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预习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这个环节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本,预习策略都会不同。因此,预习不能采用同一模式。做好预习,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点。它会使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有效性更高。课堂教学的活力起源于此。
【关键词】预习策略 文体 自主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初中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能够自主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并且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和价值判断。因此,进入初中学段以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作为重点而不是照本宣科式从头到尾的串讲。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呢?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否则,语文学习就会显得盲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供一种预习方法,要求学生面对每篇课文都这样完成。这是“以不变应万变”。但这种僵化的、单一的预习方法并不能对每个文本有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探索不同类型文本的预习方法。这样,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给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时间,也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散文的预习:重朗读,在细节描写中品味作者的情感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最大的一种文体。许多著名文学大师都有很多经典的散文作品。它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一種文体。这种文体可写景、可状物、可叙事,可抒情。其精要在于“形散而神不散”。因此,散文作品的预习可以从理清写作内容,读出作者情感,初步理解作品主题这几个方向入手。
示例:《散步》预习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遍。
2. 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3.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矛盾的产生及结果)
4. 划出作品中人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并做出批注。
5. 阅读时,你还有哪些疑难之处?请写在预习本上。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散文。作品言简意丰,从一个一家四口散步的小事中作者表达了对亲情和家庭伦理的思考,引起了大众的共鸣。这篇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作品。作品没有特殊的写作背景,也没有生僻字,因此,学生阅读时是能够了解其大意的,能够对作品中的一些描写进行初步的赏析。因此,概括内容,做批注都是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为了检测预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在课堂上由学生展示出来。另外,不同学生疑难点可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仔细阅读学生提出的问题,将问题归类,拟为教学的难点,这样教学就更加有的放矢。
小说的预习:感知人物形象,初步理解作品主题
小说是现当代的主流的文学样式。世界文学史上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小说的阅读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它需要学生相对深刻的鉴赏能力,所以一般安排在初三年级。与散文相比,小说的篇幅一般较长,反映的社会内容更丰富,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多有相关。这些,都给小说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小说的预习应人物这个核心要素为中心展开。
《故乡》预习设计
1. 默读课文2遍,借助工具书查找文中的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
2. 查找这篇小说的相关背景资料,记录在课本上。
3.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4. 小说塑造了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写在预习本上。
5. 你认为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请谈谈你的看法。写在预习本上。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名作。创作源起是1919年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接母亲,看到了故乡的破败和落后。于是以这次经历为基础写下了这篇小说。对于初三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并非难事,难的在于对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从字面上,学生容易对比出几十年来二人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正可以以这些变化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思考作品的主题。这个预习作业的设计初衷正在于此。
说明文、议论文的预习设计:利用思维导图理清说明内容
说明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小到一份说明书,大到对前尚科技的介绍,说明文体运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由于它旨在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科学道理,所以相对于文学作品,它在理解难度上就没有文学作品那么大。阅读说明文,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理清作品的写作内容以及它们之间逻辑关系。因于此,思维导图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它的核心是作者的观点,它的基本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学段的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因此,阅读一篇议论文,理清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用思维导图这种方式是非常合适的。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课。作者首先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特点。然后列举了两个著名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事例。然后分析了中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最后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石拱桥事业的发展。这篇文章大约2000字,理解并不困难,但是涉及内容比较多。因此,画一个思维导图能够马上让这篇2000字的作品“立”起来,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之间什么关系一目了然。有了这样的图示,课堂学习自然就会轻松起来。 文言文的预习:重在朗读,理解大意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小学阶段,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初中学段,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较多,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而这,也是初中学段难度最大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文言文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极好探究对象。笔者认为,想要预习好一篇文言文,首先在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把握好节奏。其次在理解基本内容。现在网络发达,各类工具书也很多,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以上资源自行解决这些问题。
示例:《岳阳楼记》预习设计(第一课时)
1. 聆听朗诵名家方明先生的示范朗读一遍,再跟读一遍。最后自行朗读2遍。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及本文的写作緣由。将重点内容记录在语文书上。
3. 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仍不理解的语句做好标记,并记录在预习本上。
《岳阳楼记》一文出现在八年级。学生们对于文言文已不陌生,文言语感在不断地学习中已经越来越强,这为本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虽然本文只有368个字,但是偏僻字不少,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语也比较多,因此,教师可以提前从网络上下载名家的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跟读、自读,基本可以做到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口译过程中留下的疑难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就会不断提高。
语文学科是母语学习,以篇章学习的单位,因此,学生对于课文的基本认知情况较其他学科更高,因此,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环,应该放置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事实上,在充分预习基础上的语文学习更高效,针对性更强,更能让语文课堂活泼有趣。对于不同的文体,不应采用同一模式的预习策略。单一的预习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预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本都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专门化的预习策略研究。只有这样,预习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作用,也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标。
