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清玄的散文平淡但不失隽永,通俗但蕴含睿智。《可以预约的雪》是一篇由事及理的散文。这篇文章很符合林清玄的写作特色,他从小事入手,然后去联想感悟,给人以人生哲理。对于高中生而言,这篇散文的内容比较难理解,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很少。为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及上课时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一文的文本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文本研读 内容理解 主旨探讨
“想生在盛唐,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为台湾八小家;想长到一米八,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刘德华,但很多人都说我长得像达摩或十八罗汉……”这是一位台湾作家的自我解嘲。虽然貌不惊人,但他的文章平淡中不失隽永,通俗中蕴含睿智。这位作家就是林清玄,他长发披肩,笑容儒雅,给人一种飘逸超俗的感觉。
我拜读过他的很多文章,其中《可以预约的雪》选入到高中散文教材。这是一篇由事及理的散文。这篇文章很符合林清玄的写作特色,他从小事入手,然后去联想感悟,给人以人生哲理。
对于一篇充满哲理的精美散文,我们在教学时,要把作者藏在每个文字后面的独特情感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理解、体验、感悟。学生面对这样有哲理又深刻的文章,往往只能读懂其一,不知其二。如何能让学生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感悟,这就离不开老师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解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研读文本的。
一、打通文本脉络
本文由小事说起,由花及人,揭示人生哲理。
本篇开头写受朋友之约去看菅芒花,作者面对如今朋友的境遇和自己的状况,感慨两年的时间却让曾经同看菅芒花的人变得“面目全非”,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沉痛。两年的变化太大了,但菅芒花有如雪花可以预约,一到秋天就能成为风景,依然随风摇曳,引人驻足。作者所叙述的这些人生之变,学生都能理解。“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之事难预料,这部分内容学生易于掌握,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阅读体验即可。
作者由此心生疑惑:“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
紧接着下文谈“常”与“变”的现象。“常”是可预约的,“变”是不可预约的。进而得出结论: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充满变数。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也可理解这几句稍有深度的话语。高中生能凭借自己的见闻阅历,举出事例来加以体验。
遇到人生之变数,学生与作者有着类似的情感体验。比如你计划这个周末去旅游,但是周末必须加班,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就是变数,所以你会无奈,会难过。我们的心态与作者的心态相吻合,他也消极过,他“震惊、畏惧、茫然无奈、逃避”,一度迷茫感伤。
但是林清玄是生活的智者,他能给我们指点迷津,带领我们走出痛苦的深渊。他指点我们要“对常祝福……对变宽容……不悔不忧……无怨无尤……保持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预约的希望。”这是对生活无比热爱、无比乐观洒脱淡定的人生观,这种心态是很多人都无法达到的。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心理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处理人生中的“变”。
二、确定教学目标
本篇文章写的小事都好理解,而且我们也深有体验,但引发的对于“常”与“变”的观点及人生态度,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似有难度,因为他们人生阅历不够。所以,笔者将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的人生观,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剥茧抽丝式地将作者的观点一层层挖掘出来,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以阅读体验、感悟领会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人生观为情感目标。
三、解读作家经历
学生在预习文章的时候,会有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林清玄有这样高的境界?他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经历呢?学生的质疑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家的解读很关键。
林清玄为何能如此,这确实要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学佛心得。林清玄小时候生活十分艰辛,这段历程给了他艰苦的磨练,他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而是善待苦难,悲天悯人,他深信“无论多么痛苦,都能与美并存,痛苦会过去,美会流传。”这些都融入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后来他在32岁时又与佛法结缘,入山修行,深入研究,35岁出山。在他的文章里,佛学艺术和佛学哲理随处可见。他借助佛学思想,将淡定深邃的目光投向喧嚣烦躁的尘世,阐发人生哲理,挖掘人生价值。他睿智的禅悟,清澄的文字,净化了无数心灵。
