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编写有效的检测题,是我们所有一线老师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本文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通过习题从两方面阐述了编写有效检测题的方法:即如何编写能真正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课标的知识与能力,并达到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有效;检测;掌握;课标;认知水平;搭建台阶;多角度设问
编写检测题是每个一线老师几乎每天都会做的工作,它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时间和效果,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如何把检测题编写得更有效就显得非常重要,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实践的问题.
编写检测题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是老师诊断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首先检测题要能真正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课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其次检测题要达到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1检测题要能真正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课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
11课标是编写检测题的依据
现在的练习册五花八门,习题量很大,学生要做又没时间,不做心里又没底,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困扰.有一些习题不以课标为依据,导致出现难题、偏题.
例1将两个阻值分别为10Ω和30Ω的电阻串联,总电阻为Ω,若将这两个电阻并联,总电阻为Ω.这道题看似很简单,用串、并联总电阻的公式:R=R1 R2以及1/R=1/R1 1/R2就能算出答案,但根据课标(2011年版)中34 电磁能在“内容要求”第343条中明确对学生提出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但没有对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因此,不应把串、并联(甚至混联)电路的电阻规律作为统一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所以这道题是超纲的.
12选用合适题型的检测题有效检测学生对课标的掌握情况
有的题虽然没有超纲,但因为题型不合理,导致无法有效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某一知识点.
如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这个引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一块砖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是49N,把它带到月球上,用天平称量它的质量是( )
A.08NB.49NC.0083ND.05kg
若考查“质量不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和m=G/g的应用,此题无法达到考查的目的,因为学生只要知道质量的单位是kg,就能选对答案,这样我们无法判断他到底有没有掌握上述的两个考点.
此题最好改为填空题: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这个引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一块砖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是6N,把它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是kg,它受到的引力是N(g=10N/kg).这样就能有效检测上述考点,而且改用合适的数据方便学生运算.
因此要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课标的相关内容,题型是否合理很重要.检测题要注意“问得有效”,就尽量不要出选择题,因为答案对了可能是撞对的,不一定是想对的;假如出填空题,也要多问依据;无论是哪种题型,都是为了达到深化课本内容,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从网上很容易能找到想要的题目,但有些题文字表述有歧义或有疏漏或图不清晰,甚至有科学性错误,这些会给学生解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这时就需要我们有目的地选择和改编了.
例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做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由图甲和图乙的实验可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而且越大,摩擦力越大;
由图甲和图丙的实验可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而且表面越,摩擦力越大.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这道题把实验题挖“小空”, 简单地填两三个字,不能体现思维过程,而且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小没显示,学生无法根据本题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若能写出结论是因为记住老师做实验的结论,所以此题无法考查科学探究的任何一个要素.
改编后: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2)实验原理:
(3)实验器材:
(4)實验步骤:(或画出实验装置图)
(5)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6)实验结论:略
(7)还有这样一种方案(如图2)请问这种方案与你的方案的实验步骤有何不同?优点是什么?
改编后,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考查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更集中有效地检测了相关知识和实验能力,这道题若是填空则不能考查这么多.课标指出:在习题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某些题目的解题套路,不根据具体情境生搬硬套,死记答案.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的要素应灵活渗透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
2编写的检测题要达到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2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改编教材里的习题
教材里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如想想议议、科学世界、STS、动手动脑学物理等等,把这些素材溶入检测题中,对培养学生物理思维、掌握基础知识很有帮助.
例3(选自九年级物理书P7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请用笔画线表示接线,连接图3中的电路,使滑动变阻器能够控制灯泡的亮度.在你连的电路中要使灯泡越来越亮,变阻器的滑片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
题目考查电路连接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但它这样问,学生会以为电流越大,灯泡就越亮,不利于以后关于“灯泡的亮暗由实际功率决定”的学习.当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基础知识不等价时, 检测题更要关注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及时作出调整,才能更有利于当前及以后的学习. 改编后:
(1)请用笔画线表示接线,连接图4中的电路,当滑片移动时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接通电路前,应开关 ,在你连的电路中,要使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变阻器的滑片应该向(左或右)移动,理由是
(3)在你连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或右)端,目的是
(4)根据你连的电路,请在右虚框中画出电路图
这里把灯泡换成电流表的目的是不让学生以为灯泡的亮度与电流有关,通过改编,除了保留原有考点,还让学生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及其接入方式,练习电流表的使用,同时也练习画电路图,这样能更有效的考查相关的知识,并扩大了题目的考查点.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改编教材里的习题,这样即能练到课后习题,又能对习题取长补短,还能更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更加有效.[1]
22检测题要帮助学生搭建台阶,使其独立解决问题
编写检测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会有畏难情绪,容易放弃,这时老师就要在编写检测题时,多想一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搭好台阶,使他们能独立解决问题,有信心继续学下去.
