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经常要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对语文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一结果,而在于“怎样懂”和“怎样知”这个过程。笔者就《从三到万》的课外阅读教学来谈本案例的实施。《从三到万》是一篇选自课外,旨在指导学生自读材料,我决定用“揣测法”来指导学生读这篇短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学习未知。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得到提高、发展的过程。
一、背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情、义、行”的一个综合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大多数情况效果不佳是因为忽视学生认知规律的反作用。审视本案例的题目,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注意引导学生达到认识、领悟的目的,而不能不管学生怎样思考,只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设施教学。教师由于有了备课、研究的过程,对课文内容、语言特点,以至写作方法等都胸中有数,而学生对这些却“不明了”,他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利用已知学到知识来学习未知。这时教师既不能用自己阅读的结论代替学生所需要的思考过程,也不能忽视学生需要从认识的“不明了”到“明了”的过程。教学中,什么时候认识和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什么时候教学效果就好了。
二、主题
笔者就《从三到万》的课外阅读教学来谈本案例的实施。本案例主要解决如何认识和判断学生认知规律;如何将学生认知规律的因素揉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该种教学思维尚处于初步实践阶段,总结出以教学模式尚为时过早。故而笔者尝试总结出一种比较固定的做法,以便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
三、过程
《从三到万》是一篇选自课外指导学生自读材料,我决定指导学生用“揣测法”来读这篇短文。一上课,我先讲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请了个老师来教他的儿子识字和写字。老师写了一横教那孩子说:这是‘一’字;写了两横,就说这是‘二’字;写了三横,又说这是‘三’字。孩子高兴得把笔一扔,去对财主说:‘爸,我全懂了!爸,我全懂了!’财主也十分高兴,就把老师辞退了。过了些时候,财主要请一位姓‘万’的亲戚来喝酒,就叫儿子去写请帖,可是等了老半天还不见他写好,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财主看到了什么?”
这个故事同学们并不陌生,很快“猜”到了那个傻儿子闹的笑话,于是我分发课外阅读材料,同学们拿到阅读材料以后,多数同学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原来题目是《从三到万》。
我告诉学生:这是著名学者马南■写的一篇短文,文章里就讲了这个傻儿子学识字的故事,并从这个故事中引出了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道理。请揣测一下,作者可能讲些什么道理?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揣测和文章的内容对照。
我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准备。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不深奥,因此学生的揣测“命中率”很高。我规定学生的发言不能重复别人的话,说了道理之后,还要在黑板上写上一个成语或一句格言。不多会儿,成语、格言写满了黑板。
当我请同学们打开材料自读选文的时候,同学们惊喜地发现,他们从这个故事中引出的观点跟文章中的议论竟是那样合拍,而不同的仅仅是表述的语言。于是我笑着说:“这样看来,马南■这位著名学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们不是已经跟他差不多了吗?”学生先是自信地点头,但是立即若有所悟,纷纷说:“还差得很远很远。”
我问:“为什么一下子谦虚起来了?”
一个学生站起来答:“我们可刚刚学会了一、二、三,如果欣欣然起来,自以为‘得矣,得矣’,似乎比老师还高明。这不,也变成了那个傻小子了!”
