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主动参与
高中生物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颖、奇特的东西异常敏感,一种现象、一个演示、一幅图片、一段故事都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吸引学习和探索的鱼饵,它会增加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基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发挥教材优势,充分发掘教学资源,提供适当材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例如,通过具体事例阐明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学生身边的生物学现象,讲述与生物学有关的故事,朗诵与生物学有关的诗词,演示简单生物实验,等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此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各种动画、幻灯片等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当然,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对增强学生对教师所任教学科的兴趣也至关重要。所以,我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课堂很少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学习,都是经过自己内化后,围绕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的。我的第一节课往往讲的是“生物学在人类中的运用”,利用多媒体,以人工选择、自然选择、生物仿生学、基因工程等图片引入,展示从古至今人类对生物学的认识和利用;通过“变色龙”“DNA指纹的鉴定”等趣味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奇妙的生物学世界。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观察力,引导质疑探索
敏锐的观察力是获得知识的钥匙,也是发现问题、认识世界、创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就时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进行精细的观察能力上,我可在人中之上。”正是因为达尔文善于观察,见到别人所未见的,而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众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与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睿智的思维是分不开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敏锐的眼睛,一个勤于思考的睿智的头脑,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生物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演示、探究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方法。为此,我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发挥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生物新教材能创设创造性环境的优势,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致研究,对各种问题大胆质疑、假设,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指导学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用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每次抓取小球后都不放回容器中,结果如何?抓取次数不同,结果又如何?抓取多少次才接近理论结果?等等。通过创设多方面的问题探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耐心引导、热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问题展开分析,并给学生提供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他们寻根究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三、拓展思维能力。鼓励大胆创新
能力是无法教的,思维能力是这样,创造力更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鼓励、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适度表扬并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荒诞提问和错误回答,要给予尊重和指导,千万不能磨灭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应设法促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如在讲到XY型性别决定方式时,我给学生分析人类生男生女的问题,根据女性只提供X型性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可提供含X型性染色体或Y型性染色体的两种精子,所以生男(XY)、生女(XX)主要决定于男方。这时有一位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举手发表了不同的见解:“老师,我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在女方,因为男方提供了X、Y型两种精子,把选择机会让给了女方。”这一言论立即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当时也觉得很愕然,可是很快冷静下来,立即抓住时机进行鼓励,肯定他的创新思维和大胆发表看法的行为,并就该问题让大家展开讨论。该学生认为自己提的问题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而感到高兴。所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复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拘于一条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设想出发,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在生物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联系实际,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首创性和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大胆创新。
四、挖掘想象能力。鼓励勇于变革
想象是创新能力的翅膀。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通过想象清晰地预见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时,学习就会更加自觉、积极和主动,还能超越时空、地域局限预见未来,更能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勇于变革,善于解决问题。所以丰富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创新的重要支柱。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不断丰富表象。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使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想象,发散想象思维。
3.引导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
如在讲DNA分子的结构时,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要使学生构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力,并根据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反复验证的观点,同时依据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绘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然后与课本的图形比较,选优去劣,进而充分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含义、两条链上碱基的配对和数量关系,以及碱基對位于内部而脱氧核糖和磷酸分布在外侧的结构特点。这样处理,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提高学生勇于突破条框束缚、大胆变革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锻炼实践能力。激励善于创造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的要求。实验探究过程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生物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会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原理,并能突破教材的框架去大胆设想,设计和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有所创新和突破。特别是近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的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为此教师要改变只“讲实验”的模式,尽可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条件,并通过实验大胆改进教材实验的不足之处或者增强可视效果、简化操作等。通过学生动手和对实验的理解、修改、设计、完善等,不仅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其科学态度和方法,更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比如在必修1模块中的“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的实验中,通过操作和实践,学生就可以知道利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以及丙酮、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加入量要多少才可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同时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从中让学生掌握并学会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教师还可以创造条件增加探究实验,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又如在教材“探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可以改变探究方式,设计书本中没有的环节,探究微生物对农药的分解作用,究竟土壤中农药的分解是物理作用还是微生物的作用,让学生大胆设想实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通过具体、有效的实验,引导学生大胆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和创造。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大胆改革、努力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寓创新意识于生物教学中,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用教师“教”的创新火种去点燃学生“学”的创新火焰,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广阔天地。
