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生活,学习生活,应该是非常多彩、非常有趣的,不知怎地,这多彩、有趣的生活如今在很多地方却变得十分单调、沉闷和枯燥。”
这是一位教育长者的感叹!笔者是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顺着这位长者的感叹,笔者回想起了自己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生活。
笔者学语文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那时学语文远没有如今这么规范,没有规范的教材,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也不怎么规范。尽管如此,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有些做法,我记忆特别深刻,感到特别有意思。
笔者的小学语文老师上课很有个性,表现得很“自由”。有时一节课就是他一个人讲,简介写作背景,赏析文章。他的口才极好,我们常常听得入迷。有时一节课,他就在那里教我们练朗读,什么都不讲,直到我们读得津津有味为止。有时一节课,我们就在学表演,扮演课文里的不同角色,把课文所表现的情景一一演出来。有时一节课,我们就在那里畅谈读后感,你说我说,大家都说……虽然正儿八经的上课时间不多,但我们感到特别快乐,每次课都有学习的新形式,每次课都能获得新知识。當时倡导开门办学,学校时不时就组织开门办学活动。历次活动,老师均在活动中组织我们学语文。集体劳动现场,学校成立广播站,老师现场教我们学习生字新词,朗读文章,学写新闻稿。宣传队下乡宣传,老师现场教我们办板报,表演节目,书写标语口号。我常想,我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那个特殊时期的多彩的语文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步入教坛,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学校为笔者安排了一名导师,他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是笔者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之一。他说教语文千万别那么机械,千篇课文千个教法,教无定法。他还说,教语文千万别只盯着教材里的那几篇课文,一定要把语文教学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除指导学生学好教材外,还开展了许多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诸如“寻春学语文”“演讲比赛”,组建了许多语文社团,诸如“书法社团”“文学社团”。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学得很愉快,学习效果不错。以1983年为例,那届学生共有35人,80%的学生都考入了重点中学,创造了学校升学的奇迹。过去的许多学生现在都事业有成,每逢相聚,他们都会津津乐道中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生活。
回想过去绝对不是自我肯定,绝对不是说笔者那时的语文学习就很好,笔者那时的语文教学就很对。回想过去也绝对不是否定现实,现实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发展,有长足的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回想过去是为了继承、批判和创新。
当前的教学有走向狭隘的危险,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教学高度趋同,不一样的内容一样教。现代文、文言文一样教,散文、诗歌一样教。所有文章的教学都是那几个步骤,教学方法十分雷同,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差异性,所有文章都让学生阅读想象,都让学生读出感情。二是把教学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归结于教材教学,似乎离开了课堂、教材都不能或不叫学语文、用语文,好像课堂外、教材外的语文学习是不入流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课程实施形态十分单调、乏味。
对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应该高度警惕,这是有违语文学习、语文教学规律的,是有悖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常识的。教学内容如此多彩,教学过程、方法怎么可能一个样?语文教学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怎么能够割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防止教学走向狭隘,课堂教学时,我们倡导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教,适宜用什么方法教就采用什么方法教,让教学方法多彩起来。
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现代诗歌,诗歌教学宜多读少析。教学时,教师做必要的写作背景介绍后,主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蝙蝠和雷达》一文思辨性很强,对小学生而言,无法通过有感情朗读来理解。教学时,就采用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的方法来学习。《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就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课文的类型不同,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段落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如:《葡萄沟》一文第2自然段描写了葡萄沟的葡萄,颇有诗情画意。有感情朗读,是教学这一段的好方法。第3自然段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条理清晰,与第2自然段比,表现方法不同,教学时,就需要换一个方法,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来理解这一段。文章的表现方法在变化,教学当然要随之而变。
