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植业的单产水平,对人多地少的中国意义重大。二三十年前,中国粮食亩产约300 kg,当时有美国专家担心:“谁来养活中国人”。十几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国家商品粮基地亩产约500 kg。一直被认为是低产的小麦在河南、山东遍布的小麦丰产方(每方几万亩)亩产达到600 kg,高寒山区和黄土高原地膜春玉米亩产约1 000 kg。南方种植袁隆平杂交水稻一季亩产即达900 kg,还有提升空间。可以说,中国人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不断革新,宇宙空间不断在放大,物质结构更小的组分不断被发现。农业方面,品种不断优化,种养技术不断创新,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北方落叶果树的单产究竟该是多少?笔者根据《西北园艺》杂志历年发表的文章,结合其他一些技术资料和数据,谈谈自己的想法。
1 有关国内外果树单产水平的公开数据
1.1 国外果树单产水平(以苹果为例) 农业部《苹果产业发展研究》介绍苹果主产国2011年平均亩产:法国、意大利为3 000 kg,美国为 2 500 kg,发展中国家智利、巴西为2 300 kg,日本和中国为1 100 kg。国家苹果综合试验站提供资料(《西北园艺》2013年):意大利南提洛尔苹果亩产3 700 kg,美国3 300 kg。
1.2 国内果树单产水平 农业部《苹果产业发展研究》数据显示,主产区苹果平均亩产:山东为2 000 kg,河南为1 500 kg,甘肃、陕西为 1 000 kg。山东2010年苹果面积400万亩,比2006年减少22.7%,而亩产提高53.9%。烟台苹果161万亩,“管理较好的果园亩产5 000 kg”,“有些果园连续11年亩产9 000 kg”。山东苹果老产区一直注重质量,十几年前二流生态条件的山东苹果,比一流生态条件的渭北高原苹果售价还高。所以,用不着怀疑山东高产苹果的质量。《西北园艺》2013年刊中也介绍山东招远衰老苹果亩产可达到3 500 kg。
就西部果区而言,《西北园艺》2011年刊中介绍铜川坡头镇富士苹果“最近连续3年亩产万斤”;2012年刊中介绍彬县乔化富士亩产 3 000~4 000 kg,白水人工授粉苹果园亩产 3 500 kg;2014年刊中介绍延安果业中心考察甘肃静宁苹果,“60万亩结果园亩产2 500~ 4 000 kg,盛果期果园亩产6 000 kg”;2014年刊中介绍乾县梁山官池村230亩苹果,亩产 4 000~5 000 kg;2015年刊中介绍乾县梁山赵上利“2亩富士连续4年亩产万斤”。
除苹果之外,《西北园艺》2012年刊中介绍渭南18万亩葡萄,亩产3 000~4 000 kg;2014年刊中介绍陕西渭南东酒王村王建宁3亩酥梨亩产3 500 kg;2015年刊中介绍乾县西洋梨“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达5 000 kg”。
2 专家技术人员给出的产量指标
《西北园艺》2013年刊中有技术人员提出,永寿苹果“亩产量应控制在2 500 kg以下”;2015年刊中苹果专家汪景彦等提出,苹果每亩留果8 000~1.2万个,单果质量250~300 g,亩产2 000~3 600 kg为宜。同是衰老苹果园,前述山东招远亩产3 500 kg,陕西礼泉则要求“控制在2 000 kg以下”。
《西北园艺》2014年刊中介绍,西安果业中心玉露香梨“盛果期亩产2 000~3 000 kg为宜”。另外,有关葡萄的亩产量,技术人员也给出了控制在1 500~2 000 kg的建议。
3 几点想法
1)对国外的苹果生产,前些年我们似乎很少关注和学习法、意、美苹果亩产3 000 kg的经验,更多的是向日本的低产水平看齐。
2)山东烟台苹果亩产5 000 kg、9 000 kg以及同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河南不少苹果亩产“八千斤”、“上万斤”的典型经验,特别是连续几年、甚至10多年高产的典型经验,应该全面、深入调查总结。如果这些高产果园的苹果质量同样好,又没有大小年,可依此编写“苹果高产优质栽培规范”,组织农户模仿,争取几年内有一二百万亩苹果先实现高产目标,再进一步普及。
3)在陕、甘许多果园有机肥施用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0.8%~1%)的生产形势下,苹果亩产量能够达到3 000 kg以上的典型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应争取几年内有三五百万亩苹果园接近或达到这个指标。
4)陕、甘、晋、豫黄土高原的苹果树,应该有数百万亩为20多年生以上衰老园。山东招远衰老苹果园每亩3 500 kg的产量比陕西礼泉 2 000 kg的控制指标高出75%。普及招远的管理技术,会产生数百万吨的增产效果。
5)苹果亩产控制在2 000 kg、葡萄亩产控制在1 500 kg、梨亩产控制在2 000 kg,这些指标似乎过于落伍。如果是基于当前果农投入水平低的因素而提出,应明确告知果农,土、肥、水管理达到什么水平,亩产就可以成倍增加。
