情有独钟呢?
走近张良
2006年,张得镇文化中心主任高洪福走马上任,他学富五车,儒雅谦逊,风度翩翩。正值不惑之年的高洪福,年富力强。上任伊始,就着手梳理张得镇的历史文化,年少时对张良的敬仰成了他研究张良文化的最好导师。当一幕幕尘封的历史在走访中浮出水面,一块块厚重的碑刻重见天日,一座座古屋登记在册时,隔了时空的张良在高洪福的脑海中鲜活起来。古老的张得寨,几乎成了高洪福的流动办公室。对张良文化的痴迷促使他不间断地走访、记录,被当地村民戏称“张良迷”。张得街的大爷大妈,尤其是百岁老人都成了高洪福的走访对象,连七八岁的孩童都认识这位下乡走访的高主任。对张良文化的深入研究愈发使高洪福对张良顶礼膜拜。他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走村串巷,到处搜寻历史遗存,登记在册,如数家珍。俨然成了张良文化的代言人。
2007年,随着张得镇的经济增长,文化服务中心也建起了办公楼。高洪福的干劲更足了。当时,张得镇在外务工人员达到总人口的70%,外出务工人员的精神需要一个支点。张得籍在外人士迫切需要情感的寄托,他们的乡愁深深地牵着高洪福的心。游子怀旧的情愫急需一個出口。如何让远离家乡的张得人记住乡愁,找到精神的寄托,高洪福觉得,非张良文化莫属。 .
出版《厚重张得》
宣传张良,让世人了解文化底蕴厚重的张良故里——张得镇,把有关张良的文化古迹、故居,展现于世,从而提高张得的知名度,为经济发展搭建广阔平台,是张良故里文化研究的宗旨,也是高洪福日常工作的座右铭。在张得镇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研究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即将成为现实,张得镇的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已经启动。全镇66个自然村将会由4个功能完备的新型社区所取代。届时所有的村落,不仅在功能和形态上要消失,甚而大部分的村名和地名也要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温馨记忆。这些不可复制的人文历史,是张得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是无以伦比的文化财富。作为张良文化的传承者,高洪福深切地感到:记录,成了唯一的保留方式。
2012年春,张得镇党委和政府依据许昌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精神,决定任命镇人大主任乔建军为主编,镇文化中心主任高洪福任执行主编,以研究会为依托,动员所有饱学之士共同参与。一个能够力保出书质量过硬的编委会成立了,他们大都是离退休干部和教师,平均年龄达到了70岁。这些张得镇的镇宝级人物,为了传播张良文化,宣传张得,传承文化基因,给后人一个满意的交代,以老弱之躯,热血沸腾。鲜活的记忆被定格成文字,再次深入而细致地勘察故乡山水,搜寻历史的印痕。史海捡贝,如孩童般率真,以自我的担当泽被后人。
高洪福统领全局,面面俱到。每一个章节琐碎而具体,他常常穿梭在大街小巷,走访在田间地头,抑或是陷落在张得镇的史料堆里。夏天汗流浃背,冬天瑟瑟发抖。如果他走访的老人家口头表述困难.,还要细心揣摩,找多人求证,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寻访、查阅直到水落石出为止。他以极强的责任心力求《厚重张得》全面、详实而生动,争取不留遗憾。
千辛万苦,初稿终于完成。但出版又成了难题,为了省钱,也为了确保出书质量,高洪福亲自忙着校对,还要募集出书的经费。他记不清多少次往返奔波于许昌、郑州和禹州之间,甘苦自知。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他和杨红旗从许昌赶回禹州的途中,车坏在半路,两人在车里冻到天明,浑身直打哆嗦,脚冷得失去知觉……长期的奔波加上重感冒,高洪福住院了。但是当他捧着崭新的《厚重张得》,贪婪地嗅着墨香时,孩子般的笑了。尽管那笑里隐约含着泪光。
《厚重张得》以文字的形式把汉初三杰之首的张良请上神坛,大大提升了张得镇的历史地位、知名度和文化品位。
《厚重张得》面世,是张良文化研究的硕果,也使张得镇的历史永远鲜活。
