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p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过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活动,心灵的颤动。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而且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味 味源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过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课堂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活动、心灵的颤动。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走进很多语文课堂,不难发现一种现象,文本似乎成了教师过度发挥的一个跳板,一副道具,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听完后不禁感慨:“语文就应多一些语文味,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
  什么是“语文味”?最早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的程少堂先生给“语文味”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们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他的这一定义显得比较质朴、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非易事。下面我即结合教学实践来阐述“语文味”的“味源”。
  味源一:美读,感知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一向提倡“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伯氏长庆集》)朱高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训学其规》)
  无须讲述,无须说教,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文章的感受愈发细腻而真切,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对文本的形式之美便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学会在阅读文本时对艺术作品进行较为深刻的品味,捕捉文本之美。
  味源二:细品,感受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随便应付……把它的滋味辨出。”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要想深入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必须从文本入手,以文本品读为手段,以体会情感为指归,做到“披文以入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揭示了写作和阅读不同的心理过程。阅读的过程与写作相逆,是“以意逆志”,就是以读者的体会迎合作者的本意。这种迎合,也正是以呈现在他面前的文字为出发点,然后借助于对这些文字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慢慢地窥见作者深藏于心灵之中和文字背后的玄妙。
  朱自清的文章往往情感如汪洋恣肆,以《绿》为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地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我们即使只用眼睛触摸这段文字,也能感受到朱自清对“绿”的倾慕、喜爱、陶醉。对于加点字词的品味与解读,不但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而且能训练学生解读文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品味字词,让学生感受文字里的情感美,用语文情感的魅力吸引学生,就会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味源三:深悟,体验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如何融情入境?关键在于能否展开建立在文本之上的丰富联想。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气象万千的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纷繁微妙的心态,宜把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意境。教师要做学生想象天空的守望者,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启发学生用心灵来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倾听”文本,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倾听”的基础上,鉴赏体验,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感受和理解的文本之美。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街市、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
  味源四:求异,激发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和题目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文本的丰富性决定了我们解读的种种可能性。”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自由。他完全可以给出自己的理解,体现个性。同样是《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的不幸遭遇,有的同学说,社会中小人物向上流社会攀爬中所遭受的不幸;有的同学说,一个人爱一种高于自己的生活是正常的,在文中,主人公承担自己短暂的快乐满足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不异于英雄行为,从中看到了人格的尊严;有的同学说,在生活中人们应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要过于热衷物质享受。“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只是为了过成人的生活,他们有权利体验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的生活历程,体验作为人的全部生命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
  总之,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而且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在大语文的形势下,语文教师必须寻根溯源、积极探索,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儿”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滋养。
  
  参考文献:
  [1]苏晓益.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
  [2]高建国.浅谈如何让语文课有语文味.
  [3]刘惠.用语文味内化学生的情感.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化的细节,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有助于描绘典型环境,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  关键词: 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 表现主题 作用和方法    每当我问起初中教材上最精彩的细节描写在哪篇文章里时,同学们都会告诉我是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同学们对这个情节这样耳熟能详
摘 要: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为基础,通过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记录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旨在探索出一种适于我国现状的小学法律常识教育模式。  关键词: 小学法律常识教育 发展模式 北京市现状调查研究    一、项目研究背景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教育部门、司法部门、青少年发展指导中心逐渐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尤其是小学生的启蒙法律教育,从理论指导方面弥补了青少年法制工作
美术高考热已经持续了多年,考生还在不断增加,仅2011年全国就有美术考生近50万人,而本科录取却不足10万人,要想上一流美术学院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专业成绩好,而且文化成绩突出。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一流的美术学院,凡是学美术的同学都想进这所美术学院,老师也为能送进中国美院学生而感到自豪。  从2002年开始,我们在中国美院自主招生考生中选派了2名专业成绩好的学生去试试,结果全部名落孙山。有
国内翻译界长期纠结于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众说纷纭,各有千秋。因为翻译的好坏本来就是相对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何谓佳译,真正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译文的受众,即译文的读者。能否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与权衡,才是译文生命是否鲜活的有力保证。  一、译文可接受性的重要性和相关理论支持  学者范仲英(1994)早就指出:“译文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是指译文读者(接受者)对译文能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传统的凯洛夫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相应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学生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因此,改进教学模式和变革教学方法刻不容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
摘 要: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可帮助学生发展自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思想情感,培育他们完善健全的人格。这几种方法不以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要求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发展基础与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鼓励学生参与与创新。  关键词: 美术教学 表现力 培养方法    儿童在绘画中由于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常常画出与人们主观认识不同的形象,这正是他们通过主观感受所表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  四个月来的班主任工作,我感触颇多,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尤其是与学生相处的点滴,我都铭记于心,学生总能带给我最纯真的感动,不会忘记,班委同学对我的支持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不会忘记,当我感冒咳嗽时,学生流露出心疼的眼神,那一句句暖心窝子的话语——老师,您别讲了,快去医院打针吧;不会忘记,
摘 要: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和默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处于起步阶段,朗读更是不容忽视,如何让孩子从小就有朗读的好习惯呢?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以趣激情;二要大珠小珠落玉盘——以读带读;三要手舞足蹈悟深情——以演会意。从一年级起就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趣中读,在读中悟,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
摘 要: 中学教师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而教学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本文就教师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育教学风格 形成 三部曲    “教无定法”告诉我们教育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教学实际选取最恰当的方法去教学,要因材施教、因人施导。据此我认为,教育教学风格亦无定格,教育教学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有一千个
摘 要: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担负着独特的任务。而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中之重。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旨在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鉴于低年级孩子不会阅读,不爱阅读的现象,作者在教学中通过“诱惑、引领、竞赛、鉴赏”一步一步“逼”着孩子爱上课外阅读。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诱惑 引领 竞赛 鉴赏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