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音乐学科未列入升试范畴,往往不被重视,课时也就常被挤占、移用。又因音乐教师专职比率低,学校缺乏教育器材,而学生又受其家庭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音乐基础薄弱。所以,在农村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萌发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从而达到完善素质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音乐知识要求起点低,学生从“乐”中启发,领会基础知识
音准、音高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求,但由于农村学生平时接触音乐少,所以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走音”是常有的事。那么,如何使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变得形象化和生动化呢?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听辨、做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向学生讲述音名的区别和内在的联系。音名,即音的名称,分别用C、D、E、F、G、A、B表示,它们是固定不变的。而唱名,分别用1、2、3、4、5、6、7表示,它根据调式和调性而产生变化。如:当1=C时,C键的音唱 1,而当1=F时,则F键上的音也唱1。以此类推,键盘上的每一个键都唱1,从而构成了不同的调式。然后,我再用同一旋律的歌曲,分别用C调和F调的音比较高。最后,我让学生进行音准创作接龙游戏:教师先弹唱(1、3、5),然后,第一个学生用结束5( 5××)接力进行创作,第二个学生用第一个学生的结束音进行接龙。而每一个创作完成后都与钢琴比较一下,看音准是否正确。这样从感知——分辨——创作——领会,能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音准的学习。
二、通过动手创作,从愉快中掌握节奏的教学
节奏是音乐中的骨骼,节奏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乐感的重要环节,利用农村学生从小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优势,让他们在教学节奏的过程中体验节奏。
首先,我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制作出各种打击乐器,如用旧自行车的铃做成碰铃,用干竹筒做成双响筒,用钥匙串成铃,用塑料瓶装上沙做成沙锤等。然后再认识“×--| × × | ×× ×× | ×·× | ××·× |”等节奏符号及组成的节奏类型。我告诉学生可以把 “×--”比作大钟整点发出的“当--”“当--”声;把“××”比作闹钟的闹铃声读成“铃铃”“铃铃” 声;把“×× ××”比作手表行走的声音,读成“咔嚓”“咔嚓”;把切分音“×××”比作赛场的呐喊声“加油啊”“加油啊”;把附点“×·×”音符比作婴儿叫“爸爸”“妈妈”的叫声。然后运用这些乐器进行各种类型的练习,先分奏、后合奏进行训练。这样既能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到声音,也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节奏的概念,更能使学生拿自己亲手制作的乐器参与演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学生都能快速、正确、和谐地把握好节奏。
三、变抽象为直观,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视觉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地学习。例如,在教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时,我把整个黑板画成美丽的澎湖湾,把歌谱和歌词抄在水波荡漾之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另外,多媒体的加入也能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看着音像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的景象,听着乐队的演奏,就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到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再如,用录音机把学生自己的歌声录下并欣赏、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怡心怡情,情不自禁地萌发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竹江初中)
一、音乐知识要求起点低,学生从“乐”中启发,领会基础知识
音准、音高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求,但由于农村学生平时接触音乐少,所以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走音”是常有的事。那么,如何使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变得形象化和生动化呢?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听辨、做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向学生讲述音名的区别和内在的联系。音名,即音的名称,分别用C、D、E、F、G、A、B表示,它们是固定不变的。而唱名,分别用1、2、3、4、5、6、7表示,它根据调式和调性而产生变化。如:当1=C时,C键的音唱 1,而当1=F时,则F键上的音也唱1。以此类推,键盘上的每一个键都唱1,从而构成了不同的调式。然后,我再用同一旋律的歌曲,分别用C调和F调的音比较高。最后,我让学生进行音准创作接龙游戏:教师先弹唱(1、3、5),然后,第一个学生用结束5( 5××)接力进行创作,第二个学生用第一个学生的结束音进行接龙。而每一个创作完成后都与钢琴比较一下,看音准是否正确。这样从感知——分辨——创作——领会,能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音准的学习。
二、通过动手创作,从愉快中掌握节奏的教学
节奏是音乐中的骨骼,节奏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乐感的重要环节,利用农村学生从小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优势,让他们在教学节奏的过程中体验节奏。
首先,我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制作出各种打击乐器,如用旧自行车的铃做成碰铃,用干竹筒做成双响筒,用钥匙串成铃,用塑料瓶装上沙做成沙锤等。然后再认识“×--| × × | ×× ×× | ×·× | ××·× |”等节奏符号及组成的节奏类型。我告诉学生可以把 “×--”比作大钟整点发出的“当--”“当--”声;把“××”比作闹钟的闹铃声读成“铃铃”“铃铃” 声;把“×× ××”比作手表行走的声音,读成“咔嚓”“咔嚓”;把切分音“×××”比作赛场的呐喊声“加油啊”“加油啊”;把附点“×·×”音符比作婴儿叫“爸爸”“妈妈”的叫声。然后运用这些乐器进行各种类型的练习,先分奏、后合奏进行训练。这样既能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到声音,也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节奏的概念,更能使学生拿自己亲手制作的乐器参与演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学生都能快速、正确、和谐地把握好节奏。
三、变抽象为直观,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视觉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地学习。例如,在教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时,我把整个黑板画成美丽的澎湖湾,把歌谱和歌词抄在水波荡漾之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另外,多媒体的加入也能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看着音像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的景象,听着乐队的演奏,就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到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再如,用录音机把学生自己的歌声录下并欣赏、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怡心怡情,情不自禁地萌发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竹江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