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不少古典诗词,但由于古典诗词比较抽象,不少学生无法感受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古典诗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人文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教师如何提炼人文价值,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本文从挖掘人文内涵,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创新教学模式,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提升教师素养,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古典诗词 人文内涵 创新模式 提升素养
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的不仅是古人的思想,更是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不少古诗词记录了古人的生活情景,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情感。但由于古典诗词以文言文为写作方法,对于习惯运用白话文的当代学生来说,想学好古典诗词并非易事,加上古典诗词在初中教材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导致无法得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重视。教师如何挖掘古典诗词的人文特色,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一、挖掘人文内涵,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人文内涵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也是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积极挖掘人文内涵以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效参与阅读。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属于望月怀人之作。虽是怀人,词牌的最后却抒发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世上所有的事都不可能完美。教师在分析该词时应避免平白描述,尽量选择优美的语言,以增强古典诗词的质感。同时突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人文精神。可以说,没有深入品读古诗词,就无法感受到它的美,而没有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就无法体会古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运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古典诗词简单、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同时也要将作者的内心情感展现给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进而感受到古典诗词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古诗词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流传久远,原因在于古诗词融入了当时的生活情景,融入了作者不一样的情感,并运用语言文字将它记录下来,当后人在品读诗词时,似乎还散发着余温,情感是那么的炽烈、感人。因此,挖掘人文内涵是引领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重要法宝,也是闪耀古诗词魅力的重要策略。
二、创新教学模式,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习惯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他们会将自己的理解借助课堂全盘“传授”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期待,没有考虑教材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背诵,这本是好事,但不少老师要求学生背诵时,并不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求学生强行记忆,此方法显然没有充分挖掘出古詩词的价值,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古诗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它的价值,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使古诗词焕发魅力。
如《破阵子》,该词的主要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正在遭受金的侵略,而南宋朝廷并不主张抗金,一再退让。当时,作者已经辞官在家,虽然闲居却仍没有忘记祖国,他的好朋友陈亮也有同样的志向,作者就做此词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当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此词时的情感状态后,他们在品读时就不再是枯涩的,而是带着爱国情怀的热血,词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报效祖国的情怀。学生的诵读激情被点燃后,教师再让学生去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再巧妙渗透词句理解,以达到逐渐提升学生对整首词的理解。同时,教师就诗词风格、意境、手法等知识,进行诗词剖析,使学生感受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用意,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习注了活力,作品的人文精神感染了每位学生,使学生对诗词更加感兴趣。
三、提升教师素养,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自身的素养特别重要,因为古诗词不同于白话文,它所蕴含的内容比较深,加上语言运用方面比较抽象,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乐趣,教师要先用自己的文化“征服”学生,为学生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而这个魅力离不开流畅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丰富的知识底蕴,课堂的巧妙延伸会将学生带入不一样的古典诗词世界,使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气息在教师的引领下而萦绕于课堂之中。
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师必须对全文有一个前瞻性理解才能课堂上向学生渗透作者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人文情感是本文的一个隐性价值,而这个挖掘必须以文本的解读为载体,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充分挖掘出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人文价值,诗人为何而烦恼,而这个烦恼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诗人的情感如何通过字词表达的。只要丰富的知识修养才能在授课时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总之,古典诗词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并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教师把握古典诗词蕴含的人文价值,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可爱”的一面,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 赵一泽. 让古典诗词在课堂中绽放美丽[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6).
[2] 曹玉玫. 如何教会学生赏析古典诗词[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 (06).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长春初级中学)
【关键词】古典诗词 人文内涵 创新模式 提升素养
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的不仅是古人的思想,更是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不少古诗词记录了古人的生活情景,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情感。但由于古典诗词以文言文为写作方法,对于习惯运用白话文的当代学生来说,想学好古典诗词并非易事,加上古典诗词在初中教材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导致无法得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重视。教师如何挖掘古典诗词的人文特色,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一、挖掘人文内涵,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人文内涵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也是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积极挖掘人文内涵以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效参与阅读。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属于望月怀人之作。虽是怀人,词牌的最后却抒发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世上所有的事都不可能完美。教师在分析该词时应避免平白描述,尽量选择优美的语言,以增强古典诗词的质感。同时突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人文精神。可以说,没有深入品读古诗词,就无法感受到它的美,而没有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就无法体会古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运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古典诗词简单、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同时也要将作者的内心情感展现给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进而感受到古典诗词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古诗词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流传久远,原因在于古诗词融入了当时的生活情景,融入了作者不一样的情感,并运用语言文字将它记录下来,当后人在品读诗词时,似乎还散发着余温,情感是那么的炽烈、感人。因此,挖掘人文内涵是引领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重要法宝,也是闪耀古诗词魅力的重要策略。
二、创新教学模式,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习惯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他们会将自己的理解借助课堂全盘“传授”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期待,没有考虑教材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背诵,这本是好事,但不少老师要求学生背诵时,并不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求学生强行记忆,此方法显然没有充分挖掘出古詩词的价值,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古诗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它的价值,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使古诗词焕发魅力。
如《破阵子》,该词的主要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正在遭受金的侵略,而南宋朝廷并不主张抗金,一再退让。当时,作者已经辞官在家,虽然闲居却仍没有忘记祖国,他的好朋友陈亮也有同样的志向,作者就做此词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当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此词时的情感状态后,他们在品读时就不再是枯涩的,而是带着爱国情怀的热血,词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报效祖国的情怀。学生的诵读激情被点燃后,教师再让学生去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再巧妙渗透词句理解,以达到逐渐提升学生对整首词的理解。同时,教师就诗词风格、意境、手法等知识,进行诗词剖析,使学生感受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用意,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习注了活力,作品的人文精神感染了每位学生,使学生对诗词更加感兴趣。
三、提升教师素养,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自身的素养特别重要,因为古诗词不同于白话文,它所蕴含的内容比较深,加上语言运用方面比较抽象,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乐趣,教师要先用自己的文化“征服”学生,为学生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而这个魅力离不开流畅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丰富的知识底蕴,课堂的巧妙延伸会将学生带入不一样的古典诗词世界,使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气息在教师的引领下而萦绕于课堂之中。
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师必须对全文有一个前瞻性理解才能课堂上向学生渗透作者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人文情感是本文的一个隐性价值,而这个挖掘必须以文本的解读为载体,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充分挖掘出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人文价值,诗人为何而烦恼,而这个烦恼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诗人的情感如何通过字词表达的。只要丰富的知识修养才能在授课时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总之,古典诗词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并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教师把握古典诗词蕴含的人文价值,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可爱”的一面,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 赵一泽. 让古典诗词在课堂中绽放美丽[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6).
[2] 曹玉玫. 如何教会学生赏析古典诗词[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 (06).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长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