张得镇外出务工人员的行囊里,装着《厚重张得》,背着乡愁出发了。他们的背后,站着张良和张得镇。情感和精神有了厚重的依托。张得籍在外知名人士捧起《厚重张得》,如同掬起梦里饮过的父城河水,甘怡在心。他们爱不释卷地阅读,读出了内心的共鸣,勾起了潜沉心底的乡愁,催促着回家的脚步。心灵有了归属感,情感得到了宣泄的出口。他们处处以谋圣为榜样,将包容忍让的良好心态传播到各地各行各业。为谋圣故里锦上添花,开辟新的历史篇章。
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
《厚重张得》,引起了张得籍在外人士的极大关注,高洪福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常常是吃一碗面条被打断若干次,很快,两千册书被索要一空。再版的五千册《厚重张得》增添了许多当代张得籍在外的成功人士 。历史兴于传承,4000年前,夏启在钧台坡宣告奴隶制社会的开端,至战国时代,谋圣张良辅佐刘邦完成霸业。此后的2000多年,张得代有英才,如珍珠般在各地各行熠熠生辉.。秉承了优秀的张得传统,延续了一代代的张得现象,书写了一行行张得厚重的文化内涵,奠定了“豪爽不惧,干练自强”的伟大基因。 《厚重张得》开禹州市编写镇志之先河,成为编写出版乡镇志的经验和模版,契合了习总书记关于记得住乡愁的伟大阐述。张得镇古民居星罗棋布,古树名木繁多,尤其是“留侯故里”“子房寨”和忠臣张良、孝子黄香故里这三块堪比黄金的石刻,见证了张得古寨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2014年,经省文化厅批准,张得镇张西村成为省级传统村落。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巨大投入是高洪福有信心做大做强张良文化的精神支柱。作为《厚重张得》的主编,高洪福越来越感到肩负重任。他的思想被张得的山水浸泡,潜意识里早已剔除了自我.,头脑被张良文化掌控。张得人民的文化需求成了高洪福做人做事的准绳,一个基层的文化工作者,他把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了运作张良文化的工作中。作为他本人,是不自知的。在整个的采访过程中,他始终没有谈到自己。尽管笔者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对他说:“我做的是人物专访,而你除了张良就是张得。我咋写你呢?”高洪福淡然地一笑:“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是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张得山水丰茂.,曾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宋痒、宋祁两兄弟精心选中的风水宝地,并将其父的墓迁址张得。足见张得之人文魅力。张得历代重视教育并使张良文化发扬光大,杰出人物层出不穷。我为人文积淀深厚的张得感到自豪。”.
2016年4月10日至2016年5月10日,仅仅用时一个月,高洪福就把张得辖区内的185处古民居一一登记在册,并篩选出35处各具特色的古宅院罗列清晰,这些古建筑年代久远,亟待保护。高洪福为他们量身定制了系统的保护性方案,与此同时,高洪福非常注重古碑文的搜集保护,全面提升张得古镇的文化品位,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已经成竹在胸。
打造子房寺汉文化景观园
张得厚重的历史人文,滋养了一代代张得才俊,延续了“豪爽不惧,干练自强”的张得基因。张得人历代尊崇教育,高洪福在敬佩之余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张得的人文历史,乐此不疲。张得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由衷地赞赏高洪福对于张得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们深深地知道,如果没有高洪福的深度挖掘,就不会有张良文化系统全面地整理搜集,更不会有《厚重张得》这本镇志的出版和再版。张得籍在京的七位大将在捧读了《厚重张得》之后,力邀高洪福进京晤面,意味着在外人士对高洪福的极大认可。他为张良文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同时,六万多张得人民早已把他当作了张得人。在高洪福的振臂高呼中,张良文化成了禹州人民引以为傲的无尽话题。