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更加呵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情感和体验、满足学生各方面需求的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了广泛关注。生成性教学主张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中突发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关键词】 课堂生成精彩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味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1]。”课堂是师生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的通道”,捕捉那些“美丽的图景”,并运用教学睿智,采取有效策略,使“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令人欣喜的精彩,课堂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美化学生错误,在错误中求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能随意地作出“对”“好”“是”等标准式的评价,而要巧妙的加以利用,利用好“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
[案例]《我爱绿叶》教学片段
在学完了整篇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节,当指名一位学生朗读时,他由于紧张,把“啊,朋友,爱她吧!”读成了“啊,朋友,爱我吧!”顿时引起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师:(稍一迟疑)哦,你甘愿将自己当成绿叶。同学们,你们知道他这样改有什么用意吗?
生1:他以绿叶的身份,呼吁人们要爱护大自然。
生2:现在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把“她”改成“我”,表明了他爱护大自然的迫切心情。
生3:他甘愿做绿叶,说明他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
教师继而引发:“你们能学他一样,用第一人称把课文改写成《绿叶的自述》吗?”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对文章进行了改写。
本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环境,把学生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错误”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错误”作为全班同学的财富。正是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灵活地加以引导,才把全班学生从哈哈大笑中拉回到齐当绿叶的状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一份自信,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张扬,从而让课堂对学生有深深的吸引力。
二、敏抓偶发资源,在意外中求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教师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巧引妙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2]。
[案例]《五彩池》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导读《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提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先是一楞,接着便临场改变了预先的设计,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要合适,二是池子的深浅也要合适,三是池水是不是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危险的障碍物。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便能解决五彩池能不能游泳的问题了。”于是,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出很多根据,说明不能游泳。
课文中“大的面积不足一亩”,“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说明面积大小不能游泳。
“不到三米”,水浅的“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说明大部分太浅,也是不能游泳的。
“水来自同一溪流”可能是比较 的,但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如果有很多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脏了,不就破坏了景观吗?应该是不能去游泳的。
……
本堂课,一个孩子提出的极富好奇心的问题,看似与研读课文没有关系,近乎“打横炮”。然而教师敏锐地意识到问题对严读全文的价值,果断地改变了原先的设计,跟着学生的问题走,不仅牵一发而“通”了全文,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鼓励了他们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
三、珍视课堂提问,在质疑中求生成。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3]。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
[案例]《火烧云》教学片段
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纷纷提问:
“小动物为什么会变颜色?”
“紫檀色是什么样的?”
……
这些问题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突然一位学生满怀疑虑地问:“大白狗变成红的了,小白猪也应该变成红的,为什么会变成金的呢?”
突然有个学生举起手来回答说:“大白狗变成红的,小白猪变成金的,这就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快,当作者看完大白狗再去看小白猪时,火烧云已经变成金色了。”
老师一脸的欣喜。其他同学也纷纷应和:“是呀,是呀,课文中不是说火烧云变化极快吗?”
本堂课,提问的学生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思维发现了这个“可疑”之处,虽然他自己一时还不能求解,但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涉及了整篇课文,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火烧云的变化之快,变化之美。随着已有问题的解决与新的问题的不断地生成,学生的认识在发展,体验也在加深。
四、引导独特体验,在感悟中求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独特体验,巧引妙导,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体验由课堂生成而带来的热烈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在语文课堂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课堂精彩迭起。
[案例]《雨中》教学片段:
当教师讲到车倒的原因之一:苹果冒出了箩筐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
生:我认为“冒出”这个词用的不好,应该用“露出”。
生:我认为“冒出”用得好。它表示姑娘箩筐里装的苹果很多,比“露出”要来得多。
师:恩,你有很强的语感。那么谁能到黑板上来画画这冒出的苹果呢?
(一生到黑板上画,画的苹果只超出箩筐一点点)
师:这叫什么?
生:(大部分)露出。
师:对,这只能说是“露出”,谁能将箩筐里的苹果来冒一冒呢?
(一生上来,将箩筐里苹果画得满满的)
师:哇!这红艳艳、黄澄澄的苹果,堆得冒出了箩筐,你瞧,不远就是拐弯处,车子一歪,不翻才怪呢?
