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构建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和德育工作管理体系
加强师德建设引领德育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一是“让制度说话”,用制度凝聚人心,用制度捍卫公平。二是“让管理说话”,让管理形成力量。因此,构建师德制度建设体系和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师德建设“六项制度”)包括:①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制度;②师德建设档案管理制度;③师德考核制度;④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制度;⑤师德连带责任追究制度;⑥师德标兵评选制度。
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德育管理工作“五条主线”)包括:①德育管理工作主线:校委会—学生处—班主任。②实施德育的课堂主渠道主线:校委会—教务处—教研组—思品老师—其他科任老师。③学生自我教育主线: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班委会—学生。④互助教师主线:校行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⑤齐抓共管主线:学校—社会—家庭。
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有效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工作,实现了德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达到了学校德育工作中“人人教育人,事事教育人”的格局。
二、革新师德培训思路,优化培训模式和内容,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
(一)更新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
师德培训一直是教育部门比较重视的继续教育工程,但以往的培训模式一般都是在寒暑假把教职工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这样的大培训年年如是,没有新意,也没有吸引力,培训气氛比较沉闷,教工的学习只不过是人到身到,而心则不达,收不到期望的培训实效。可以从下面的三个方面着手更新培训形式:
一是把“大培训”和“小培训”结合起来,分层分类进行培训。二是运用生动、灵活、教工感兴趣的培训形式。或“走出去”,或“请进来”,听专家讲座、名师讲坛,看名师育人实况。三是把师德培训与德育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革新培训内容,适应形势变化,启迪教工的育人智慧
以往的师德培训总是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作为教师,对这些法规性的东西早已熟记在心,如果老生常谈,教工势必厌倦,因此,培训内容要紧扣时代脉搏,用新观念、新思想冲击教工的教育思想,启迪教工的教育智慧。
(三)强化培训考核,建立激励机制
在培训管理上,要制定培训纪律,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把进修和学习培训真正落到实处,教工的职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才能得到不断提高,从而给德育工作带来生机,进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
三、师德建设活动和德育活动相结合
研究发现师德建设活动一般都是针对教师开展的,参与者仅有教师。课题组提出了把师德建设活动和德育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的主张,并进行了实践研究,开展了师生同台谈经验、师生共同话明天等活动,这些由老师、学生或许还有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师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氛围,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四、加强学生思德档案和德育档案管理
2009年课题组对思德建设就有了试用档案管理的思路,经过两年多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完善了师德档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情况进行了较为完备的考评记载。每一位教师的师德培训情况、获奖情况、违纪违规情况、学生评价老师的情况、教师评价教师的情况、家长及社会各界评价教师的情况等都会记入师德档案。2010年我们还根据师德档案管理的经验,建立了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对所有的学生都建立了动态管理档案,档案中包括每一位学生的详细材料,学生本人情况、家庭情况、联系方式、与家长交流的情况及形式、能印证学生成长的资料等。学校课题组、班主任、广大一线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标地开展德育工作。
五、建立德育和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课题组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建立了相应的德育和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尤其认真探究了师德师风的评价体系,构建了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师德师风进行评价的“三评”制度,并制定了详细的评价细则,可操作性强,2011年被教育局采纳,纳入教育局“师德师风示范校”评价体系。
六、教育科研成果促进学校发展
(一)研究的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课题研究活动“创建师德师风示范校”的做法和经验,为全县的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模式,得到了教育局的肯定并被教育局采纳和在全县推广。课题组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注明有课题编号的论文8篇,公开发表没有注明课题编号的论文4篇、专项课题论文评选获奖12篇。
(二)课题研究发挥了良好的导向功能
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实践单位——石门县楚江镇永兴学校,地处县城边缘,2007年前是一个薄弱的乡村九年制学校,学生只有600多人,学生来源也多是县城中小学筛选下来的学生,教师们教这样的学生觉得没有希望,情绪低沉、消极,精神风貌令人担忧。全校没有一个县级优秀班主任,也没有一个县级骨干教师。没有人参加县级以上的教学比武,没有人有市、省级以上的荣誉。自从学校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进行课题研究以来,就以“建一流师资队伍、创一流服务管理、出一类教育成果、育一流‘四有’新人”为目标,树立全心的“学生观、教育观、质量关”。深入开展教师“塑形象工程”、提倡“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精神。在“诚信立校、从严治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师德水平大有提高,教育成绩显著,学校声誉越来越高。
(三)课题研究发挥了增力功能
课题研究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师生的内动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无数骄人的成绩。两年中,多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工作者”,市级“骨干教师”,省级“德育研究工作者”,县、市教学比武一等奖。多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获省级一、二等奖。
