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师范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对党和国家的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意义重大。民族师范院校因其特殊的民族性和师范属性,对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人才的培养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分析民族师范院校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提出针对性和可行性对策,具有特殊的战略性和时代紧迫性,以及深远的价值。
  关键词: 民族师范院校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宿舍文化建设
  一、大学宿舍文化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与校园文化一样,具有渗透、陶冶和隐蔽的特点,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和普遍而隐蔽的强制力量。它能够作为一种隐形的渠道,对学生的教育起到陶冶作用,同时又淡化教育痕迹,消除学生对于强制教育的逆反心理,收到“视而不见”的效果。宿舍作为所有大学生共同居住和维护的环境,无论其年级、政治面貌或民族与居住地,都有必要融入宿舍环境中,才有助于健康地成长成才。因此,大学生宿舍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而宿舍文化的建设则是宿舍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不同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将影响居住其中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培育和践行。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曾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的精髓,它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全会着重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而民族师范类高等院校是中国高等院校中极其特殊又重要的一部分。民族师范类院校自创办以来,培养了无数高等教育人才和各类专业人才,为我国众多民族的团结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和平稳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因此,课题组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民族师范类院校,通过QQ、邮件、微信、电话等多种形式,共抽取了800名大学生,进行包括调查问卷、个人访谈等形式的随机调查。在这800名被随机抽取的大学生中,按照他们的民族、政治面貌、年龄籍贯、居住地等要素,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认同等方面的分类调查研究。本文将从民族师范院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角度,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进行探讨,针对如何提升认同度进行理性的探讨、提出科学的对策。
  二、民族师范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
  整体来说,民族师范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践行是积极而有成效的。但具体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认识的调查
  通过相关调查统计,可以考察民族师范院校大学生由于政治面貌和籍贯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同。以政治面貌对大学生进行划分,可以得出结论:中共党员比共青团员等政治面貌的大学生,更深刻明晰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清楚的认识。大部分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大学生,能够选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问题的答案;部分共青团员和群众能够答出正确结果。关于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影响的调查中,共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类,進行相关调研和统计。民族成分的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认知基本不存在影响,汉族和少数民族基本维持在相同的认知水平。此外,还有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父母文化水平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得出父母文化水平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理解与认知有着较大的影响。从结果中能够清晰地看到,随着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最后,以家庭所在地进行划分,考察民族师范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内容的影响。以东西部城市和中部城市不同为例,来自中东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学生在认知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而以农村和城市为区分进行研究时,发现来自城市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的调查
  同样,通过调研对各种类别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做比较分析,根据不同指向性设定相关问题作为评判依据,也可以得出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整体情感的认知状况。第一,各个年级学生在情感认同程度上差异不是很大,高年级学生略高出低年级学生几个百分点。第二,在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当中,身为中共党员的学生的情感认同程度要远远高出非党员的团员和群众。但学生党员队伍中有部分人思想觉悟不够高,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第三,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认同程度具有差异,汉族学生的情感认同要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几个百分点。第四,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影响较大。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程度明显高于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学生。然而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易懂的问题上,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学生的影响较小,几乎不存在相关性。第五,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在情感认同程度方面基本相同,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在情感认同方面则要高于农村学生。
  (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民族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成效明显,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总体来说,民族师范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不同类别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民族师范院大学生按照年级、民族、政治面貌、生源地等因素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时,可以明显看出其中的差异性。按年级划分,高年级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政治面貌进行划分,中共党员在各个方面明显优于共青团员和群众,而父母受教育程度在践行方面的影响较小,大学生并未在这一方面表现出受到明显影响。按地区和家庭所在地划分,不同地区间基本不存在差异。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宿舍文化提升认同度的对策
  如何在民族师范类院校中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是亟待探讨的问题。大学生只有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自我成长的需要当中,才能达到大学生自身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宿舍是大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如何以宿舍文化的建设为起点和支点,营造出更有益于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是高校人才培养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高校相关领导机制当中。民族师范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是一项综合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职工共同参与和协调努力,从而在战略和全局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做出贡献。高校团委、学工、宣传等部门需要充分认识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基于积极健康和谐的大学宿舍文化建设,多部门从各个方面进行协同合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联合培育。
  第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创建积极培养环境。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和装饰融入宿舍活动中,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将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的活动和装饰融入宿舍文化建设中,同样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特色。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能够起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重视培育人文精神,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精神取向。将人文精神融入高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建设中,是培养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渠道。同样,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融入人文情怀,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没有人文精神做铺垫,光靠传统思想教育,很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民族类高等院校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更体现在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戴畅.“五个认同”视域下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64-66.