在本课中,作者将“三生石”和“因缘”佛教用语融入到文章中,字里行间中就流露出一份淡定和从容。所以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深刻的佛悟以及超强的意志,让他在面对人生的变数时能以豁达乐观、宽容理解的心态去接受。
教学过程中,选择什么时机来介绍作者,也至关重要。本课中,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之后,笔者插入对作家的介绍,这样更能让学生有深刻的感悟。
四、赏析难句内涵
学生理解本文的一大障碍就是深刻的语句较多。作者用一连串比喻及极其睿智的语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我们逐渐地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引导学生找出本体,再进行内容的理解。“常”是面具,“变”是眼睛,人生是“大浪”,意志是“浮木”,变数是“巨浪”,一语道出人生变化无常。人们仅凭薄弱的意志和人生中的变数做抗争,在经历了沉浮后,才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在这里作者融入佛家思想,人生不可能按照自己预定好的轨迹发展,在生命历程中会有很多变数,这些变数有好有坏,甚至遭遇很多劫难,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战胜,但有的在其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与之抗争只能显出人的渺小。
作者运用辩证的思想来看待“常”与“变”。他认为“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古人早就说过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我想学生也是很能理解此意的。
五、领会文章主旨
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通常从文本关键语句着手。本文中的关键信息其实很清晰明了。“常”是美好愿望,是一种期待。“常”是可以预约的,也是充满变数的。对“常”我们要祝福和感恩;“变”是人生变数,往往与人们的期望背道而驰。“变”是生活的本质。对“变”我们要宽容和理解。我们要善于利用“常”与“变”,以及利用好彼此的相互转化,使之朝对我们有利的一面转化,正如林清玄所悟“不能静止风,就让此心进入风;不能制止雨,就将此心化为雨。”
面对人生中的变数,请你淡定随缘,不做徒劳的抗争,不怨天尤人。人生是不可预约的,但我们也要有期待有理想,始终保持好一份可预约的希望。在前进的道路上,这份预约的希望就是一盏明灯,指引着你、鼓舞着你前进,给你信心与勇气。
刘锡庆先生对“散文”有一个精彩的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散文的艺术特征是贵在有“我”,品读散文的关键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每篇散文都是要传达作者的心声,所以散文教学离不开对文本深入仔细地解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很好地解剖出作者的情感、写作意图及人生价值观等,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目的。
责任编辑:刘 艳
关键词:文本研读 内容理解 主旨探讨
“想生在盛唐,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为台湾八小家;想长到一米八,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刘德华,但很多人都说我长得像达摩或十八罗汉……”这是一位台湾作家的自我解嘲。虽然貌不惊人,但他的文章平淡中不失隽永,通俗中蕴含睿智。这位作家就是林清玄,他长发披肩,笑容儒雅,给人一种飘逸超俗的感觉。
我拜读过他的很多文章,其中《可以预约的雪》选入到高中散文教材。这是一篇由事及理的散文。这篇文章很符合林清玄的写作特色,他从小事入手,然后去联想感悟,给人以人生哲理。
对于一篇充满哲理的精美散文,我们在教学时,要把作者藏在每个文字后面的独特情感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理解、体验、感悟。学生面对这样有哲理又深刻的文章,往往只能读懂其一,不知其二。如何能让学生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感悟,这就离不开老师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解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研读文本的。
一、打通文本脉络
本文由小事说起,由花及人,揭示人生哲理。
本篇开头写受朋友之约去看菅芒花,作者面对如今朋友的境遇和自己的状况,感慨两年的时间却让曾经同看菅芒花的人变得“面目全非”,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沉痛。两年的变化太大了,但菅芒花有如雪花可以预约,一到秋天就能成为风景,依然随风摇曳,引人驻足。作者所叙述的这些人生之变,学生都能理解。“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之事难预料,这部分内容学生易于掌握,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阅读体验即可。
作者由此心生疑惑:“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
紧接着下文谈“常”与“变”的现象。“常”是可预约的,“变”是不可预约的。进而得出结论: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充满变数。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也可理解这几句稍有深度的话语。高中生能凭借自己的见闻阅历,举出事例来加以体验。