6)有必要提高果农对财富的期望值。陕西洛川一带、甘肃静宁一带因“超优越自然条件”而形成了“超级苹果品质”和“超高收购价格”,再加上人均苹果面积大,户均年收入动辙十几万元。这种高收入似乎限制了苹果高水平的肥水管理,从而实现苹果更优质更高产潜力的发挥,应引起生产者关注。
唯物辩证法认为,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不断革新,宇宙空间不断在放大,物质结构更小的组分不断被发现。农业方面,品种不断优化,种养技术不断创新,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北方落叶果树的单产究竟该是多少?笔者根据《西北园艺》杂志历年发表的文章,结合其他一些技术资料和数据,谈谈自己的想法。
1 有关国内外果树单产水平的公开数据
1.1 国外果树单产水平(以苹果为例) 农业部《苹果产业发展研究》介绍苹果主产国2011年平均亩产:法国、意大利为3 000 kg,美国为 2 500 kg,发展中国家智利、巴西为2 300 kg,日本和中国为1 100 kg。国家苹果综合试验站提供资料(《西北园艺》2013年):意大利南提洛尔苹果亩产3 700 kg,美国3 300 kg。
1.2 国内果树单产水平 农业部《苹果产业发展研究》数据显示,主产区苹果平均亩产:山东为2 000 kg,河南为1 500 kg,甘肃、陕西为 1 000 kg。山东2010年苹果面积400万亩,比2006年减少22.7%,而亩产提高53.9%。烟台苹果161万亩,“管理较好的果园亩产5 000 kg”,“有些果园连续11年亩产9 000 kg”。山东苹果老产区一直注重质量,十几年前二流生态条件的山东苹果,比一流生态条件的渭北高原苹果售价还高。所以,用不着怀疑山东高产苹果的质量。《西北园艺》2013年刊中也介绍山东招远衰老苹果亩产可达到3 500 kg。
就西部果区而言,《西北园艺》2011年刊中介绍铜川坡头镇富士苹果“最近连续3年亩产万斤”;2012年刊中介绍彬县乔化富士亩产 3 000~4 000 kg,白水人工授粉苹果园亩产 3 500 kg;2014年刊中介绍延安果业中心考察甘肃静宁苹果,“60万亩结果园亩产2 500~ 4 000 kg,盛果期果园亩产6 000 kg”;2014年刊中介绍乾县梁山官池村230亩苹果,亩产 4 000~5 000 kg;2015年刊中介绍乾县梁山赵上利“2亩富士连续4年亩产万斤”。
除苹果之外,《西北园艺》2012年刊中介绍渭南18万亩葡萄,亩产3 000~4 000 kg;2014年刊中介绍陕西渭南东酒王村王建宁3亩酥梨亩产3 500 kg;2015年刊中介绍乾县西洋梨“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达5 000 kg”。
2 专家技术人员给出的产量指标
《西北园艺》2013年刊中有技术人员提出,永寿苹果“亩产量应控制在2 500 kg以下”;2015年刊中苹果专家汪景彦等提出,苹果每亩留果8 000~1.2万个,单果质量250~300 g,亩产2 000~3 600 kg为宜。同是衰老苹果园,前述山东招远亩产3 500 kg,陕西礼泉则要求“控制在2 000 kg以下”。
《西北园艺》2014年刊中介绍,西安果业中心玉露香梨“盛果期亩产2 000~3 000 kg为宜”。另外,有关葡萄的亩产量,技术人员也给出了控制在1 500~2 000 kg的建议。
3 几点想法
1)对国外的苹果生产,前些年我们似乎很少关注和学习法、意、美苹果亩产3 000 kg的经验,更多的是向日本的低产水平看齐。
2)山东烟台苹果亩产5 000 kg、9 000 kg以及同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河南不少苹果亩产“八千斤”、“上万斤”的典型经验,特别是连续几年、甚至10多年高产的典型经验,应该全面、深入调查总结。如果这些高产果园的苹果质量同样好,又没有大小年,可依此编写“苹果高产优质栽培规范”,组织农户模仿,争取几年内有一二百万亩苹果先实现高产目标,再进一步普及。
3)在陕、甘许多果园有机肥施用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0.8%~1%)的生产形势下,苹果亩产量能够达到3 000 kg以上的典型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应争取几年内有三五百万亩苹果园接近或达到这个指标。
4)陕、甘、晋、豫黄土高原的苹果树,应该有数百万亩为20多年生以上衰老园。山东招远衰老苹果园每亩3 500 kg的产量比陕西礼泉 2 000 kg的控制指标高出75%。普及招远的管理技术,会产生数百万吨的增产效果。
5)苹果亩产控制在2 000 kg、葡萄亩产控制在1 500 kg、梨亩产控制在2 000 kg,这些指标似乎过于落伍。如果是基于当前果农投入水平低的因素而提出,应明确告知果农,土、肥、水管理达到什么水平,亩产就可以成倍增加。
6)有必要提高果农对财富的期望值。陕西洛川一带、甘肃静宁一带因“超优越自然条件”而形成了“超级苹果品质”和“超高收购价格”,再加上人均苹果面积大,户均年收入动辙十几万元。这种高收入似乎限制了苹果高水平的肥水管理,从而实现苹果更优质更高产潜力的发挥,应引起生产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