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作文源于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当然,要想写好作文,光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那么如何引导农村小学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呢?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作过精辟论述: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
一、精读博览,广为采撷
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提炼出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的矿石。同样的道理,要写出好作文,也如“采蜜”、“炼镭”一样,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
1.从课内获得积累语言
语言积累不仅限于语文学科,数学中有语文科新学的字词,科学里的实验、动物的构造、生活习性是作文的材料。美术里有建筑的结构美、自然景物美、人体的构造美、动态美、表情的变化……在作文时, 要把人物的外貌表情写得丰满鲜活,美术科的教学无疑是最好不过的阵地。俗话说“一首好的歌首先是一首好的诗”,音乐科里的歌词不正是一首首精练的文章?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检测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能力最好的科目,也是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积累语文的一大平台。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1)多途径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
可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的趣的读物;中段指导学生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段我就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还可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在收听、收看完后作适当的讲解、赏析。
(2)指导诵读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还有理解背诵法,没有以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为防止遗忘,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提醒学生复习一下。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内可指导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取名《朝花夕拾》,专记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摘抄的内容旁边写简要的点评,以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平时教学中,我把学生目光引向了自然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新农村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身边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教师热爱关心学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爷爷奶奶勤俭节约;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田野庄稼、虫鱼鸟兽、日月星辰……通过观察,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情操。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习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写一个熟悉的人,进行作文训练时,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那么在作文前我会组织开展“夸夸他”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有可能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要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总之,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做技巧指导,再让学生适当多练,相信作文一定会花艳果香。
一、精读博览,广为采撷
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提炼出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的矿石。同样的道理,要写出好作文,也如“采蜜”、“炼镭”一样,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
1.从课内获得积累语言
语言积累不仅限于语文学科,数学中有语文科新学的字词,科学里的实验、动物的构造、生活习性是作文的材料。美术里有建筑的结构美、自然景物美、人体的构造美、动态美、表情的变化……在作文时, 要把人物的外貌表情写得丰满鲜活,美术科的教学无疑是最好不过的阵地。俗话说“一首好的歌首先是一首好的诗”,音乐科里的歌词不正是一首首精练的文章?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检测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能力最好的科目,也是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积累语文的一大平台。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1)多途径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
可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的趣的读物;中段指导学生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段我就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还可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在收听、收看完后作适当的讲解、赏析。
(2)指导诵读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还有理解背诵法,没有以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为防止遗忘,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提醒学生复习一下。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内可指导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取名《朝花夕拾》,专记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摘抄的内容旁边写简要的点评,以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平时教学中,我把学生目光引向了自然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新农村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身边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教师热爱关心学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爷爷奶奶勤俭节约;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田野庄稼、虫鱼鸟兽、日月星辰……通过观察,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情操。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习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写一个熟悉的人,进行作文训练时,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那么在作文前我会组织开展“夸夸他”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有可能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要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总之,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做技巧指导,再让学生适当多练,相信作文一定会花艳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