遇到人生之变数,学生与作者有着类似的情感体验。比如你计划这个周末去旅游,但是周末必须加班,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就是变数,所以你会无奈,会难过。我们的心态与作者的心态相吻合,他也消极过,他“震惊、畏惧、茫然无奈、逃避”,一度迷茫感伤。
但是林清玄是生活的智者,他能给我们指点迷津,带领我们走出痛苦的深渊。他指点我们要“对常祝福……对变宽容……不悔不忧……无怨无尤……保持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预约的希望。”这是对生活无比热爱、无比乐观洒脱淡定的人生观,这种心态是很多人都无法达到的。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心理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处理人生中的“变”。
二、确定教学目标
本篇文章写的小事都好理解,而且我们也深有体验,但引发的对于“常”与“变”的观点及人生态度,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似有难度,因为他们人生阅历不够。所以,笔者将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的人生观,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剥茧抽丝式地将作者的观点一层层挖掘出来,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以阅读体验、感悟领会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人生观为情感目标。
三、解读作家经历
学生在预习文章的时候,会有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林清玄有这样高的境界?他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经历呢?学生的质疑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家的解读很关键。
林清玄为何能如此,这确实要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学佛心得。林清玄小时候生活十分艰辛,这段历程给了他艰苦的磨练,他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而是善待苦难,悲天悯人,他深信“无论多么痛苦,都能与美并存,痛苦会过去,美会流传。”这些都融入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后来他在32岁时又与佛法结缘,入山修行,深入研究,35岁出山。在他的文章里,佛学艺术和佛学哲理随处可见。他借助佛学思想,将淡定深邃的目光投向喧嚣烦躁的尘世,阐发人生哲理,挖掘人生价值。他睿智的禅悟,清澄的文字,净化了无数心灵。
在本课中,作者将“三生石”和“因缘”佛教用语融入到文章中,字里行间中就流露出一份淡定和从容。所以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深刻的佛悟以及超强的意志,让他在面对人生的变数时能以豁达乐观、宽容理解的心态去接受。
教学过程中,选择什么时机来介绍作者,也至关重要。本课中,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之后,笔者插入对作家的介绍,这样更能让学生有深刻的感悟。
四、赏析难句内涵
学生理解本文的一大障碍就是深刻的语句较多。作者用一连串比喻及极其睿智的语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我们逐渐地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引导学生找出本体,再进行内容的理解。“常”是面具,“变”是眼睛,人生是“大浪”,意志是“浮木”,变数是“巨浪”,一语道出人生变化无常。人们仅凭薄弱的意志和人生中的变数做抗争,在经历了沉浮后,才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在这里作者融入佛家思想,人生不可能按照自己预定好的轨迹发展,在生命历程中会有很多变数,这些变数有好有坏,甚至遭遇很多劫难,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战胜,但有的在其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与之抗争只能显出人的渺小。
作者运用辩证的思想来看待“常”与“变”。他认为“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古人早就说过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我想学生也是很能理解此意的。
五、领会文章主旨
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通常从文本关键语句着手。本文中的关键信息其实很清晰明了。“常”是美好愿望,是一种期待。“常”是可以预约的,也是充满变数的。对“常”我们要祝福和感恩;“变”是人生变数,往往与人们的期望背道而驰。“变”是生活的本质。对“变”我们要宽容和理解。我们要善于利用“常”与“变”,以及利用好彼此的相互转化,使之朝对我们有利的一面转化,正如林清玄所悟“不能静止风,就让此心进入风;不能制止雨,就将此心化为雨。”
面对人生中的变数,请你淡定随缘,不做徒劳的抗争,不怨天尤人。人生是不可预约的,但我们也要有期待有理想,始终保持好一份可预约的希望。在前进的道路上,这份预约的希望就是一盏明灯,指引着你、鼓舞着你前进,给你信心与勇气。
刘锡庆先生对“散文”有一个精彩的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散文的艺术特征是贵在有“我”,品读散文的关键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每篇散文都是要传达作者的心声,所以散文教学离不开对文本深入仔细地解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很好地解剖出作者的情感、写作意图及人生价值观等,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目的。
责任编辑:刘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