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课程改革的实施正以强大的力量震撼着每个教师的心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程目标好似是引领课程改革的航标灯,它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改革的归宿。[1]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去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使我们的学生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呢?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不断推进学生历史学习的水平
历史学习具有一般的过程,它是学生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不断推进学生历史学习的水平。
在传统理念的支配下,学生好像是一个容器,教师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知识,而学生始终无法将知识真正地转变为自己的理智力量,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新课程主张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感悟理解知识与建构知识。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亲近历史”入手,围绕“不同时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访谈计划,通过学生的访谈活动,将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纳入课程内容,使得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和材料。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逐渐“理解了历史”和“感悟了历史”,从而构造出了完满的精神生活。
二、精心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和相互合作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自组织过程,而不是教师灌输的他建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我以“奠基篇”“挫折篇”“复兴篇”重整了全课的知识,通过表格填写、曲线图绘制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了相应的知识体系,同时还通过对课本关键点的突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探究。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我紧扣“科教兴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图表,还为学生提供了同一时期关于中外教育发展情况的相关信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我还组织学生广泛地进行了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人所亲历、感受和理解的历史,从而间接地去体验历史。社会调查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使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供运用的教学方法很多。我们可以运用认识学习的方法,如阅读、观察;可以运用实践学习的方法,如收集资料、制作图表;还可以运用评鉴学习的方法,如讨论、访谈。多种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和运用,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和相互合作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构筑“润泽的课堂”,让学生轻松、愉悦地专注于学习
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曾经提到过“润泽的教室”。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到‘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教师应精心构筑我们“润泽的课堂”。我们可以试着向学生真诚地问好,及时地给予学生赞许与肯定,我们还可以发自内心地向学生表达深深的谢意。渐渐地你会发现,课堂的气氛将会变得使人安心和无拘无束。教师温和的、富有机智的语调和言语所创造的“润泽”的气氛,一定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地专注于学习。
早在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上,这颗火种不但能够被点燃,而且能够尽情地燃烧。希望我们的课堂能够带给学生经验的分享,提供给学生理智的挑战,陶冶学生的精神、净化学生的心灵,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
一、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不断推进学生历史学习的水平
历史学习具有一般的过程,它是学生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不断推进学生历史学习的水平。
在传统理念的支配下,学生好像是一个容器,教师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知识,而学生始终无法将知识真正地转变为自己的理智力量,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新课程主张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感悟理解知识与建构知识。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亲近历史”入手,围绕“不同时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访谈计划,通过学生的访谈活动,将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纳入课程内容,使得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和材料。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逐渐“理解了历史”和“感悟了历史”,从而构造出了完满的精神生活。
二、精心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和相互合作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自组织过程,而不是教师灌输的他建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我以“奠基篇”“挫折篇”“复兴篇”重整了全课的知识,通过表格填写、曲线图绘制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了相应的知识体系,同时还通过对课本关键点的突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探究。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我紧扣“科教兴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图表,还为学生提供了同一时期关于中外教育发展情况的相关信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我还组织学生广泛地进行了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人所亲历、感受和理解的历史,从而间接地去体验历史。社会调查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使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供运用的教学方法很多。我们可以运用认识学习的方法,如阅读、观察;可以运用实践学习的方法,如收集资料、制作图表;还可以运用评鉴学习的方法,如讨论、访谈。多种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和运用,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和相互合作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构筑“润泽的课堂”,让学生轻松、愉悦地专注于学习
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曾经提到过“润泽的教室”。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到‘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教师应精心构筑我们“润泽的课堂”。我们可以试着向学生真诚地问好,及时地给予学生赞许与肯定,我们还可以发自内心地向学生表达深深的谢意。渐渐地你会发现,课堂的气氛将会变得使人安心和无拘无束。教师温和的、富有机智的语调和言语所创造的“润泽”的气氛,一定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地专注于学习。
早在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上,这颗火种不但能够被点燃,而且能够尽情地燃烧。希望我们的课堂能够带给学生经验的分享,提供给学生理智的挑战,陶冶学生的精神、净化学生的心灵,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