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象艺术是继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之后的一种艺术风格,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当今中小学美术教材均有抽象画教学内容,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抽象画教学内容几乎在每一册都有出现。然而,日常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抽象艺术概念模糊,认为谁都能随心所欲创作抽象画,甚至是把任意涂鸦视为抽象艺术。近几年针对抽象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最近在区公开课《摸一摸画一画》教学中,抛砖引玉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与探讨,感触颇深。
抽象画教学玩乐体验学习兴趣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抽象画课程。一年级学生虽然在幼儿园阶段也接触了不少美术课,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幼美术教学基本是“各自为政”,几乎没有衔接点。因此,针对一年级学生上有主题的抽象画课程富有挑战性,几经思考探究,找到了有效教学途径。教学中,紧紧抓住一年级学生好奇强、爱玩的天性,在玩乐上做文章,使学生从平时的具象美术表现自然“转型”到抽象艺术造型,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对抽象画有所理解、有感而发,而非信手涂鸦。
一、在磨课中反思,找准有效切入点
教学设计时,考虑因素很多。从激趣导入到引导感受,再联系已有知识,课件也一改再改。自认为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很完整了,眼前似乎也展现着一幅幅灵动生趣的创意作品。然而,课堂上,我发现犯下“异想天开”的错误,没有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中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大镜下的粗纤维图片,让孩子们欣赏找感觉;接着出示两组变化的点和线,让学生交流自己将选择哪组表达。看似热闹的师生互动中,由于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学生越扯越远,没有达到启发、打开思维的预定效果。教学环节费劲费时,课堂没有实效。
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要紧密联系生活,多给学生感知、感受的机会。摸一摸找感觉,感受体验触觉本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触觉应该是建立在学生亲身感受之上,而非设计反其道而行的方法——从“视觉”入手表达“触觉”。
接着,把教学环节设计调整为让学生带来铁丝球,一摸二想三尝试,最后再归纳自主探究的学习经验。整堂课教学设计以“玩”为主线,紧紧抓住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为他们创设感知、体验、领悟的教学情境,在玩中学在乐中画,在实践中提高,找准教学方向、找准有效切入点,事半功倍。
二、在游戏中感受,获取抽象画语言
在教学中创造性开发课堂,首先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游戏入手;目标侧重于在游戏中感知、感受触觉,在欣赏中获取点、线的绘画表现语言。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深受学生的喜爱,把学生牢牢吸引到课堂,打造了有效教学的第一个台阶。
课堂上,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粗糙的麻线编织和光滑的鹅卵石,分别装在两个精美小袋子。让两个孩子上台来做“摸一摸”游戏,获得触觉之后在黑板上试着画一画。台上的两个学生在游戏中其乐融融,台下的学生充满好奇,神情专注地观察着、思考着。接着让全班学生赏析两位小伙伴的画,猜猜摸到什么材质的物品,光滑的还是粗糙的?学生从直线判断出表达的是光滑的,从直线交叉发现了表现粗糙,初步获取抽象画的语言,达到玩中学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发现用同样的线可以表现不同的物品触觉之后,引导欣赏艺术大师作品,从国画大师吴冠中的抽象画《春如画》作品中,自主探究发现点、线在抽象艺术中的运用。学生在交流中,复习到已有的知识点:彩线连彩点、疏密、长短、粗细、前后等。学生获取了抽象画语言,因势利导启发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赏析课文范图,谈谈喜欢的画面,说说点、线、面色彩的运用。整个教学环节,学习氛围犹如玩故事接龙游戏,层层递进乐淘淘;在师生互动中归纳板画点、线、面色彩的而丰富变化美,教学相长。
三、在玩乐中体验,生成抽象画艺术
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抽象画语言积淀之后,设计第二个“玩乐”场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得玩”,摸一摸带来的铁丝球,再试一试画一画摸到的感觉。这时,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令人忍俊不禁:有的似乎胸有成竹专注画起来了,有的若有所思还在摸着似乎还在找感觉,有的用胳膊碰碰边上伙伴,应该是想得到同伴的帮助……最后,学生作业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表达刺刺的感觉,有的直接用折线,有的用平滑的曲线圈圈再加折线,有的用短直线排列表现等不同方法,富有新意。
