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政治化的趋势和生活化的回归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k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德育教学大纲(课标)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本文就将以1978年来国家发布的小学德育政策、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文本,试图梳理小学德育教学大纲(课标)演变历程及各阶段发展显著特点。
  
  一、1978—1985年:整顿和调整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大纲
  
  1978年前,我国小学德育一直处于政治课教学阶段,德育被“政治化”,道德教育被等同于政治教育。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德育更是被视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阶级斗争的工具。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致力于各行各业的拨乱反正工作。从1979年到1981年,教育部共举办了四次德育座谈会,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结合进行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把德育与革命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注意解决青少年的思想中的实际问题。这四次德育座谈会为小学德育改革调整提供了方向标。
  1.开始改变小学德育政治化局面,加入了社会公德教育元素
  首先,将政治课改名为思想品德课,从名字上可以观察到小学德育课开始减弱政治化倾向。而从1978年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观点教育”到1982年教学大纲中出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这也反映出小学德育开始注重学生道德纪律意识的培养。
  2.政治倾向依旧十分明显
  虽然教育部门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冲击一切”这种严重扭曲与异化的道德教育进行了纠正,但德育课程仍然没有摆脱“左”的影响,革命理想教育在小学德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深陷于“泛政治化”情结之中。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编写出版的四年级使用教材,四个单元中,充斥着“革命”这类带有强烈政治意义的词汇,比如“旧社会”“压迫”“革命导师”“解放”。
  
  二、1986—1992年:正式确立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大纲
  
  1986年,第一次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继续搞活和开拓市场,加强和完善市场管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依靠国家统一调度制定的相对笼统的道德要求在新时期很难得到执行。经济上的改革要求人们在思想上逐步解放,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作为育人基础的小学德育走到了改革的前沿,开始了课程教学大纲的又一轮改革。
  1.德育目标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从1986年正式确立的《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到1988年《小学德育纲要(试行)》以及1992年修改确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小学德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德育目标也在跟随着现实的要求不断变化,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如1986年教育部修订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纲要》已经考虑到根据个体的差异制定德育纲要。
  2.政治化趋向进一步减弱,开始注重德育经济功能
  正如前文讲到的这个阶段的改革背景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点体现在小学德育教学大纲上就是注重经济功能。比如1988年将德育培养目标确定为“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改之前的“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础”,政治化的趋向进一步减弱。
  3.逐渐从关注社会转向关注社会主体——人
  从1978年“进行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必要的政治常识教育”,到1982年的“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再到1988年的《小学德育纲要(试行)》提到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此时“我国德育目标已经从政治功能转移到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关注社会整体转移到关注学生个体的‘意志、品格和性格’”。
  
  三、1993—2001年:全面深入改革小学德育课程大纲,构建学校德育新体系
  
  为推进社会改革進一步深入,邓小平1992年发表南巡讲话。之后,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在全党全国深化改革的响应下,我国学校德育冲破“左”的束缚,彻底解放思想,德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德育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如何开创新时期德育的新格局,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等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90年代,中国学校德育进入一个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即全面、科学地规划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建构学校德育新体系。”
  1.彻底突破德育政治化,提出公民理念
  1993年《小学德育纲要》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为“社会主义公民”,提出了公民理念。所谓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和民主政治紧密相连。这一改变反映出我国小学德育彻底突破了以往政治化的培养目标,开始将民主、法律划入其培养体系中。
  2.首次提出“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构建学校德育新体系
  1997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首次将小学思想品德课与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根据年级的不同分别设定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逐步提高,构建起学校德育新体系。
  
