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楼记》的文化内涵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宋初大文学家王禹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写得清新明丽、飘逸俊爽。
  清人王符评曰:“竹楼,韵事,竹楼记,韵文也。”《小竹楼记》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贬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曾提到“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王朝控制官吏、维护中央集权、制衡朝政、激发行政活力的手段。终宋一朝,执掌过相权的高官很少有没经历过出入升降之变动者。像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以忠直诤亮之节操自励之士均遭受过贬谪厄运。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本文正是北宋贬官文学中的精品。
  王禹偁是文学家更是一位政治改革家,纵观其一生,他出身清寒但禀性刚直,一生为革除弊政而不屈不挠地斗争,屡遭贬谪。公元991年,王禹偁被拜为左司谏,知制诰(给皇帝起草诏书),因替徐铉雪诬获罪,贬商州团练副使。至道元年(995),兼翰林学士,因对太祖皇后宋氏丧礼一事直言无忌,又触怒最高当权者,贬滁州知州(次年改知扬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修《太祖实录》,又因直书赵匡胤篡周而得天下,得罪朝廷,降为黄州知州。本文所说“四年之间,奔走不暇”,即指贬滁以来的经历。
  对王禹偁而言,黄州之贬无疑对他打击最大。但他没有自怨自艾、随波逐流。正如他在《三黜赋》中所说“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无亏”。本文中作者并未直抒迁谪之慨,而从一竹楼写起, 笔调看似平淡.“噫”字一石激起千重浪,由此风生水起,以下叙自己四年之间漂泊无定的经历,“不知明年又在何所”流露了世事无凭的浩叹。
  
  二、居室文化
  
  居室,是主人无言的名片。它常常代表了一个主人的品位和修养,是文化人格和审美素质的双重体现。早在唐代的刘禹锡就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宋代欧阳修有“植从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非非堂记》),明代张岱有“方竹数竿,潇潇洒洒……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罍,不移而具”(《不二斋》);清代戴明世有“山数峰,田数顷,水一溪,瀑十丈……”无不体现着这一人生理想。而王禹偁笔下的竹楼何其简陋,何其寒酸,有何可记?这就不得不提到“竹”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与松、梅素称“岁寒三友”,乃气节之象征。郑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王禹偁其人, 正如他在《滁州谢上表》中称:“粗有操守,素非轻易,心常知于止足,性每疾于回邪。位非其人,诱之以利而不往;事匪合道,逼之以死而不随。”苏轼亦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其孤高与正直,不恰与竹交相辉映吗?
  接下来,作者描写了竹楼之中一年四季的生活情趣。“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有此竹楼,雨雪琴棋也增添了一段神韵。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偶成》)。文章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省工廉价的竹楼描绘得雅趣盎然,表达了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居陋自持的情操志趣。
  由此观之,人之“雅”源于竹之“韵”。有此竹楼,人与竹便须臾不可分。主人公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随缘自适却不随波逐流,奔走红尘却不失本心的虚明澄澈。古井无波,烟尘不起,真正实现了物我合一、宠辱偕忘。“小竹楼”成为主人公心灵深处的诗意栖居之所,何陋之有呢?
  
  三、隐逸文化
  
  隐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现象。许多士大夫在遭贬之后都会笃信佛老,人生态度转为随缘任运,以求心灵的宁静。王禹偁也不例外。黄州,在唐宋时期本来就是远离京城的穷乡僻壤,作者又有意将小竹楼建在一个城墙坍塌、草木荒秽、人迹罕至的荒僻之地,难道没有自我放逐之意吗?“楼”而以“竹”建,作者对“竹”又如此津津乐道,寒山诗中有“有工贪种竹,无暇不栽松”(《五灯》卷16《含匡》),“看罢青青竹,和衣自在眠”(《五灯》卷16《清满》),堪称任运天真的隐士风范。“竹”因之暗含了隐逸色彩。此时的王禹偁几经政治风浪,对波谲云诡的官场早已厌倦,未尝不起归隐之念。
  主人公纵身于烦恼之流,却能在污浊与痛苦中获得生命的灵魂升华。他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以一颗纯明无染的素心,沐浴在自然静谧而明洁的光辉中,挹取天地清芬,洗涤尘襟。如此一来,何处不是精神家园?生命如青山泻翠,如皓月流辉;似风中白鸟,去留无迹;是漂泊纤云,舒卷随心。它存在而超越,超越了一切烦恼,消解了一切焦虑,摆脱了一切滞着。在热恼的红尘中,散发出悠悠竹韵;在喧嚣的人间,保持着一份难得的从容与淡定。
  
  张皓芳,教师,现居河北安国。
其他文献
《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分为十五国风(160篇)、二雅(105篇)、三颂(40篇)三大部分。“风”的意义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用于祖宗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所包含的意蕴已经远远超过这些动物本身,对研究《诗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因为有一些在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高效意会”和“有效言传”能力。这里所说的“高效意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悟性”。所谓“意会”,就是要“据言得意”。“悟”,是阅读中的心理现象。而这种阅读中的心理现象,常诉诸于对言语的感悟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意会”和“言传”的和谐统一。    一、整体感知是“悟性”培养的“源头”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所谓“整体把握”,即着眼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这一重要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语,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  下面我就简单
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是优化语文教学和突破重难点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极具优势。一是它不受时空、宏观、微观限制,具有开放性,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二、能激发起学生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并能综合利用多种感观,从而使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利用录音、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感染、易激动,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就会激
综合性学习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相比,有突出的特点: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时间上都具有开放性,整个过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语文课堂学习充其量只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支流,而整个社会则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确实,一次谈话、一次采访、一场演讲、一出表演、一场辩论、一次知识竞赛、一次成果展览、一小册作品集、一天自由阅读……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一.积累写作必备素材  语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语言学习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将本不是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东西可用,可用的材料来自于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的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一)要加强词汇的积累  词汇是文章的基础,加强词汇的积累有两个方法:第一是从阅读中积累,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一直选作高中语文教材。文中阿Q的两句唱词,对阿Q这个典型的刻画起了点睛的作用。  我们且看阿Q:  ……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阿Q……昂了头直唱过去。  这是阿Q平生最快意的一刹那的表情。在阿Q看
不论是平时教学,还是优质课评选,课堂上总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让教师始料未及,出现尴尬局面。诸如,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答案有偏差,学生故意作出异常举动,接话茬,出洋相等情况。那么,怎样才能得体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营造和谐课堂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课堂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机智是指教师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环境中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其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来看看一个案例吧:
每当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往往会说:“老师,您这堂课真有味道,听起来真过瘾。”确实,学生喜欢有味道的课。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要使课堂有滋有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理念、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学生。而我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有“味道”,就得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使教学充满趣味;就得巧妙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就得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融入生活味;就得调动学生感官,使教学中点缀些艺术味;
记得有位教育大师曾满怀深情地说:我与教学,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我对课堂充满感恩。是什么促使这位大师有期待、满足、留恋和感恩的呢?我认为,这就是课堂的灵动性使然,因为带有趣味的非预设的课堂不但能让老师陶醉,更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而变得神采飞扬和神思灵动,因而让老师们感受久违的快乐与难得的惬意。  灵动的让学生神采飞扬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精美舞台。这种课堂应是引起情感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