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电话号码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n10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莫言一次,有多不容易,一般人可想而知!近距离接触,和他聊聊天,更不太可能!见到他,共进晚餐,并获得他亲笔写下的联系方式,这样的场面更是未敢奢望!
  不久前的双代会上,我还真是有了这样的荣幸。
  看到莫言与格非等名流同桌就餐,身边簇拥着企图签名、合影的人群和索要联系方式的各路记者,我迈过去的脚步还是迟疑了一下。莫言在埋头吃饭,或只顾埋头吃饭,或在假装埋头吃饭,事实上也的确是在埋头吃饭。
  假如他谁都搭理,谁的要求都满足,那他绝对无暇吃饭,绝对没空睡觉,肯定没工夫去厕所,更别提搞创作,做点他自己想做的事了!莫言红到什么程度,谁都知道!他早已红到没有多少自由的程度,这点可能大家并没替他想过!不是凭借超人的智慧和忍术,他肯定早就被融化了,早就没了自己,早就投笔从“荣”了!
  其实我知道自己也是不想让莫言得到片刻安宁的芸芸众生之一。我端着一杯红茶,脚步不再迟疑,快步走到莫言桌边,自信地坐在他身旁。他身边那把椅子不知何故一直空着。
  “莫言老师,还记得我吗?”
  “面熟。”
  机智的应答!莫言仍旧低着头吃着搛到盘子里的几样吃食。虽然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但对话,或者说是我的主聊,还是开始了。
  “上次作代会上,在首都宾馆您的房间跟您聊过一次。”我接着说。
  “噢,五年了!”莫言放下筷子,抬头望了我一眼,好像在回忆。
  那是2011年11月24号的晚上。我敲了莫言房间的门。排队想见他的人不少,我显然是插了队。聊了半个多钟头,临别的时候,我说,如果中国有哪个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相信这个人肯定是莫言。我当时的主要理由,一是莫言的作品总是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套路或模式,那么多部长篇小说,每篇叙事手法都不同。二是莫言作品的外译都是目标语翻译家兼汉学家完成的。莫言当时只是说了“借我吉言”一类的客气话。一年后,果然如我所料,莫言获得诺奖。当然,他的获奖,和我的预料关系并不大。随后莫言有多忙,有多难以一见,他的联系方式多么难以搞到,就可想而知了。
  这次终于又见到他,我不会放过机会。
  “莫言老师,2014年在沈阳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文学翻译高峰论坛’,群英荟萃,国内外来了不少人,独缺您嘛!”我啜饮着端在手上的红茶,紧着说。
  “我原计划去的,临时有事没去成,但给会议题了字。”莫言的记忆很好。的确,会议的大幅标语用的就是莫言题的字。“但《东吴学术》上面刊登了大家的发言,我都看过,也拜读了你的发言。”莫言接着说。
  有门!我那次会上的发言整理成文字后有一万几千字,主要是讲中国文学外译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而主要以莫言作品的英译为例,对有些人持有的葛浩文随意增、改、删莫言作品的说法给予回击,或者说从几个方面都给葛浩文平了反。看来莫言读过我的发言,而且印象较深。而那次发言的主旨实际上是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就是莫言,而不像有些人说的“与其说是莫言获奖,不如说是葛浩文获了奖”,因为葛浩文是非常重视莫言作品的原貌的,大多数地方做到了字、句、段、语气、节奏、意蕴、意象的多方忠实。
  我当时这么说并不是讨好莫言,只是想澄清一个事实。莫言还清楚地记得我上次说过的话和我那次会上的发言,这下我可以顺理成章地接着说了。
  “莫言老师,您获得诺奖,‘坊间’说主要是三个原因。”
  “哦,听说过一点。愿闻其详。”
  我这回可以多说几句了。我说,“坊间”说的第一个原因是体制内写作,说莫言的作品主要是歌功颂德之作;第二个原因是主要靠学习西方的写作;第三个原因是葛浩文的翻译。我说这三个原因其实都不成立,并逐一进行说明。这个机会不能放过。
  说莫言作品是体制内写作,我觉得有些可笑,这样说的人基本上是凭空想像,肯定没读过莫言的作品,或是基本上没读过他的作品。因为莫言的确是个很有文人情怀的作家,更有担当和道义,他可能是当下对社会问题乃至黑暗面的描写和揭露最深刻的作家之一,他只是没有再向雷池迈过去那半步而已。
  说他主要是学习西方,这点问题也很大。说莫言的作品主要是学习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欧美现代主义意识流小说,这话最多是部分正确。我相信莫言是看过这些小说的,但他最多也就是在个别的地方有所借鉴有所吸纳而已。比如,“东北高密乡”受到了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影响;《蛙》在形式上受到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的启发。但真正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莫言的作品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中国本土文学文化特别其乡土文学文化,比如他的小说有的明显有山东快书的叙事节奏,而其叙事语言显然是得益于鲜活的山东方言。我还强调,莫言向比他大三百多岁的同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中国文学经典学习的东西,远超过其向欧美的前辈和同行们学习的东西。他的作品植根于家乡土壤和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社会现实,讲的是纯粹的中国故事,当然同时也很好地做到了转益多师、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不断创新,这是其作品走向世界的深层原因。
  我说莫言好,对他的光彩不会有什么增加;我说莫言孬,对他的名声也不会有任何减损。因此莫言知道,我说的是实在话。他一直饶有兴趣地听着。
  我有些慷慨激昂起来,接着发表自己的演说。说莫言获得诺奖的第三个原因是葛浩文的英译的人,其实是没有看过或没有认真看过葛浩文的英译。真正研读葛浩文的翻译的人都会佩服葛浩文译笔之高,都会感叹于其对原文的忠实和负责。当然,莫言作品有很多语种的译本,英译当时也只是十几种之一而已。其实,作为翻译家,谁都不可能随意增、改、删,而这么简单的道理其实并不为多数人所知晓或明白。我对莫言作品的英译做过大量的比对,得出的结论也是这样。这一点莫言是清楚的。
  那么,人家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呢?我转向围成好几圈的大家,认真地解释着。其实这主要是源于葛浩文给莫言的那封信。翻译《丰乳肥臀》时,葛浩文由于不得已要调整、删除和改动一些地方,便给莫言写了那封信。莫言很大度,说你怎么翻译都行。莫言的话当然不能代表葛浩文真的就随便翻译了。那封信,其实,正说明,葛浩文作为一个严谨的翻译家,由于非常重视原文,尊重作者,于是稍加增、改、删,都要征求原作者的意见。那么我这么强调是要说明什么道理呢?我要说明的是,葛浩文的翻译越是忠实原文,就越说明是莫言获奖;汉学家们的翻译越是忠实原文,越说明是中国文学获了奖。正是葛浩文等汉学家们的“信”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有文化自信和创作自觉的莫言等中国作家,使他们的作品比较原汁原味地走向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近年,莫言、阎连科、王安忆、贾平凹、曹文轩等中国作家获得了一个个国际大奖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我还强调道,文学走出去,译什么和怎么译要同时考量才行,而绝不是一味地仰人鼻息,绝不是一味地唯人马首是瞻。没有创新、没有自己、步人后尘、机械模仿西人外人的作品推出去也不会有什么市场。
  我语速有些快,话有些长,但从莫言的表情看,他显然是听进去了。
  这时,格非老师起身向我讨要名片,我从一叠钱中找到仅存的一张名片双手递了过去。
  “真有钱!”莫言看着我手里的那叠钱,调侃着我。