高中生物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颖、奇特的东西异常敏感,一种现象、一个演示、一幅图片、一段故事都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吸引学习和探索的鱼饵,它会增加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基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发挥教材优势,充分发掘教学资源,提供适当材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例如,通过具体事例阐明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学生身边的生物学现象,讲述与生物学有关的故事,朗诵与生物学有关的诗词,演示简单生物实验,等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此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各种动画、幻灯片等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当然,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对增强学生对教师所任教学科的兴趣也至关重要。所以,我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课堂很少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学习,都是经过自己内化后,围绕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的。我的第一节课往往讲的是“生物学在人类中的运用”,利用多媒体,以人工选择、自然选择、生物仿生学、基因工程等图片引入,展示从古至今人类对生物学的认识和利用;通过“变色龙”“DNA指纹的鉴定”等趣味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奇妙的生物学世界。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观察力,引导质疑探索
敏锐的观察力是获得知识的钥匙,也是发现问题、认识世界、创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就时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进行精细的观察能力上,我可在人中之上。”正是因为达尔文善于观察,见到别人所未见的,而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众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与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睿智的思维是分不开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敏锐的眼睛,一个勤于思考的睿智的头脑,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生物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演示、探究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方法。为此,我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发挥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生物新教材能创设创造性环境的优势,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致研究,对各种问题大胆质疑、假设,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指导学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用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每次抓取小球后都不放回容器中,结果如何?抓取次数不同,结果又如何?抓取多少次才接近理论结果?等等。通过创设多方面的问题探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耐心引导、热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问题展开分析,并给学生提供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他们寻根究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三、拓展思维能力。鼓励大胆创新
能力是无法教的,思维能力是这样,创造力更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鼓励、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适度表扬并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荒诞提问和错误回答,要给予尊重和指导,千万不能磨灭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应设法促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如在讲到XY型性别决定方式时,我给学生分析人类生男生女的问题,根据女性只提供X型性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可提供含X型性染色体或Y型性染色体的两种精子,所以生男(XY)、生女(XX)主要决定于男方。这时有一位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举手发表了不同的见解:“老师,我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在女方,因为男方提供了X、Y型两种精子,把选择机会让给了女方。”这一言论立即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当时也觉得很愕然,可是很快冷静下来,立即抓住时机进行鼓励,肯定他的创新思维和大胆发表看法的行为,并就该问题让大家展开讨论。该学生认为自己提的问题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而感到高兴。所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复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拘于一条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设想出发,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在生物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联系实际,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首创性和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大胆创新。
四、挖掘想象能力。鼓励勇于变革
想象是创新能力的翅膀。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通过想象清晰地预见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时,学习就会更加自觉、积极和主动,还能超越时空、地域局限预见未来,更能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勇于变革,善于解决问题。所以丰富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创新的重要支柱。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不断丰富表象。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使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想象,发散想象思维。
3.引导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
如在讲DNA分子的结构时,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要使学生构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力,并根据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反复验证的观点,同时依据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绘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然后与课本的图形比较,选优去劣,进而充分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含义、两条链上碱基的配对和数量关系,以及碱基對位于内部而脱氧核糖和磷酸分布在外侧的结构特点。这样处理,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提高学生勇于突破条框束缚、大胆变革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锻炼实践能力。激励善于创造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的要求。实验探究过程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生物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会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原理,并能突破教材的框架去大胆设想,设计和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有所创新和突破。特别是近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的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为此教师要改变只“讲实验”的模式,尽可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条件,并通过实验大胆改进教材实验的不足之处或者增强可视效果、简化操作等。通过学生动手和对实验的理解、修改、设计、完善等,不仅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其科学态度和方法,更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比如在必修1模块中的“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的实验中,通过操作和实践,学生就可以知道利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以及丙酮、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加入量要多少才可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同时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从中让学生掌握并学会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教师还可以创造条件增加探究实验,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又如在教材“探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可以改变探究方式,设计书本中没有的环节,探究微生物对农药的分解作用,究竟土壤中农药的分解是物理作用还是微生物的作用,让学生大胆设想实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通过具体、有效的实验,引导学生大胆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和创造。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大胆改革、努力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寓创新意识于生物教学中,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用教师“教”的创新火种去点燃学生“学”的创新火焰,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