本堂课,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没有手忙脚乱,而是顺水推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十分难得的教学机遇,在预定教学思路的基础上“节外生枝”,安排了“画画”活动,用学生自己的绘画行为来形象化地解读词语,将学生引上了预设的轨道,使教学由无序走向有序,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了语文知识经验的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4]。”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研案例论》周一贯著,宁波出版社。
[2]《教学月刊》,2005.2
[3]《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周一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师》,2006.3
【关键词】 课堂生成精彩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味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1]。”课堂是师生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的通道”,捕捉那些“美丽的图景”,并运用教学睿智,采取有效策略,使“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令人欣喜的精彩,课堂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美化学生错误,在错误中求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能随意地作出“对”“好”“是”等标准式的评价,而要巧妙的加以利用,利用好“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
[案例]《我爱绿叶》教学片段
在学完了整篇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节,当指名一位学生朗读时,他由于紧张,把“啊,朋友,爱她吧!”读成了“啊,朋友,爱我吧!”顿时引起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师:(稍一迟疑)哦,你甘愿将自己当成绿叶。同学们,你们知道他这样改有什么用意吗?
生1:他以绿叶的身份,呼吁人们要爱护大自然。
生2:现在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把“她”改成“我”,表明了他爱护大自然的迫切心情。
生3:他甘愿做绿叶,说明他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
教师继而引发:“你们能学他一样,用第一人称把课文改写成《绿叶的自述》吗?”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对文章进行了改写。
本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环境,把学生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错误”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错误”作为全班同学的财富。正是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灵活地加以引导,才把全班学生从哈哈大笑中拉回到齐当绿叶的状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一份自信,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张扬,从而让课堂对学生有深深的吸引力。
二、敏抓偶发资源,在意外中求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教师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巧引妙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2]。
[案例]《五彩池》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导读《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提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先是一楞,接着便临场改变了预先的设计,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要合适,二是池子的深浅也要合适,三是池水是不是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危险的障碍物。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便能解决五彩池能不能游泳的问题了。”于是,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出很多根据,说明不能游泳。
课文中“大的面积不足一亩”,“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说明面积大小不能游泳。
“不到三米”,水浅的“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说明大部分太浅,也是不能游泳的。
“水来自同一溪流”可能是比较 的,但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如果有很多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脏了,不就破坏了景观吗?应该是不能去游泳的。
……
本堂课,一个孩子提出的极富好奇心的问题,看似与研读课文没有关系,近乎“打横炮”。然而教师敏锐地意识到问题对严读全文的价值,果断地改变了原先的设计,跟着学生的问题走,不仅牵一发而“通”了全文,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鼓励了他们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
三、珍视课堂提问,在质疑中求生成。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3]。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
[案例]《火烧云》教学片段
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纷纷提问:
“小动物为什么会变颜色?”
“紫檀色是什么样的?”
……
这些问题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突然一位学生满怀疑虑地问:“大白狗变成红的了,小白猪也应该变成红的,为什么会变成金的呢?”
突然有个学生举起手来回答说:“大白狗变成红的,小白猪变成金的,这就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快,当作者看完大白狗再去看小白猪时,火烧云已经变成金色了。”
老师一脸的欣喜。其他同学也纷纷应和:“是呀,是呀,课文中不是说火烧云变化极快吗?”
本堂课,提问的学生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思维发现了这个“可疑”之处,虽然他自己一时还不能求解,但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涉及了整篇课文,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火烧云的变化之快,变化之美。随着已有问题的解决与新的问题的不断地生成,学生的认识在发展,体验也在加深。
四、引导独特体验,在感悟中求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独特体验,巧引妙导,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体验由课堂生成而带来的热烈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在语文课堂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课堂精彩迭起。
[案例]《雨中》教学片段:
当教师讲到车倒的原因之一:苹果冒出了箩筐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
生:我认为“冒出”这个词用的不好,应该用“露出”。
生:我认为“冒出”用得好。它表示姑娘箩筐里装的苹果很多,比“露出”要来得多。
师:恩,你有很强的语感。那么谁能到黑板上来画画这冒出的苹果呢?
(一生到黑板上画,画的苹果只超出箩筐一点点)
师:这叫什么?
生:(大部分)露出。
师:对,这只能说是“露出”,谁能将箩筐里的苹果来冒一冒呢?
(一生上来,将箩筐里苹果画得满满的)
师:哇!这红艳艳、黄澄澄的苹果,堆得冒出了箩筐,你瞧,不远就是拐弯处,车子一歪,不翻才怪呢?
本堂课,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没有手忙脚乱,而是顺水推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十分难得的教学机遇,在预定教学思路的基础上“节外生枝”,安排了“画画”活动,用学生自己的绘画行为来形象化地解读词语,将学生引上了预设的轨道,使教学由无序走向有序,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了语文知识经验的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4]。”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研案例论》周一贯著,宁波出版社。
[2]《教学月刊》,2005.2
[3]《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周一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