例4(选自九年级物理书P85第4题)如图5所示,已知R1为 20Ω,闭合S的情况下,断开S1时电流表读数为015A,闭合S1时电流表读数为021A.电源电压不变,求被测电阻R2的阻值.
这道题对于刚学完欧姆定律的应用的学生来说,显然有难度,因为学生无法理解开关通断,对电路有什么影响,根本无从下手.这时就需要老师帮学生搭台阶,若只是让学生画出等效电路图,有些学生还是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这时再让学生把已知条件标在图中对应的位置,他可能就有一点思路,老师还要按照解题思路把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这样由易到难,慢慢训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最后在讲评时要引导学生以后遇到这种开关通断的问题,要画等效电路图,问题就好解决了.
改编如下:
(1)画出闭合S,断开S1时的等效电路图,把已知条件标在图中对应的位置,求电源电压
(2)画出闭合S,闭合S1时的等效电路图,把已知条件标在图中对应的位置
①求R2的电压
②求通过R2的电流
③求R2的阻值
检测题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是为了考倒学生,检测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帮助学生搭好臺阶,在学生能力可解决的范围内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做会使讲授新课的时间过长,但在这个过程中能培养了物理思维过程、掌握了解题方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根据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但需要老师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这样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2]《课标解读》指出:教师在应用测验评价时,要根据教学实际,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应该控制测验的难度,保持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努力学习的动机.[3]
23检测题要针对易错点,尽量在同一情景中多角度设问
如果说新授课的检测题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复习课的检测题就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针对重点难点及学生的易错点,注意知识的整合性及层次性,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针对性强练习从哪里来呢?老师在平时课堂巡视、批改作业或与学生交流中,要特别留意学生易错的地方,作好记号,并注意筛选,要思考学生错的原因,检测题就要在学生知识比较薄弱、有误区的地方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得到纠正和提高.若找不到现成的题目,老师就要把几道题整合或自编题目,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以检测《力》、《运动和力》这两章为例,知识点很多很散,若每个知识点都出一道题,那题量会非常大,怎么办呢?最好能在一个情景里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这样既能考查多个知识点,又能节省学生因为变换新情景而重新读题的时间.
例5图6中A 是运动员踢球前在草地上静止的足球,B是在空中运动的足球,C是落回草地后,在草地上向右越滚越慢的足球.
(1)运动员踢球的瞬间,球与脚接触的部分会凹陷,说明力可以,球从静止变成运动,说明力可以.
(2)运动员踢球时的受力物体是 ,与此同时,运动员的脚也觉得痛,这时受力物体是,说明.
(3)足球的质量为02kg,则重力大小为多少?(g=10N/kg,写出计算过程)
(4)请在图中画出球在A时受到的力.此时地面对球的支持力是N.
(5)球离开脚后还会在空中继续运动,是因为.请在图中画出球在B时受到的力.(忽略空气阻力)
(6)球落回草地,越滚越慢,请在图中画出球在C时受到的力(忽略空气阻力).球滚动一段距离后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
题号1考查点(1)1力的作用效果(2)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1G=mg的应用,并注重落实计算过程(4)1二力平衡时的重力、支持力的示意图,且会应用(5)1惯性、受力不平衡时的力的示意图(6)1摩擦力、受力不平衡时的力的示意图在力的示意图中,学生的易错点:①漏标力的大小,②二力平衡中的两个力的长度不等,③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若忽略空气阻力,就只受重力,但很多学生还会画出踢力,
④足球在地上滚动时漏画摩擦力或支持力等,那么上题(4)、(5)、(6)中的作图题就是针对这样的易错点而出的检测题.
这样在同一个情景中考了多个基础知识点,而且注意纠正学生的易错点,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提高了复习效率.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以达到分层学习、分层辅导的目的.这样的检测题,即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
老师在编写检测题前要准备好课标和教材,把考点简单罗列一下,每个考点以什么形式呈现,科学探究的七要素重点落实哪一个等等,这些都要稍微做一下标记.其次要关注中考命题趋势,研究中考近三年怎么考,做到心中有数.编写后,还要再核对课标,看看知识点有没有疏漏或重复.编写检测题是一项长期又艰辛的工作,许多时候老师辛辛苦苦编好一份检测题,学生可能很快就做完了,不是因为题量少,而是因为题很精.学生在遇到新情景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这就是有效的检测题.
愿我们在编写检测题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反思,用教学热情和智慧帮助学生追寻万物之理,领悟物理之美.