加强师德建设引领德育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一是“让制度说话”,用制度凝聚人心,用制度捍卫公平。二是“让管理说话”,让管理形成力量。因此,构建师德制度建设体系和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师德建设“六项制度”)包括:①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制度;②师德建设档案管理制度;③师德考核制度;④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制度;⑤师德连带责任追究制度;⑥师德标兵评选制度。
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德育管理工作“五条主线”)包括:①德育管理工作主线:校委会—学生处—班主任。②实施德育的课堂主渠道主线:校委会—教务处—教研组—思品老师—其他科任老师。③学生自我教育主线: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班委会—学生。④互助教师主线:校行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⑤齐抓共管主线:学校—社会—家庭。
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有效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工作,实现了德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达到了学校德育工作中“人人教育人,事事教育人”的格局。
二、革新师德培训思路,优化培训模式和内容,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
(一)更新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
师德培训一直是教育部门比较重视的继续教育工程,但以往的培训模式一般都是在寒暑假把教职工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这样的大培训年年如是,没有新意,也没有吸引力,培训气氛比较沉闷,教工的学习只不过是人到身到,而心则不达,收不到期望的培训实效。可以从下面的三个方面着手更新培训形式:
一是把“大培训”和“小培训”结合起来,分层分类进行培训。二是运用生动、灵活、教工感兴趣的培训形式。或“走出去”,或“请进来”,听专家讲座、名师讲坛,看名师育人实况。三是把师德培训与德育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革新培训内容,适应形势变化,启迪教工的育人智慧
以往的师德培训总是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作为教师,对这些法规性的东西早已熟记在心,如果老生常谈,教工势必厌倦,因此,培训内容要紧扣时代脉搏,用新观念、新思想冲击教工的教育思想,启迪教工的教育智慧。
(三)强化培训考核,建立激励机制
在培训管理上,要制定培训纪律,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把进修和学习培训真正落到实处,教工的职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才能得到不断提高,从而给德育工作带来生机,进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
三、师德建设活动和德育活动相结合
研究发现师德建设活动一般都是针对教师开展的,参与者仅有教师。课题组提出了把师德建设活动和德育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的主张,并进行了实践研究,开展了师生同台谈经验、师生共同话明天等活动,这些由老师、学生或许还有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师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氛围,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四、加强学生思德档案和德育档案管理
2009年课题组对思德建设就有了试用档案管理的思路,经过两年多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完善了师德档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情况进行了较为完备的考评记载。每一位教师的师德培训情况、获奖情况、违纪违规情况、学生评价老师的情况、教师评价教师的情况、家长及社会各界评价教师的情况等都会记入师德档案。2010年我们还根据师德档案管理的经验,建立了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对所有的学生都建立了动态管理档案,档案中包括每一位学生的详细材料,学生本人情况、家庭情况、联系方式、与家长交流的情况及形式、能印证学生成长的资料等。学校课题组、班主任、广大一线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标地开展德育工作。
五、建立德育和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课题组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建立了相应的德育和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尤其认真探究了师德师风的评价体系,构建了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师德师风进行评价的“三评”制度,并制定了详细的评价细则,可操作性强,2011年被教育局采纳,纳入教育局“师德师风示范校”评价体系。
六、教育科研成果促进学校发展
(一)研究的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课题研究活动“创建师德师风示范校”的做法和经验,为全县的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模式,得到了教育局的肯定并被教育局采纳和在全县推广。课题组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注明有课题编号的论文8篇,公开发表没有注明课题编号的论文4篇、专项课题论文评选获奖12篇。
(二)课题研究发挥了良好的导向功能
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实践单位——石门县楚江镇永兴学校,地处县城边缘,2007年前是一个薄弱的乡村九年制学校,学生只有600多人,学生来源也多是县城中小学筛选下来的学生,教师们教这样的学生觉得没有希望,情绪低沉、消极,精神风貌令人担忧。全校没有一个县级优秀班主任,也没有一个县级骨干教师。没有人参加县级以上的教学比武,没有人有市、省级以上的荣誉。自从学校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进行课题研究以来,就以“建一流师资队伍、创一流服务管理、出一类教育成果、育一流‘四有’新人”为目标,树立全心的“学生观、教育观、质量关”。深入开展教师“塑形象工程”、提倡“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精神。在“诚信立校、从严治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师德水平大有提高,教育成绩显著,学校声誉越来越高。
(三)课题研究发挥了增力功能
课题研究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师生的内动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无数骄人的成绩。两年中,多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工作者”,市级“骨干教师”,省级“德育研究工作者”,县、市教学比武一等奖。多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获省级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