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一方面,每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笔者近期读到李镇西老师的文章《仅仅把钱梦龙先生理解为教育家,是远远不够的》,感触颇深。钱梦龙先生、李镇西老师都非常强调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李镇西老师甚至说:“只要你肚子里真正有学问,你怎么上课都叫素质教育!因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高素质教师的教育!”钱梦龙先生一辈子不停地阅读,他说:“我虽然学历不高,但在小学毕业前就爱读各种课外书,进入中学后更是手不离书,所以尽管学历不高,却一直以‘读书人’自许。”钱先生经常讲“自己怎么学语文的就怎么教学生学语文”,他还说“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笔者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一个语文素养高的教师,他的语文教学一般差不到哪儿去。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有些教师语文素养不高造成的。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才是防止语文教学走向狭隘,解决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治本之策。笔者从事语文教学研究30多年,历次教研活动,绝非仅仅研究所谓的教法、学法,而是以活动为平台,着眼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这是有价值的。
另一方面,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学校要给教师松绑,要营造科学、民主、自由、创造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氛围。在教学上少推崇通用的“模式”,少树立万能的“样板”,少提出机械的“要求”,靠行政命令推行某种教学形态的做法要叫停。包容个性化的实践,包容“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探索,只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都可以尝试。只有充分认同、唤醒教师的创造才能,才能最大限度让教学及研究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了防止教学走向狭隘,我们力主:课堂上,凭借教材,扎实教学;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内外一体,教材内外相通。为此,我们提出了“四个必须”的要求。一是教材里安排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必须认真落实。全区专门制订了这方面的评估检查表,一学期一评估检查,评估检查结果纳入对教师、学校的考评指标体系。二是每个语文教师每学期必须组织两次及以上语文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时间、内容纳入学期课程计划。三是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必须成立语文社团,鼓励定期开展活动。四是每位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课外语文学习实践,并且定期组织学生展示学习实践成果。
为达到“四个必须”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责任重大。我们要有管教育、办学校的大视野、大气魄,要有充分的教育自信。特别是不要因为难以确保学生安全、社会教育链条不畅等原因人为窄化教育时空,因噎废食做不好真正的教育。
多彩、有趣的课堂,我们孜孜以求。这样的教学才会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子课题“现代课堂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冯发柱,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赵渝烽,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孙爱蓉
这是一位教育长者的感叹!笔者是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顺着这位长者的感叹,笔者回想起了自己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生活。
笔者学语文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那时学语文远没有如今这么规范,没有规范的教材,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也不怎么规范。尽管如此,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有些做法,我记忆特别深刻,感到特别有意思。
笔者的小学语文老师上课很有个性,表现得很“自由”。有时一节课就是他一个人讲,简介写作背景,赏析文章。他的口才极好,我们常常听得入迷。有时一节课,他就在那里教我们练朗读,什么都不讲,直到我们读得津津有味为止。有时一节课,我们就在学表演,扮演课文里的不同角色,把课文所表现的情景一一演出来。有时一节课,我们就在那里畅谈读后感,你说我说,大家都说……虽然正儿八经的上课时间不多,但我们感到特别快乐,每次课都有学习的新形式,每次课都能获得新知识。當时倡导开门办学,学校时不时就组织开门办学活动。历次活动,老师均在活动中组织我们学语文。集体劳动现场,学校成立广播站,老师现场教我们学习生字新词,朗读文章,学写新闻稿。宣传队下乡宣传,老师现场教我们办板报,表演节目,书写标语口号。我常想,我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那个特殊时期的多彩的语文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步入教坛,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学校为笔者安排了一名导师,他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是笔者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之一。他说教语文千万别那么机械,千篇课文千个教法,教无定法。他还说,教语文千万别只盯着教材里的那几篇课文,一定要把语文教学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除指导学生学好教材外,还开展了许多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诸如“寻春学语文”“演讲比赛”,组建了许多语文社团,诸如“书法社团”“文学社团”。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学得很愉快,学习效果不错。以1983年为例,那届学生共有35人,80%的学生都考入了重点中学,创造了学校升学的奇迹。过去的许多学生现在都事业有成,每逢相聚,他们都会津津乐道中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生活。
回想过去绝对不是自我肯定,绝对不是说笔者那时的语文学习就很好,笔者那时的语文教学就很对。回想过去也绝对不是否定现实,现实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发展,有长足的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回想过去是为了继承、批判和创新。