《厚重张得》使所有的张得籍人士血脉相连。文化,成了人们交往的桥梁和情感的纽带。在外游子对于家乡的深切关注,成了张得前进发展的巨大动力。而张良文化则成了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2014年,随着对三峰山古战场和大悲寺文化的发掘,张得镇厚重的文化资源依托着山清水秀的自然人文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夏禹文化园正式对游人开放,成为张得镇与外界交流的文化窗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时,一个大胆的谋划在高洪福的脑海中应运而生——打造子房寺汉文化景观区,弘扬张良文化。成了高洪福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该项目计划以子房寺景区为主,本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子房寺原为三进寺院,占地面积16亩。现周边多为荒地,可建汉文化景观园、社区休闲广场、张氏祠堂、农家食堂、商铺,等等。子房寺汉文化景观园项目建成开放后对于张良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镇领导和党委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指出,针对当前国家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申报,结合张良书院项目,整合张得镇古文化遗存,积极运作汉文化景观园,打造文化古镇厚重张得,使张良文化成为禹州市的文化名片。繁忙的高洪福还兼任张良书院筹备组副组长,为张良书院劳心劳力。
目前,张良书院即将破土动工,张得古寨的修复也被提上日程。省级传统村落张西村的修复迫在眉睫,汉文化景观园的谋划更是得到张得人民的高度赞誉和极大关注。走在路上,高洪福常常被老百姓“拦截”,这个说,高会长,汉文化景观园不建成你不能走。那个说,高会长,张良文化你最了解,你就留在张得吧。热情执着的张得人民深深地感动着高洪福,他的心早已融入了张得,并且与张良文化合二为一。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高洪福默默地对自己说,不把张良文化这个品牌擦亮,决不离开张得镇。他要为张良文化鼓与呼,把张良文化发扬光大!
张良羽化成仙后的整整2200年,即公元2014年4月,高洪福在这片热土上编纂的《厚重张得》一书出版发行。书中详实、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张良故里张得的历史和人文变迁,使张良的故乡禹州张得更加明朗化,使谋圣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升了张良故里张得的凝聚力和文化品位,使张良文化成为禹州的一张纯金名片,熠熠生辉,照亮乡愁。
高洪福出生在素有“孝子黄香故里”之称的禹州市郭连镇,不是土生土长的张得人。但他又缘何对张良文化情有独钟呢?
走近张良
2006年,张得镇文化中心主任高洪福走马上任,他学富五车,儒雅谦逊,风度翩翩。正值不惑之年的高洪福,年富力强。上任伊始,就着手梳理张得镇的历史文化,年少时对张良的敬仰成了他研究张良文化的最好导师。当一幕幕尘封的历史在走访中浮出水面,一块块厚重的碑刻重见天日,一座座古屋登记在册时,隔了时空的张良在高洪福的脑海中鲜活起来。古老的张得寨,几乎成了高洪福的流动办公室。对张良文化的痴迷促使他不间断地走访、记录,被当地村民戏称“张良迷”。张得街的大爷大妈,尤其是百岁老人都成了高洪福的走访对象,连七八岁的孩童都认识这位下乡走访的高主任。对张良文化的深入研究愈发使高洪福对张良顶礼膜拜。他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走村串巷,到处搜寻历史遗存,登记在册,如数家珍。俨然成了张良文化的代言人。
2007年,随着张得镇的经济增长,文化服务中心也建起了办公楼。高洪福的干劲更足了。当时,张得镇在外务工人员达到总人口的70%,外出务工人员的精神需要一个支点。张得籍在外人士迫切需要情感的寄托,他们的乡愁深深地牵着高洪福的心。游子怀旧的情愫急需一個出口。如何让远离家乡的张得人记住乡愁,找到精神的寄托,高洪福觉得,非张良文化莫属。 .