参考文献:
[1]王瑛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01):28-29
[2]王慧 试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现代教学启示[J].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04):118-120
[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4]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J]. 教师,2014,29:2
关键词:有效;检测;掌握;课标;认知水平;搭建台阶;多角度设问
编写检测题是每个一线老师几乎每天都会做的工作,它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时间和效果,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如何把检测题编写得更有效就显得非常重要,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实践的问题.
编写检测题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是老师诊断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首先检测题要能真正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课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其次检测题要达到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1检测题要能真正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课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
11课标是编写检测题的依据
现在的练习册五花八门,习题量很大,学生要做又没时间,不做心里又没底,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困扰.有一些习题不以课标为依据,导致出现难题、偏题.
例1将两个阻值分别为10Ω和30Ω的电阻串联,总电阻为Ω,若将这两个电阻并联,总电阻为Ω.这道题看似很简单,用串、并联总电阻的公式:R=R1 R2以及1/R=1/R1 1/R2就能算出答案,但根据课标(2011年版)中34 电磁能在“内容要求”第343条中明确对学生提出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但没有对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因此,不应把串、并联(甚至混联)电路的电阻规律作为统一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所以这道题是超纲的.
12选用合适题型的检测题有效检测学生对课标的掌握情况
有的题虽然没有超纲,但因为题型不合理,导致无法有效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某一知识点.
如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这个引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一块砖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是49N,把它带到月球上,用天平称量它的质量是( )
A.08NB.49NC.0083ND.05kg
若考查“质量不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和m=G/g的应用,此题无法达到考查的目的,因为学生只要知道质量的单位是kg,就能选对答案,这样我们无法判断他到底有没有掌握上述的两个考点.
此题最好改为填空题: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这个引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一块砖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是6N,把它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是kg,它受到的引力是N(g=10N/kg).这样就能有效检测上述考点,而且改用合适的数据方便学生运算.
因此要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课标的相关内容,题型是否合理很重要.检测题要注意“问得有效”,就尽量不要出选择题,因为答案对了可能是撞对的,不一定是想对的;假如出填空题,也要多问依据;无论是哪种题型,都是为了达到深化课本内容,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从网上很容易能找到想要的题目,但有些题文字表述有歧义或有疏漏或图不清晰,甚至有科学性错误,这些会给学生解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这时就需要我们有目的地选择和改编了.
例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做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由图甲和图乙的实验可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而且越大,摩擦力越大;
由图甲和图丙的实验可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而且表面越,摩擦力越大.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这道题把实验题挖“小空”, 简单地填两三个字,不能体现思维过程,而且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小没显示,学生无法根据本题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若能写出结论是因为记住老师做实验的结论,所以此题无法考查科学探究的任何一个要素.
改编后: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2)实验原理:
(3)实验器材:
(4)實验步骤:(或画出实验装置图)
(5)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6)实验结论:略
(7)还有这样一种方案(如图2)请问这种方案与你的方案的实验步骤有何不同?优点是什么?
改编后,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考查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更集中有效地检测了相关知识和实验能力,这道题若是填空则不能考查这么多.课标指出:在习题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某些题目的解题套路,不根据具体情境生搬硬套,死记答案.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的要素应灵活渗透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
2编写的检测题要达到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2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改编教材里的习题
教材里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如想想议议、科学世界、STS、动手动脑学物理等等,把这些素材溶入检测题中,对培养学生物理思维、掌握基础知识很有帮助.
例3(选自九年级物理书P7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请用笔画线表示接线,连接图3中的电路,使滑动变阻器能够控制灯泡的亮度.在你连的电路中要使灯泡越来越亮,变阻器的滑片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
题目考查电路连接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但它这样问,学生会以为电流越大,灯泡就越亮,不利于以后关于“灯泡的亮暗由实际功率决定”的学习.当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基础知识不等价时, 检测题更要关注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及时作出调整,才能更有利于当前及以后的学习. 改编后:
(1)请用笔画线表示接线,连接图4中的电路,当滑片移动时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接通电路前,应开关 ,在你连的电路中,要使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变阻器的滑片应该向(左或右)移动,理由是
(3)在你连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或右)端,目的是
(4)根据你连的电路,请在右虚框中画出电路图
这里把灯泡换成电流表的目的是不让学生以为灯泡的亮度与电流有关,通过改编,除了保留原有考点,还让学生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及其接入方式,练习电流表的使用,同时也练习画电路图,这样能更有效的考查相关的知识,并扩大了题目的考查点.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改编教材里的习题,这样即能练到课后习题,又能对习题取长补短,还能更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更加有效.[1]
22检测题要帮助学生搭建台阶,使其独立解决问题
编写检测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会有畏难情绪,容易放弃,这时老师就要在编写检测题时,多想一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搭好台阶,使他们能独立解决问题,有信心继续学下去.
