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名实践者,我认为它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完全没有模板可仿,都得靠教师们自己边实践边摸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生死没有定数;机遇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所有的实践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老教师间根本不存在经验上的差异性。处在新课程、新阶段的我们,必须更深刻地认识、更妥善地处理实施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探索!在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新课改过程中,我就自己的一些体会谈谈心得。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及教学行为的体现
新课改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教育形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教师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们则只是在教师设计好的教案中顺利地完成所要学的知识。而新课改指出高中物理课程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然教育理念是看不见的,教学行为却是看得见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反映,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常常通过对教学行为的观察来分析其教育理念。然而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其衡量标准是看他能不能实现相关的课程目标,而不是这种行为方式的本身。比如:一节复习课,教师把各章复习任务分配给各小组,让每小组讨论每章(运动)的特点。教师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同学们自主合作学习,但效果却是环境嘈杂,学生们的注意力分散,知识结构零碎。造成这堂课失败的原因大概是混淆了学生合作学习和科学家合作研究的目标,分不清课外探究和课堂探究的差异。如果仅仅追求某种行为的方式而忽视课程目标,就非常可能犯形式主义错误。因此,在构思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时,必须对课程目标心中有数,特别是“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
二、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教学中通常说的“过程”是指:学生自主经历的某种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与“过程”相对应的就是“结果”,通常是指知识上的收获。在传统的教学中,更注重结果,而新课改中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因为经历某一学习“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在知识结论上。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后者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在教学中解答题目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结果,然而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也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因此,要做到在教学中真正“重过程”,需要做到三点:①认识过程目标的重要性(教学不光是为获得知识);②克服“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的思维定势;③不仅关注过程的形式,更要关注过程的本质。
三、处理好方法和知识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关于方法,流行的做法往往是:“方法概述+应用举例”,即先用准确、概括的语言介绍某种思路和方法的意义和步骤,然后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它,再用相似的练习题来巩固它。这是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新课标教学中更注重通过渗透,来掌握物理方法。比如:新教材中关于矢量的渗透,在第一章的“时间和位移”中:第一次出现矢量,正文中只要求知道矢量有方向。接着在“思考与讨论”中让学生以位移为例,领悟矢量相加的方法,正文不出现结论,练习题也不作要求。而在第三章的“力的合成”中:实验探究二力合成的方法,得出二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概括矢量相加法则;总结出矢量的科学定义。并在“说一说”中:通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速度变化,深化矢量计算法则。然后在第四章的“牛顿第二定律”中:例题灵活处理矢量问题(正交分解)。在物理必修二中的“向心加速度”一节通过分析向心加速度的方向,进一步深化矢量概念。这样一系列的贯穿,逐渐的渗透,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这一概念。
当然,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中,我们还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还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总结经验,使物理的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及教学行为的体现
新课改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教育形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教师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们则只是在教师设计好的教案中顺利地完成所要学的知识。而新课改指出高中物理课程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然教育理念是看不见的,教学行为却是看得见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反映,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常常通过对教学行为的观察来分析其教育理念。然而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其衡量标准是看他能不能实现相关的课程目标,而不是这种行为方式的本身。比如:一节复习课,教师把各章复习任务分配给各小组,让每小组讨论每章(运动)的特点。教师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同学们自主合作学习,但效果却是环境嘈杂,学生们的注意力分散,知识结构零碎。造成这堂课失败的原因大概是混淆了学生合作学习和科学家合作研究的目标,分不清课外探究和课堂探究的差异。如果仅仅追求某种行为的方式而忽视课程目标,就非常可能犯形式主义错误。因此,在构思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时,必须对课程目标心中有数,特别是“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
二、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教学中通常说的“过程”是指:学生自主经历的某种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与“过程”相对应的就是“结果”,通常是指知识上的收获。在传统的教学中,更注重结果,而新课改中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因为经历某一学习“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在知识结论上。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后者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在教学中解答题目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结果,然而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也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因此,要做到在教学中真正“重过程”,需要做到三点:①认识过程目标的重要性(教学不光是为获得知识);②克服“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的思维定势;③不仅关注过程的形式,更要关注过程的本质。
三、处理好方法和知识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关于方法,流行的做法往往是:“方法概述+应用举例”,即先用准确、概括的语言介绍某种思路和方法的意义和步骤,然后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它,再用相似的练习题来巩固它。这是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新课标教学中更注重通过渗透,来掌握物理方法。比如:新教材中关于矢量的渗透,在第一章的“时间和位移”中:第一次出现矢量,正文中只要求知道矢量有方向。接着在“思考与讨论”中让学生以位移为例,领悟矢量相加的方法,正文不出现结论,练习题也不作要求。而在第三章的“力的合成”中:实验探究二力合成的方法,得出二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概括矢量相加法则;总结出矢量的科学定义。并在“说一说”中:通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速度变化,深化矢量计算法则。然后在第四章的“牛顿第二定律”中:例题灵活处理矢量问题(正交分解)。在物理必修二中的“向心加速度”一节通过分析向心加速度的方向,进一步深化矢量概念。这样一系列的贯穿,逐渐的渗透,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这一概念。
当然,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中,我们还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还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总结经验,使物理的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