出版《厚重张得》
宣传张良,让世人了解文化底蕴厚重的张良故里——张得镇,把有关张良的文化古迹、故居,展现于世,从而提高张得的知名度,为经济发展搭建广阔平台,是张良故里文化研究的宗旨,也是高洪福日常工作的座右铭。在张得镇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研究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即将成为现实,张得镇的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已经启动。全镇66个自然村将会由4个功能完备的新型社区所取代。届时所有的村落,不仅在功能和形态上要消失,甚而大部分的村名和地名也要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温馨记忆。这些不可复制的人文历史,是张得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是无以伦比的文化财富。作为张良文化的传承者,高洪福深切地感到:记录,成了唯一的保留方式。
2012年春,张得镇党委和政府依据许昌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精神,决定任命镇人大主任乔建军为主编,镇文化中心主任高洪福任执行主编,以研究会为依托,动员所有饱学之士共同参与。一个能够力保出书质量过硬的编委会成立了,他们大都是离退休干部和教师,平均年龄达到了70岁。这些张得镇的镇宝级人物,为了传播张良文化,宣传张得,传承文化基因,给后人一个满意的交代,以老弱之躯,热血沸腾。鲜活的记忆被定格成文字,再次深入而细致地勘察故乡山水,搜寻历史的印痕。史海捡贝,如孩童般率真,以自我的担当泽被后人。
高洪福统领全局,面面俱到。每一个章节琐碎而具体,他常常穿梭在大街小巷,走访在田间地头,抑或是陷落在张得镇的史料堆里。夏天汗流浃背,冬天瑟瑟发抖。如果他走访的老人家口头表述困难.,还要细心揣摩,找多人求证,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寻访、查阅直到水落石出为止。他以极强的责任心力求《厚重张得》全面、详实而生动,争取不留遗憾。
千辛万苦,初稿终于完成。但出版又成了难题,为了省钱,也为了确保出书质量,高洪福亲自忙着校对,还要募集出书的经费。他记不清多少次往返奔波于许昌、郑州和禹州之间,甘苦自知。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他和杨红旗从许昌赶回禹州的途中,车坏在半路,两人在车里冻到天明,浑身直打哆嗦,脚冷得失去知觉……长期的奔波加上重感冒,高洪福住院了。但是当他捧着崭新的《厚重张得》,贪婪地嗅着墨香时,孩子般的笑了。尽管那笑里隐约含着泪光。
《厚重张得》以文字的形式把汉初三杰之首的张良请上神坛,大大提升了张得镇的历史地位、知名度和文化品位。
《厚重张得》面世,是张良文化研究的硕果,也使张得镇的历史永远鲜活。
张得镇外出务工人员的行囊里,装着《厚重张得》,背着乡愁出发了。他们的背后,站着张良和张得镇。情感和精神有了厚重的依托。张得籍在外知名人士捧起《厚重张得》,如同掬起梦里饮过的父城河水,甘怡在心。他们爱不释卷地阅读,读出了内心的共鸣,勾起了潜沉心底的乡愁,催促着回家的脚步。心灵有了归属感,情感得到了宣泄的出口。他们处处以谋圣为榜样,将包容忍让的良好心态传播到各地各行各业。为谋圣故里锦上添花,开辟新的历史篇章。
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
《厚重张得》,引起了张得籍在外人士的极大关注,高洪福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常常是吃一碗面条被打断若干次,很快,两千册书被索要一空。再版的五千册《厚重张得》增添了许多当代张得籍在外的成功人士 。历史兴于传承,4000年前,夏启在钧台坡宣告奴隶制社会的开端,至战国时代,谋圣张良辅佐刘邦完成霸业。此后的2000多年,张得代有英才,如珍珠般在各地各行熠熠生辉.。秉承了优秀的张得传统,延续了一代代的张得现象,书写了一行行张得厚重的文化内涵,奠定了“豪爽不惧,干练自强”的伟大基因。 《厚重张得》开禹州市编写镇志之先河,成为编写出版乡镇志的经验和模版,契合了习总书记关于记得住乡愁的伟大阐述。张得镇古民居星罗棋布,古树名木繁多,尤其是“留侯故里”“子房寨”和忠臣张良、孝子黄香故里这三块堪比黄金的石刻,见证了张得古寨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2014年,经省文化厅批准,张得镇张西村成为省级传统村落。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巨大投入是高洪福有信心做大做强张良文化的精神支柱。作为《厚重张得》的主编,高洪福越来越感到肩负重任。他的思想被张得的山水浸泡,潜意识里早已剔除了自我.,头脑被张良文化掌控。张得人民的文化需求成了高洪福做人做事的准绳,一个基层的文化工作者,他把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了运作张良文化的工作中。作为他本人,是不自知的。在整个的采访过程中,他始终没有谈到自己。尽管笔者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对他说:“我做的是人物专访,而你除了张良就是张得。我咋写你呢?”高洪福淡然地一笑:“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是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张得山水丰茂.,曾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宋痒、宋祁两兄弟精心选中的风水宝地,并将其父的墓迁址张得。足见张得之人文魅力。张得历代重视教育并使张良文化发扬光大,杰出人物层出不穷。我为人文积淀深厚的张得感到自豪。”.