当前的教学有走向狭隘的危险,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教学高度趋同,不一样的内容一样教。现代文、文言文一样教,散文、诗歌一样教。所有文章的教学都是那几个步骤,教学方法十分雷同,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差异性,所有文章都让学生阅读想象,都让学生读出感情。二是把教学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归结于教材教学,似乎离开了课堂、教材都不能或不叫学语文、用语文,好像课堂外、教材外的语文学习是不入流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课程实施形态十分单调、乏味。
对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应该高度警惕,这是有违语文学习、语文教学规律的,是有悖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常识的。教学内容如此多彩,教学过程、方法怎么可能一个样?语文教学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怎么能够割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防止教学走向狭隘,课堂教学时,我们倡导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教,适宜用什么方法教就采用什么方法教,让教学方法多彩起来。
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现代诗歌,诗歌教学宜多读少析。教学时,教师做必要的写作背景介绍后,主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蝙蝠和雷达》一文思辨性很强,对小学生而言,无法通过有感情朗读来理解。教学时,就采用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的方法来学习。《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就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课文的类型不同,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段落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如:《葡萄沟》一文第2自然段描写了葡萄沟的葡萄,颇有诗情画意。有感情朗读,是教学这一段的好方法。第3自然段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条理清晰,与第2自然段比,表现方法不同,教学时,就需要换一个方法,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来理解这一段。文章的表现方法在变化,教学当然要随之而变。
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一方面,每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笔者近期读到李镇西老师的文章《仅仅把钱梦龙先生理解为教育家,是远远不够的》,感触颇深。钱梦龙先生、李镇西老师都非常强调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李镇西老师甚至说:“只要你肚子里真正有学问,你怎么上课都叫素质教育!因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高素质教师的教育!”钱梦龙先生一辈子不停地阅读,他说:“我虽然学历不高,但在小学毕业前就爱读各种课外书,进入中学后更是手不离书,所以尽管学历不高,却一直以‘读书人’自许。”钱先生经常讲“自己怎么学语文的就怎么教学生学语文”,他还说“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笔者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一个语文素养高的教师,他的语文教学一般差不到哪儿去。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有些教师语文素养不高造成的。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才是防止语文教学走向狭隘,解决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治本之策。笔者从事语文教学研究30多年,历次教研活动,绝非仅仅研究所谓的教法、学法,而是以活动为平台,着眼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这是有价值的。
另一方面,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学校要给教师松绑,要营造科学、民主、自由、创造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氛围。在教学上少推崇通用的“模式”,少树立万能的“样板”,少提出机械的“要求”,靠行政命令推行某种教学形态的做法要叫停。包容个性化的实践,包容“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探索,只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都可以尝试。只有充分认同、唤醒教师的创造才能,才能最大限度让教学及研究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了防止教学走向狭隘,我们力主:课堂上,凭借教材,扎实教学;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内外一体,教材内外相通。为此,我们提出了“四个必须”的要求。一是教材里安排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必须认真落实。全区专门制订了这方面的评估检查表,一学期一评估检查,评估检查结果纳入对教师、学校的考评指标体系。二是每个语文教师每学期必须组织两次及以上语文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时间、内容纳入学期课程计划。三是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必须成立语文社团,鼓励定期开展活动。四是每位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课外语文学习实践,并且定期组织学生展示学习实践成果。
为达到“四个必须”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责任重大。我们要有管教育、办学校的大视野、大气魄,要有充分的教育自信。特别是不要因为难以确保学生安全、社会教育链条不畅等原因人为窄化教育时空,因噎废食做不好真正的教育。
多彩、有趣的课堂,我们孜孜以求。这样的教学才会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子课题“现代课堂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冯发柱,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赵渝烽,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