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实施了七年多,它为我们指引了新课程语文教学前进的总体方向。但教学过程该怎样展开?怎样的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在今天这样一个学术讲究百家争鸣,教学追求百花齐放的新形势下,我们理性地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能否精心预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成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现就《军神》一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一、以生为本,领在其中——让教学定在原有知识的起点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这样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分析学生的特点,评定学生的初始状态,预测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
上课伊始,我引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已学的知识: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时是怎样的神情?课文一开始,沃克医生见到刘伯承时神情又是如何的?学生很快找到这些变化:愣住—再次愣住—惊呆—肃然起敬。交流后,教师追问: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老师建议你读读课文,找出重点的语句细细地想一想。你可以把你想到的跟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由此进一步展开教学。
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抓住了这一切入点,并以文中另一主人公沃克医生的神情变化为线索,紧扣“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为悬疑,反衬出主人公刘伯承“从容镇定—拒绝麻醉—一声不吭—钢铁般的意志”。从顺畅的教学起点、精彩的学生回答中都看出了教学设计的方向是正确的。
二、入情入境,悟在其中——让教学走入情感体验的空间
曾经,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由主导课堂变成主宰课堂,导致教学预设的刻板和僵化,无法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这是一种刚性设计,如今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是“弹性设计”。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呈现一个灵动的过程,造就一个有效的课堂。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还是教《军神》一课时,本人原本想安排一个课文录像片段,可是没有找到相关录像资料。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从学生出发,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手术情境,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师:手术正紧张地进行着,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拿着手术刀,双手颤抖着,一刀一刀地划着,而病人心里正一刀一刀地数着1、2、3…50…60…此时此刻,病人会想些什么呢?他会在心里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什么呢?
生:也许他在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坚持住,我一定要挺住……”
生:也许他还会这样说:“我绝不能被这手术所打倒,我还要继续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坚持一会儿,我一定能熬过去的……”
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情境导语中,学生深深沉浸在手术中,仿佛已经跨越了时空,来到了当年刘伯承的手术室里,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学生真切感悟到了沃克医生“惊呆”了是那么真实。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去。
三、师生共读,评在其中——让教学徜徉在书声琅琅的海洋
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地做一回学生,与学生“零距离”相处,学生的兴趣会更浓,课堂气氛会更活跃。课上,在学习“手术台上”这一重点内容,同学的朗读基本到位时,我以商量的口气提出想读读课文,学生欣然答应。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被深深感染了,老师也想读读。(示范读)
师:谁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生:老师,您多读了一个字……
师:是吗?哦!谢谢你!你真细心。
生:老师,您读得不够投入,语气还可以强烈些……
师:哦!好的,谢谢你,老师会继续努力的。你们来试试,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好。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的师生共读,进一步激起了学生读的欲望、读的兴趣。通过这样非常简单的教学环节,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学生的朗读激情达到了制高点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教学的实践者、操作者,我们都承载着语文教学的希望,让我们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平台,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教学呈现生命的绿色,真正让预设与呈现珠联璧合,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现就《军神》一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一、以生为本,领在其中——让教学定在原有知识的起点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这样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分析学生的特点,评定学生的初始状态,预测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
上课伊始,我引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已学的知识: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时是怎样的神情?课文一开始,沃克医生见到刘伯承时神情又是如何的?学生很快找到这些变化:愣住—再次愣住—惊呆—肃然起敬。交流后,教师追问: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老师建议你读读课文,找出重点的语句细细地想一想。你可以把你想到的跟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由此进一步展开教学。
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抓住了这一切入点,并以文中另一主人公沃克医生的神情变化为线索,紧扣“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为悬疑,反衬出主人公刘伯承“从容镇定—拒绝麻醉—一声不吭—钢铁般的意志”。从顺畅的教学起点、精彩的学生回答中都看出了教学设计的方向是正确的。
二、入情入境,悟在其中——让教学走入情感体验的空间
曾经,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由主导课堂变成主宰课堂,导致教学预设的刻板和僵化,无法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这是一种刚性设计,如今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是“弹性设计”。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呈现一个灵动的过程,造就一个有效的课堂。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还是教《军神》一课时,本人原本想安排一个课文录像片段,可是没有找到相关录像资料。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从学生出发,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手术情境,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师:手术正紧张地进行着,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拿着手术刀,双手颤抖着,一刀一刀地划着,而病人心里正一刀一刀地数着1、2、3…50…60…此时此刻,病人会想些什么呢?他会在心里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什么呢?
生:也许他在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坚持住,我一定要挺住……”
生:也许他还会这样说:“我绝不能被这手术所打倒,我还要继续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坚持一会儿,我一定能熬过去的……”
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情境导语中,学生深深沉浸在手术中,仿佛已经跨越了时空,来到了当年刘伯承的手术室里,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学生真切感悟到了沃克医生“惊呆”了是那么真实。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去。
三、师生共读,评在其中——让教学徜徉在书声琅琅的海洋
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地做一回学生,与学生“零距离”相处,学生的兴趣会更浓,课堂气氛会更活跃。课上,在学习“手术台上”这一重点内容,同学的朗读基本到位时,我以商量的口气提出想读读课文,学生欣然答应。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被深深感染了,老师也想读读。(示范读)
师:谁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生:老师,您多读了一个字……
师:是吗?哦!谢谢你!你真细心。
生:老师,您读得不够投入,语气还可以强烈些……
师:哦!好的,谢谢你,老师会继续努力的。你们来试试,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好。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的师生共读,进一步激起了学生读的欲望、读的兴趣。通过这样非常简单的教学环节,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学生的朗读激情达到了制高点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教学的实践者、操作者,我们都承载着语文教学的希望,让我们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平台,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教学呈现生命的绿色,真正让预设与呈现珠联璧合,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