  [2]李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5.
  [3]郭迪.浅谈宿舍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宿舍生活中的作用[J].山西青年,2016(17):66-68.
  [4]徐艳,王海青.高校宿舍软环境文化建设的方式与途径探索[J].青年时代,2016(2):115-116.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存在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现状,导致写作教学效果不理想。采取正确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写作教学至关重要。本文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指导,对汉语写作课《我的星期六》进行教学设计,以改进写作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汉语写作课的兴趣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汉语写作 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写作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语言技能课,教师认为写作课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摘 要: 美丽乡村兼具民俗性、文化性、趣味性的特点,对国内外游客极具吸引力。美丽乡村的旅游牌示语为景区的无声导游,其译文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外游客的游览质量。以商洛市莽岭绿道沿线美丽乡村旅游牌示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译者主体性的理论指导下,提出美丽乡村旅游牌示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美丽乡村 旅游牌示语 莽岭绿道 译者主体性 翻译方法  一、引言  美丽乡村为
摘 要: “五四”先驱者们作为“历史中间物”,在新与旧的夹缝中成长,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历史的承担者,鲁迅、郁达夫、郭沫若、丰子恺、许钦文、庐隐等人开启了中国现代童年母题文学之风,他们对童年时期所受的创伤书写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独立意义与价值,表达出对个性解放的诉求,而他们对记忆中人物的刻画更多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爱人”之心,同时,他们也在在文学的精神向度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在反观童年时表现出了
摘 要: 张承志的最后一部长篇《心灵史》,不仅是他革命理想的坚持和探索文学本质的实践,更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张承志独立立场的表达。他的特殊经历和穆斯林身份使其始终独立于时代文学思潮和知识分子环境。《心灵史》的最终完成,无论是对张承志的个人,还是对文学本身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探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张承志 心灵史 继续“革命”  2012年5月,《心灵史》改定本收藏纪念版印刷发行。
摘 要: 公示语是对外宣传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针对公示语翻译的研究随着城市的国际化进程日趋重要。目前相关研究常见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生态翻译学、功能目的论和跨文化交际。作者借助在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搜集的公示语翻译语料,从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予以阐释并运用到具体翻译实践中,通过比较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 公示语 外宣翻译 生态翻译学 功能目的论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
摘 要: 志愿服务是城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文明、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推动城市发展的有力抓手。沈阳是东北地区本科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对构建城市志愿服务文化、提升城市志愿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志愿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志愿服务为研究对象,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沈阳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志愿服务情况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
摘 要: 纵观中国20世纪20年代诗歌,我们发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诗歌语言符号陌生化的手段已不再局限于普通语词之间的超常搭配,而拓展至听觉乃至视觉效果上的设计创新。不论是陌生化视域下的语音功能还是诗歌由外至内的结构功能,其本质都是凭借超常搭配的手段构建诗歌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陌生化 超常搭配 新诗 超常语音 结构创新  一、状陌生之境,破惯规之牢  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
摘 要: 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满足社会对复合化、创新型贸易人才的需求,对以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对其进行网络课程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书本 黑板”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加优质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加强师生之
摘 要: 思辨能力的发展是我国21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批判性阅读成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真实课堂为例,阐述课程设计中如何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教学中。  关键词: 思辨能力 课程设计 批判性阅读  一、引言  自从黄源深(1998)提出外语学生思辨能力缺席之后,外语学界开始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摘 要: 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的研究范畴是微观层面的有意义的符号和人际间的各类互动。利用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为对外汉语新手教师如何塑造角色从掌握教育符号、提高自我身份认同、积极开展互动与合作、树立教师权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符号互动理论 对外汉语 新手教师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能力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