  四、2002年后:德育回归生活,开创新课程标准时代
  
  随着德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单纯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要求。学者和教育家纷纷转向德育课程改革,试图构建起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另外,随着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小学德育课的发展要求。如何将思想教育融入生活和社会中,成为新世纪教育界探讨的新话题。
  这时期中国小学德育改革整体呈现出“回归生活”的新特点:
  1.初次尝试和实现了课程的综合
  在小学低年级将品德课与生活课综合设置为品德与生活课;在小学中高年级将品德课与社会课综合设置为品德与社会课。这是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使思想品德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初次尝试和实现了课程的综合。
  2.小学德育“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回归生活’体现了新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的道德规范教育、社会知识等教育。”小学德育慢慢扭转教学中脱离生活的误区,开始将德育融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引领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关于德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生活的探讨成为新时期教育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特别关注的话题。
  总体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大纲经历了“整顿调整→正式确立→深入改革→新课程改革”四个阶段。从最初的单一政治化培养到不断注入社会公德、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等新元素,更多地关注学生社会生活品德培养,政治化趋势不断减弱。而今,小学德育大纲朝着“回归生活”的方向进行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德育越来越贴近儿童生活。今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小学德育课程大纲还将出现更多的变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浦城县石陂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 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发展自主能力呢?笔者结合日常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敢想、敢说。如苏教版教材《二泉映月》教学时,当读到“渐渐地,渐渐地……”后面这极富感染力的词语时,我首先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一幅美
用手势表示答案与用手写出答案一样吗?两次设计“认识分数”的导入部分,两种不同展示学生想法的举动,折射出不同的设计理念。  第一次上课:用手势表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再现分数发展史。初步感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揭示所学内容。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多少?  生出示两根手指。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多少?  生出示一根手指。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
走近初三的课堂,随处可见繁忙的身影,停不下的笔,做不完的练习卷,老师想找个学生谈谈心都感觉是在挤占他们的时间,内疚感丛生。常说初三是赛跑的最后冲刺阶段,紧张、压力、分数把所有人的神经都崩紧。学生更是把初三比作战场。分数成了初三师生头上的“紧箍咒”。在一次次测试之后,语文已经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急功近利的心态迅速蔓延,导致师生个个“急火攻心”。  良方在哪呢?什么才是最好的“清心降火药”呢?如何
【案例描述】  我现在所带这个班有几名学生总是爱违反纪律,每次老师不在的时候,班长总是向我这儿报告说:“老师,其他同学都很好,就是陶XX、顾XX、马XX、张XX他们几个老说话,而且我记他们名,他们还不服。”确实,这几个的确让班干部甚至是老师很是头痛,他们有共同点:自制力差,多动,犯了错,喜欢给自己辩解,总是认为自己犯的错很小。  还记得那是星期二,因为晚上不值班,又没有晚自习,在第二节晚自习上了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祖国西北边疆八月飞雪这奇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学生怎样才能理解、体会到诗中的“奇景别情”呢?那就是一个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达到“美读诗歌,理会主题,品味意境,当堂背诵”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铺设情境,激情引课的美   1.铺设情境   渲染课堂气氛,创造一定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名实践者,我认为它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完全没有模板可仿,都得靠教师们自己边实践边摸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生死没有定数;机遇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所有的实践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老教师间根本不存在经验上的差异性。处在新课程、新阶段的我们,必须更深刻地认识、更妥善地处理实施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探索!在实施高中物
一个雨天,学生在教室里看书。一只小麻雀飞进来,停息在窗上,左瞅右瞧,很是可爱。我示意学生不要惊吓它,并悄悄地观察它。几分钟过后,我逐步启发学生:小麻雀可能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飞到我们的教室避雨呢?小麻雀又会飞向哪?由于正是学生所关注、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乐于思索,勤于表达,气氛异常热烈。我又要求他们自拟题目,将所见所感写下来,题目可谓丰富多彩:《还小鸟一个家》《小麻雀历险记》《淘气的小麻雀》《不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优美、温馨的幼儿园环境可以凸显一所幼儿园的创意和特色,对提升幼儿园的品质、课程的建设、教育的价值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现与大家一起来分享具体做法。    一、从幼儿的教育目标出发创设环境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环境创设中,教师们的目标应该一致,以环境建设与教育
新课标实施了七年多,它为我们指引了新课程语文教学前进的总体方向。但教学过程该怎样展开?怎样的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在今天这样一个学术讲究百家争鸣,教学追求百花齐放的新形势下,我们理性地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能否精心预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成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现就《军神》一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一、以生为本,领在其中——让教学定在原有知识的起点  美
摘要:“电子线路”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以往的考试方式中,理论成绩比重较大,实践教学不被重视,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为使考试结果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应改变以往成绩评价方式,加强学习过程考核,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组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更好地体现中职教学的特点。针对现行课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