第三个游戏“猜意图”把课推向有效生成,目标侧重于点、线的组合与运用。通过展示作业让学生猜一猜小作者运用的点和线意图,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猜测意图游戏中,学生把点和线在画触觉中的运用,赏析得头头是道,每位交流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之际,引导他们认识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表达的也不一样;同一个人摸同样物品不同时间不同心情,感觉也不一样……
最后,教师在玩“橡皮筋”中,在乐趣无穷中引导生成抽象画作品。课堂上,我拿出一条长橡皮筋通过折卷成团,故弄弦虚在台上摸着、想着,把学生逗乐了。板画示范中,我采取的策略还是师生共同探究,边“折腾”橡皮筋边问学生用什么线和点表示,在学生各抒己见中,选取其中一部分发言,再引深补充示范。示范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是,我特地若有所思再摸一摸,变魔术一样掏出橡皮筋断了的截面,引领学生发现并在思考触觉又发生的变化,由此再展开奇思妙想,丰富画面的触觉感受与构图表现。教师起起伏伏卖关子教学,富有创造力的示范表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老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作业异彩纷呈,全班没有两张相同点、线组合的作业,也没有一个孩子用具象的方法表现摸物品的触觉,一幅幅颇具“大师风采”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教与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后的几点思考
整堂课以引领学生游戏、探究、发现为教学主线,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美术紧密联系生活的课标精神,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行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师生更和谐发展。通过本课教学,使我感悟最深的一是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热情与智慧,让每个学生把优势和潜力淋漓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二是教学上紧跟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把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管从我们生活的哪个角度切入,不管表现的内容是新奇还是平淡,一定要努力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发现、认识和理解,才能实现“巧妇有米之炊”。三是平时教学中针对有疑难的教学内容,要注重立足“小、近、实”的目标,进行小课题研究,日积月累教学必定有更喜人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龙念南.要想表现美,就得关注生活[J].小美术家大艺术人,2015.
[3]杨耀东.走进抽象艺术.[J]中国美术教育,2013,(4).
抽象画教学玩乐体验学习兴趣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抽象画课程。一年级学生虽然在幼儿园阶段也接触了不少美术课,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幼美术教学基本是“各自为政”,几乎没有衔接点。因此,针对一年级学生上有主题的抽象画课程富有挑战性,几经思考探究,找到了有效教学途径。教学中,紧紧抓住一年级学生好奇强、爱玩的天性,在玩乐上做文章,使学生从平时的具象美术表现自然“转型”到抽象艺术造型,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对抽象画有所理解、有感而发,而非信手涂鸦。
一、在磨课中反思,找准有效切入点
教学设计时,考虑因素很多。从激趣导入到引导感受,再联系已有知识,课件也一改再改。自认为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很完整了,眼前似乎也展现着一幅幅灵动生趣的创意作品。然而,课堂上,我发现犯下“异想天开”的错误,没有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中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大镜下的粗纤维图片,让孩子们欣赏找感觉;接着出示两组变化的点和线,让学生交流自己将选择哪组表达。看似热闹的师生互动中,由于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学生越扯越远,没有达到启发、打开思维的预定效果。教学环节费劲费时,课堂没有实效。
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要紧密联系生活,多给学生感知、感受的机会。摸一摸找感觉,感受体验触觉本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触觉应该是建立在学生亲身感受之上,而非设计反其道而行的方法——从“视觉”入手表达“触觉”。
接着,把教学环节设计调整为让学生带来铁丝球,一摸二想三尝试,最后再归纳自主探究的学习经验。整堂课教学设计以“玩”为主线,紧紧抓住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为他们创设感知、体验、领悟的教学情境,在玩中学在乐中画,在实践中提高,找准教学方向、找准有效切入点,事半功倍。
二、在游戏中感受,获取抽象画语言