2016年4月10日至2016年5月10日,仅仅用时一个月,高洪福就把张得辖区内的185处古民居一一登记在册,并篩选出35处各具特色的古宅院罗列清晰,这些古建筑年代久远,亟待保护。高洪福为他们量身定制了系统的保护性方案,与此同时,高洪福非常注重古碑文的搜集保护,全面提升张得古镇的文化品位,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已经成竹在胸。
打造子房寺汉文化景观园
张得厚重的历史人文,滋养了一代代张得才俊,延续了“豪爽不惧,干练自强”的张得基因。张得人历代尊崇教育,高洪福在敬佩之余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张得的人文历史,乐此不疲。张得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由衷地赞赏高洪福对于张得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们深深地知道,如果没有高洪福的深度挖掘,就不会有张良文化系统全面地整理搜集,更不会有《厚重张得》这本镇志的出版和再版。张得籍在京的七位大将在捧读了《厚重张得》之后,力邀高洪福进京晤面,意味着在外人士对高洪福的极大认可。他为张良文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同时,六万多张得人民早已把他当作了张得人。在高洪福的振臂高呼中,张良文化成了禹州人民引以为傲的无尽话题。《厚重张得》使所有的张得籍人士血脉相连。文化,成了人们交往的桥梁和情感的纽带。在外游子对于家乡的深切关注,成了张得前进发展的巨大动力。而张良文化则成了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2014年,随着对三峰山古战场和大悲寺文化的发掘,张得镇厚重的文化资源依托着山清水秀的自然人文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夏禹文化园正式对游人开放,成为张得镇与外界交流的文化窗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时,一个大胆的谋划在高洪福的脑海中应运而生——打造子房寺汉文化景观区,弘扬张良文化。成了高洪福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该项目计划以子房寺景区为主,本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子房寺原为三进寺院,占地面积16亩。现周边多为荒地,可建汉文化景观园、社区休闲广场、张氏祠堂、农家食堂、商铺,等等。子房寺汉文化景观园项目建成开放后对于张良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镇领导和党委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指出,针对当前国家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申报,结合张良书院项目,整合张得镇古文化遗存,积极运作汉文化景观园,打造文化古镇厚重张得,使张良文化成为禹州市的文化名片。繁忙的高洪福还兼任张良书院筹备组副组长,为张良书院劳心劳力。
目前,张良书院即将破土动工,张得古寨的修复也被提上日程。省级传统村落张西村的修复迫在眉睫,汉文化景观园的谋划更是得到张得人民的高度赞誉和极大关注。走在路上,高洪福常常被老百姓“拦截”,这个说,高会长,汉文化景观园不建成你不能走。那个说,高会长,张良文化你最了解,你就留在张得吧。热情执着的张得人民深深地感动着高洪福,他的心早已融入了张得,并且与张良文化合二为一。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高洪福默默地对自己说,不把张良文化这个品牌擦亮,决不离开张得镇。他要为张良文化鼓与呼,把张良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