  没有名片给莫言了。我便掏出笔,在饭店提供的一页十六开纸的上端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码,恭敬地呈给莫言。莫言欠身接过去,把纸铺到饭桌上,仔细地折叠好,整齐地撕成两半,把写有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的那一半夹在自己的文件包里,然后要过我手中的笔,飞快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码,对折后递给我。我赶忙双手捧过来,放进我的文件夹。
  莫言的电话,终于到手了!我心想。
  我的一席話一结束,莫言的饭也刚好吃好。他站起身,对我拱了拱手,又对众人点了点头,和格非一起消逝在饭厅的拐角处。
其他文献
当前,高中网络基础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实践操作过少以及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分析该课程的特性,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选取最为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 网络基础的内容与特点  此模块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运用因特网,加深对网络基础理论以及基本原理的认知与应用。学生在应用因特网之前,首先要对因特网
在数字时代,数据既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计算机加工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构造、存储、计算相应数据的能力的发展。从应用角度看,信息技术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习惯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说,“程序驱动”的数字化工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的认知结构与思维品质。因而,在“算法与程序实现”模块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学习
读到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地理老师陆纪燕的文章,产生了一个好奇:地理学科为什么青睐微课程教学法?  从马莉莉的《微课程教学法促进地理深度学习发生》、陈霞的《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探究》、卢小琴的《翻转课堂:地理学科教学引入微项目学习的意义》和尹志强的《微課程教学法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再到陆纪燕的《微课程教学法与地理实践力培养》,《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2020年已经发表五篇地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小学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作用,有利于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实施教育教学。  笔者虽然从事了30多年美术教学工作,但一直
主持人语:自2019年9月采用新课标新教材开展教学以来,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辽宁等5个省(市)大多完成了必修模块的教学,部分省(市)还进行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20年,教育部又组织专家对课标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最新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更加明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内容模块的结构,增强了教学应用的方向感。当下,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已经
皖南秋  一  收割过的田地,残留稻禾的香气  旷野一片宁静,有如老人的智慧  西风渡江,吹过疏疏的黑白村舍  徽州呵,变得更灰,更水墨意味……  二  雨。空江。寒雁。黃昏像一幅云幕  芦苇沉沉垂着。翠竹如泣如诉  夏花春草的记忆,已埋在落叶下面  惆怅无端。我如此迷恋这褐色的梦土  三  秋天的林子,绚丽,静穆  鹅黄,紫红,树叶缓缓旋落  有的委身流水,杳杳失去了踪影  有的回归泥土,默默等
摘要:本研究将STEM理念引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中,采用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方式,以《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为研究对象,经过探索和实践,增强了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其实践创新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达到了提升STEM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STEM教育;局域网组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5-0040-0
摘要:自2012年起,国家支持开发了2883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但高校师生的使用满意度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这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不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案例的情境化不够。本研究团队以其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这门课为例,通过4个学期的教学,生成了多个专业的优秀教学资源案例,构建了教学设计、微课、数字故事、学生教学实践等案例库,之后总结了三种应用模式并开展了3学期的教学试验及效果评估。
摘要:随着数字化学习的唱响,相关网络数据的不断增多,网络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也在教育技术领域开始实施,旨在发现规律并运用于学习实践。本文以江南大学继续网络教育学院留存的数据为基础,开展数据分析,以期为今后的招生与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数据挖掘;相关分析;学习数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8-0110-03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
2010年的秋天,我的几位学生试图设计一种激光测距测高仪。这个仪器的数学原理弄明白了,图纸画好了,电子元件也买好了,但是作品原型却没法做出。因为这个仪器需要精密度较高的小齿轮,而我们没有办法加工。那时,我多么希望学校能够像高校实验室一样,拥有类似CNC(数控机床)之类的工具,可以加工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这类机器太昂贵、太专业,买了也不见得会用。  幸运的是,桌面3D打印机很快开始普及,各种桌面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