最后,我请学生齐声朗读选文的结尾一段:“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不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的加强我们的学习吧。”学生活跃起来,争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结果
从前面的教学实况来看,本案例的实践是成功的。气氛非常好,任务有效的达成,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高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在教学中了。并且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以老师为主导,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中心,这也就是教学中比较固定的做法。
五、反思
指导学生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对语文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一结果,而在于“怎样懂”和“怎样知”这个过程。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结合故事讲道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老师当然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落实重点。但在这堂课上,学生的理解不仅得之于课文的阅读,而且来自他们亲自的实践和体验。因此,学生获得的感受,毫无疑问要比单纯接受老师的讲解深刻得多。但学生的得益还不仅于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尝试了一种阅读的方法——揣测法,他们还“发现”自己智力的潜能,并且懂得了“举一反三”,在行动上避免故事中那个“傻小子”的错误。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学习未知,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初级中学)
一、背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情、义、行”的一个综合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大多数情况效果不佳是因为忽视学生认知规律的反作用。审视本案例的题目,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注意引导学生达到认识、领悟的目的,而不能不管学生怎样思考,只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设施教学。教师由于有了备课、研究的过程,对课文内容、语言特点,以至写作方法等都胸中有数,而学生对这些却“不明了”,他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利用已知学到知识来学习未知。这时教师既不能用自己阅读的结论代替学生所需要的思考过程,也不能忽视学生需要从认识的“不明了”到“明了”的过程。教学中,什么时候认识和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什么时候教学效果就好了。
二、主题
笔者就《从三到万》的课外阅读教学来谈本案例的实施。本案例主要解决如何认识和判断学生认知规律;如何将学生认知规律的因素揉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该种教学思维尚处于初步实践阶段,总结出以教学模式尚为时过早。故而笔者尝试总结出一种比较固定的做法,以便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
三、过程
《从三到万》是一篇选自课外指导学生自读材料,我决定指导学生用“揣测法”来读这篇短文。一上课,我先讲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请了个老师来教他的儿子识字和写字。老师写了一横教那孩子说:这是‘一’字;写了两横,就说这是‘二’字;写了三横,又说这是‘三’字。孩子高兴得把笔一扔,去对财主说:‘爸,我全懂了!爸,我全懂了!’财主也十分高兴,就把老师辞退了。过了些时候,财主要请一位姓‘万’的亲戚来喝酒,就叫儿子去写请帖,可是等了老半天还不见他写好,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财主看到了什么?”
这个故事同学们并不陌生,很快“猜”到了那个傻儿子闹的笑话,于是我分发课外阅读材料,同学们拿到阅读材料以后,多数同学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原来题目是《从三到万》。
我告诉学生:这是著名学者马南■写的一篇短文,文章里就讲了这个傻儿子学识字的故事,并从这个故事中引出了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道理。请揣测一下,作者可能讲些什么道理?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揣测和文章的内容对照。
我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准备。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不深奥,因此学生的揣测“命中率”很高。我规定学生的发言不能重复别人的话,说了道理之后,还要在黑板上写上一个成语或一句格言。不多会儿,成语、格言写满了黑板。
当我请同学们打开材料自读选文的时候,同学们惊喜地发现,他们从这个故事中引出的观点跟文章中的议论竟是那样合拍,而不同的仅仅是表述的语言。于是我笑着说:“这样看来,马南■这位著名学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们不是已经跟他差不多了吗?”学生先是自信地点头,但是立即若有所悟,纷纷说:“还差得很远很远。”
我问:“为什么一下子谦虚起来了?”
一个学生站起来答:“我们可刚刚学会了一、二、三,如果欣欣然起来,自以为‘得矣,得矣’,似乎比老师还高明。这不,也变成了那个傻小子了!”
最后,我请学生齐声朗读选文的结尾一段:“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不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的加强我们的学习吧。”学生活跃起来,争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结果
从前面的教学实况来看,本案例的实践是成功的。气氛非常好,任务有效的达成,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高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在教学中了。并且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以老师为主导,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中心,这也就是教学中比较固定的做法。
五、反思
指导学生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对语文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一结果,而在于“怎样懂”和“怎样知”这个过程。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结合故事讲道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老师当然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落实重点。但在这堂课上,学生的理解不仅得之于课文的阅读,而且来自他们亲自的实践和体验。因此,学生获得的感受,毫无疑问要比单纯接受老师的讲解深刻得多。但学生的得益还不仅于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尝试了一种阅读的方法——揣测法,他们还“发现”自己智力的潜能,并且懂得了“举一反三”,在行动上避免故事中那个“傻小子”的错误。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学习未知,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