在教学中创造性开发课堂,首先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游戏入手;目标侧重于在游戏中感知、感受触觉,在欣赏中获取点、线的绘画表现语言。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深受学生的喜爱,把学生牢牢吸引到课堂,打造了有效教学的第一个台阶。
课堂上,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粗糙的麻线编织和光滑的鹅卵石,分别装在两个精美小袋子。让两个孩子上台来做“摸一摸”游戏,获得触觉之后在黑板上试着画一画。台上的两个学生在游戏中其乐融融,台下的学生充满好奇,神情专注地观察着、思考着。接着让全班学生赏析两位小伙伴的画,猜猜摸到什么材质的物品,光滑的还是粗糙的?学生从直线判断出表达的是光滑的,从直线交叉发现了表现粗糙,初步获取抽象画的语言,达到玩中学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发现用同样的线可以表现不同的物品触觉之后,引导欣赏艺术大师作品,从国画大师吴冠中的抽象画《春如画》作品中,自主探究发现点、线在抽象艺术中的运用。学生在交流中,复习到已有的知识点:彩线连彩点、疏密、长短、粗细、前后等。学生获取了抽象画语言,因势利导启发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赏析课文范图,谈谈喜欢的画面,说说点、线、面色彩的运用。整个教学环节,学习氛围犹如玩故事接龙游戏,层层递进乐淘淘;在师生互动中归纳板画点、线、面色彩的而丰富变化美,教学相长。
三、在玩乐中体验,生成抽象画艺术
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抽象画语言积淀之后,设计第二个“玩乐”场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得玩”,摸一摸带来的铁丝球,再试一试画一画摸到的感觉。这时,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令人忍俊不禁:有的似乎胸有成竹专注画起来了,有的若有所思还在摸着似乎还在找感觉,有的用胳膊碰碰边上伙伴,应该是想得到同伴的帮助……最后,学生作业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表达刺刺的感觉,有的直接用折线,有的用平滑的曲线圈圈再加折线,有的用短直线排列表现等不同方法,富有新意。
第三个游戏“猜意图”把课推向有效生成,目标侧重于点、线的组合与运用。通过展示作业让学生猜一猜小作者运用的点和线意图,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猜测意图游戏中,学生把点和线在画触觉中的运用,赏析得头头是道,每位交流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之际,引导他们认识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表达的也不一样;同一个人摸同样物品不同时间不同心情,感觉也不一样……
最后,教师在玩“橡皮筋”中,在乐趣无穷中引导生成抽象画作品。课堂上,我拿出一条长橡皮筋通过折卷成团,故弄弦虚在台上摸着、想着,把学生逗乐了。板画示范中,我采取的策略还是师生共同探究,边“折腾”橡皮筋边问学生用什么线和点表示,在学生各抒己见中,选取其中一部分发言,再引深补充示范。示范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是,我特地若有所思再摸一摸,变魔术一样掏出橡皮筋断了的截面,引领学生发现并在思考触觉又发生的变化,由此再展开奇思妙想,丰富画面的触觉感受与构图表现。教师起起伏伏卖关子教学,富有创造力的示范表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老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作业异彩纷呈,全班没有两张相同点、线组合的作业,也没有一个孩子用具象的方法表现摸物品的触觉,一幅幅颇具“大师风采”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教与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后的几点思考
整堂课以引领学生游戏、探究、发现为教学主线,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美术紧密联系生活的课标精神,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行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师生更和谐发展。通过本课教学,使我感悟最深的一是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热情与智慧,让每个学生把优势和潜力淋漓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二是教学上紧跟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把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管从我们生活的哪个角度切入,不管表现的内容是新奇还是平淡,一定要努力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发现、认识和理解,才能实现“巧妇有米之炊”。三是平时教学中针对有疑难的教学内容,要注重立足“小、近、实”的目标,进行小课题研究,日积月累教学必定有更喜人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龙念南.要想表现美,就得关注生活[J].小美术家大艺术人,2015.
[3]杨耀东.走进抽象艺术.[J]中国美术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