当然,预习有效性的达成还需要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例如家长资源的使用,检查与反馈,展示与分享。只有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预习本身,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也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学府中学)
【关键词】预习策略 文体 自主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初中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能够自主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并且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和价值判断。因此,进入初中学段以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作为重点而不是照本宣科式从头到尾的串讲。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呢?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否则,语文学习就会显得盲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供一种预习方法,要求学生面对每篇课文都这样完成。这是“以不变应万变”。但这种僵化的、单一的预习方法并不能对每个文本有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探索不同类型文本的预习方法。这样,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给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时间,也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散文的预习:重朗读,在细节描写中品味作者的情感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最大的一种文体。许多著名文学大师都有很多经典的散文作品。它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一種文体。这种文体可写景、可状物、可叙事,可抒情。其精要在于“形散而神不散”。因此,散文作品的预习可以从理清写作内容,读出作者情感,初步理解作品主题这几个方向入手。
示例:《散步》预习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遍。
2. 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3.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矛盾的产生及结果)
4. 划出作品中人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并做出批注。
5. 阅读时,你还有哪些疑难之处?请写在预习本上。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散文。作品言简意丰,从一个一家四口散步的小事中作者表达了对亲情和家庭伦理的思考,引起了大众的共鸣。这篇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作品。作品没有特殊的写作背景,也没有生僻字,因此,学生阅读时是能够了解其大意的,能够对作品中的一些描写进行初步的赏析。因此,概括内容,做批注都是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为了检测预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在课堂上由学生展示出来。另外,不同学生疑难点可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仔细阅读学生提出的问题,将问题归类,拟为教学的难点,这样教学就更加有的放矢。
小说的预习:感知人物形象,初步理解作品主题
小说是现当代的主流的文学样式。世界文学史上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小说的阅读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它需要学生相对深刻的鉴赏能力,所以一般安排在初三年级。与散文相比,小说的篇幅一般较长,反映的社会内容更丰富,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多有相关。这些,都给小说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小说的预习应人物这个核心要素为中心展开。
《故乡》预习设计
1. 默读课文2遍,借助工具书查找文中的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
2. 查找这篇小说的相关背景资料,记录在课本上。
3.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4. 小说塑造了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写在预习本上。
5. 你认为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请谈谈你的看法。写在预习本上。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名作。创作源起是1919年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接母亲,看到了故乡的破败和落后。于是以这次经历为基础写下了这篇小说。对于初三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并非难事,难的在于对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从字面上,学生容易对比出几十年来二人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正可以以这些变化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思考作品的主题。这个预习作业的设计初衷正在于此。
说明文、议论文的预习设计:利用思维导图理清说明内容
说明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小到一份说明书,大到对前尚科技的介绍,说明文体运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由于它旨在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科学道理,所以相对于文学作品,它在理解难度上就没有文学作品那么大。阅读说明文,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理清作品的写作内容以及它们之间逻辑关系。因于此,思维导图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它的核心是作者的观点,它的基本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学段的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因此,阅读一篇议论文,理清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用思维导图这种方式是非常合适的。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课。作者首先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特点。然后列举了两个著名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事例。然后分析了中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最后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石拱桥事业的发展。这篇文章大约2000字,理解并不困难,但是涉及内容比较多。因此,画一个思维导图能够马上让这篇2000字的作品“立”起来,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之间什么关系一目了然。有了这样的图示,课堂学习自然就会轻松起来。 文言文的预习:重在朗读,理解大意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小学阶段,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初中学段,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较多,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而这,也是初中学段难度最大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文言文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极好探究对象。笔者认为,想要预习好一篇文言文,首先在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把握好节奏。其次在理解基本内容。现在网络发达,各类工具书也很多,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以上资源自行解决这些问题。
示例:《岳阳楼记》预习设计(第一课时)
1. 聆听朗诵名家方明先生的示范朗读一遍,再跟读一遍。最后自行朗读2遍。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及本文的写作緣由。将重点内容记录在语文书上。
3. 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仍不理解的语句做好标记,并记录在预习本上。
《岳阳楼记》一文出现在八年级。学生们对于文言文已不陌生,文言语感在不断地学习中已经越来越强,这为本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虽然本文只有368个字,但是偏僻字不少,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语也比较多,因此,教师可以提前从网络上下载名家的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跟读、自读,基本可以做到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口译过程中留下的疑难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就会不断提高。
语文学科是母语学习,以篇章学习的单位,因此,学生对于课文的基本认知情况较其他学科更高,因此,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环,应该放置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事实上,在充分预习基础上的语文学习更高效,针对性更强,更能让语文课堂活泼有趣。对于不同的文体,不应采用同一模式的预习策略。单一的预习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预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本都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专门化的预习策略研究。只有这样,预习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作用,也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标。
当然,预习有效性的达成还需要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例如家长资源的使用,检查与反馈,展示与分享。只有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预习本身,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也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学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