例4(选自九年级物理书P85第4题)如图5所示,已知R1为 20Ω,闭合S的情况下,断开S1时电流表读数为015A,闭合S1时电流表读数为021A.电源电压不变,求被测电阻R2的阻值.
这道题对于刚学完欧姆定律的应用的学生来说,显然有难度,因为学生无法理解开关通断,对电路有什么影响,根本无从下手.这时就需要老师帮学生搭台阶,若只是让学生画出等效电路图,有些学生还是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这时再让学生把已知条件标在图中对应的位置,他可能就有一点思路,老师还要按照解题思路把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这样由易到难,慢慢训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最后在讲评时要引导学生以后遇到这种开关通断的问题,要画等效电路图,问题就好解决了.
改编如下:
(1)画出闭合S,断开S1时的等效电路图,把已知条件标在图中对应的位置,求电源电压
(2)画出闭合S,闭合S1时的等效电路图,把已知条件标在图中对应的位置
①求R2的电压
②求通过R2的电流
③求R2的阻值
检测题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是为了考倒学生,检测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帮助学生搭好臺阶,在学生能力可解决的范围内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做会使讲授新课的时间过长,但在这个过程中能培养了物理思维过程、掌握了解题方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根据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但需要老师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这样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2]《课标解读》指出:教师在应用测验评价时,要根据教学实际,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应该控制测验的难度,保持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努力学习的动机.[3]
23检测题要针对易错点,尽量在同一情景中多角度设问
如果说新授课的检测题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复习课的检测题就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针对重点难点及学生的易错点,注意知识的整合性及层次性,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针对性强练习从哪里来呢?老师在平时课堂巡视、批改作业或与学生交流中,要特别留意学生易错的地方,作好记号,并注意筛选,要思考学生错的原因,检测题就要在学生知识比较薄弱、有误区的地方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得到纠正和提高.若找不到现成的题目,老师就要把几道题整合或自编题目,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以检测《力》、《运动和力》这两章为例,知识点很多很散,若每个知识点都出一道题,那题量会非常大,怎么办呢?最好能在一个情景里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这样既能考查多个知识点,又能节省学生因为变换新情景而重新读题的时间.
例5图6中A 是运动员踢球前在草地上静止的足球,B是在空中运动的足球,C是落回草地后,在草地上向右越滚越慢的足球.
(1)运动员踢球的瞬间,球与脚接触的部分会凹陷,说明力可以,球从静止变成运动,说明力可以.
(2)运动员踢球时的受力物体是 ,与此同时,运动员的脚也觉得痛,这时受力物体是,说明.
(3)足球的质量为02kg,则重力大小为多少?(g=10N/kg,写出计算过程)
(4)请在图中画出球在A时受到的力.此时地面对球的支持力是N.
(5)球离开脚后还会在空中继续运动,是因为.请在图中画出球在B时受到的力.(忽略空气阻力)
(6)球落回草地,越滚越慢,请在图中画出球在C时受到的力(忽略空气阻力).球滚动一段距离后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
题号1考查点(1)1力的作用效果(2)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1G=mg的应用,并注重落实计算过程(4)1二力平衡时的重力、支持力的示意图,且会应用(5)1惯性、受力不平衡时的力的示意图(6)1摩擦力、受力不平衡时的力的示意图在力的示意图中,学生的易错点:①漏标力的大小,②二力平衡中的两个力的长度不等,③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若忽略空气阻力,就只受重力,但很多学生还会画出踢力,
④足球在地上滚动时漏画摩擦力或支持力等,那么上题(4)、(5)、(6)中的作图题就是针对这样的易错点而出的检测题.
这样在同一个情景中考了多个基础知识点,而且注意纠正学生的易错点,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提高了复习效率.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以达到分层学习、分层辅导的目的.这样的检测题,即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
老师在编写检测题前要准备好课标和教材,把考点简单罗列一下,每个考点以什么形式呈现,科学探究的七要素重点落实哪一个等等,这些都要稍微做一下标记.其次要关注中考命题趋势,研究中考近三年怎么考,做到心中有数.编写后,还要再核对课标,看看知识点有没有疏漏或重复.编写检测题是一项长期又艰辛的工作,许多时候老师辛辛苦苦编好一份检测题,学生可能很快就做完了,不是因为题量少,而是因为题很精.学生在遇到新情景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这就是有效的检测题.
愿我们在编写检测题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反思,用教学热情和智慧帮助学生追寻万物之理,领悟物理之美.
参考文献:
[1]王瑛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01):28-29
[2]王慧 试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现代教学启示[J].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04):118-120
[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4]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J]. 教师,201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