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现有的历史课程形式单一,资源匮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初中历史教科书虽然图文并茂,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人文关怀,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被删减,过于简单化;许多历史教师只是“教教材”,教材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忽略了教材以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历史课堂如死水一潭,教师教得心灰意冷,学生学得毫无生机,教师和学生丝毫体会不到教书与学习的快乐。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大胆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一、历史课因回归历史而鲜活
历史课应该回归历史,讲出历史味。以往历史老师认为历史课只要学生认真听讲,考试考出好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错誤地认为学好历史就是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背熟。其实不然,历史学科的魅力不在于让学生背熟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其真实性、探究性。所以要“了解历史,第一步是阅读史料”。
在讲《贞观之治》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讲解他们已知的唐朝历史,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分小组搜集了大量资料,所以上课伊始他们就争先恐后地讲解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的故事。在听取学生发言后,笔者指出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以武则天为例,笔者提供了武则天时期经济繁荣和任用酷吏,后期生活腐化的两段史料。这两段史料,既对单薄、干枯的课本内容进行了有效补充,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全面的历史人物形象。笔者接着提出问题:“武则天死后立的是无字碑,世人对她众说纷纭,你能不能给武则天写一篇碑文,给她一个公正的评价?”通过对前期史料的阅读、分析,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定会理性地对武则天进行全面评价。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了解历史、回归历史、认识和把握历史,使学生养成认识问题“论从史出”、重视证据、勇于思辨的好习惯,为成为有思考能力的人打下基础。
二、历史课因关注现实而鲜活
历史是过去人类社会生活的记录,但历史不仅是过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寻找到历史的影子,历史也为今天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例如,笔者在执教《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正值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策略。笔者以此为契机,提出开放性问题:“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如何使丝绸之路重放光彩?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发言很具有奇思妙想,例如有开发博物馆、旅游资源,使西部成为旅游胜地的;有利用西部舞蹈、音乐资源,开发西部的;有利用吐鲁番的葡萄酿酒的;有养牛、开发绿色牛奶、注册专利的;有用沙漠的沙子做建筑材料的;有建立希望小学,发展教育的;有利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丝绸之路上建加油站的;有制作沙雕,建沙滩游乐场所的;有建航天实验基地的;有建日光浴场的,等等。笔者设计的问题因贴近现实深受学生欢迎,引发一系列精彩的发言,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将历史学习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国家建设,关注环境保护,感悟生命价值。
三、历史课因立足学生而鲜活
“初中历史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有独立人格和平等权利的12~16岁的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求知欲旺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与热情;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直观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对理性的知识则不太容易理解;他们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需要利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其兴趣、保持其注意力”。笔者曾对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喜欢听历史故事、看历史影片,不喜欢历史概念等理性知识;他们喜欢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不喜欢填鸭式、背诵式教学方式;他们喜欢知识渊博、有幽默感、民主型的老师,不喜欢照本宣科、专制、霸道的老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学生出发,在历史课前3分钟设置了“历史故事知多少”板块,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他们自己主动排好讲故事的顺序,每班40多名学生,每周轮两名学生,一学期下来,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书店、图书馆、计算机旁都可以看见学生查阅资料的身影,更可贵的是他们还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历史故事编委会,自己任命总编、编委等成员,将同学们讲的小故事编辑成册,将讲的故事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唐韵悠长的《梦回唐朝》、令人心驰神往的《唐人的一天》、充满西部风情的《让我们走进西部,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义愤激昂的《圆明园的自述》等手抄报展现了学生的无限创造力。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初中历史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课堂以外也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带领学生开展“我写我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走访家庭长辈,做家庭口述历史,《外祖父的光荣岁月——记外祖父光荣的战斗历程》、《艰苦岁月中的革命英雄——记太姥爷的一生》、《一个人的坚强——记外祖母的一生》、《一位平凡老人的不凡一生——关于我的祖母》等作品无不显示出学生的智慧。笔者还带领学生开发社区课程资源,开展“发现身边的历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火车头精神代代传——记郝建秀小组的光荣历史》、《难忘六厂情怀——记青岛国棉六厂》等作品是其中的代表。学生通过对家族历史和社区历史的探究,使历史课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课有了生活气息,学生知道的历史并不只是教科书中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还有生活中的家族历史和社区历史,历史距离他们并不遥远,历史就在他们身边。
实践证明,历史课不是单一的,是多元化的,而多元化的历史课堂必定是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社会形成的合力,这样鲜活的历史课堂便有了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大胆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一、历史课因回归历史而鲜活
历史课应该回归历史,讲出历史味。以往历史老师认为历史课只要学生认真听讲,考试考出好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错誤地认为学好历史就是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背熟。其实不然,历史学科的魅力不在于让学生背熟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其真实性、探究性。所以要“了解历史,第一步是阅读史料”。
在讲《贞观之治》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讲解他们已知的唐朝历史,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分小组搜集了大量资料,所以上课伊始他们就争先恐后地讲解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的故事。在听取学生发言后,笔者指出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以武则天为例,笔者提供了武则天时期经济繁荣和任用酷吏,后期生活腐化的两段史料。这两段史料,既对单薄、干枯的课本内容进行了有效补充,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全面的历史人物形象。笔者接着提出问题:“武则天死后立的是无字碑,世人对她众说纷纭,你能不能给武则天写一篇碑文,给她一个公正的评价?”通过对前期史料的阅读、分析,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定会理性地对武则天进行全面评价。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了解历史、回归历史、认识和把握历史,使学生养成认识问题“论从史出”、重视证据、勇于思辨的好习惯,为成为有思考能力的人打下基础。
二、历史课因关注现实而鲜活
历史是过去人类社会生活的记录,但历史不仅是过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寻找到历史的影子,历史也为今天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例如,笔者在执教《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正值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策略。笔者以此为契机,提出开放性问题:“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如何使丝绸之路重放光彩?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发言很具有奇思妙想,例如有开发博物馆、旅游资源,使西部成为旅游胜地的;有利用西部舞蹈、音乐资源,开发西部的;有利用吐鲁番的葡萄酿酒的;有养牛、开发绿色牛奶、注册专利的;有用沙漠的沙子做建筑材料的;有建立希望小学,发展教育的;有利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丝绸之路上建加油站的;有制作沙雕,建沙滩游乐场所的;有建航天实验基地的;有建日光浴场的,等等。笔者设计的问题因贴近现实深受学生欢迎,引发一系列精彩的发言,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将历史学习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国家建设,关注环境保护,感悟生命价值。
三、历史课因立足学生而鲜活
“初中历史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有独立人格和平等权利的12~16岁的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求知欲旺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与热情;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直观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对理性的知识则不太容易理解;他们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需要利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其兴趣、保持其注意力”。笔者曾对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喜欢听历史故事、看历史影片,不喜欢历史概念等理性知识;他们喜欢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不喜欢填鸭式、背诵式教学方式;他们喜欢知识渊博、有幽默感、民主型的老师,不喜欢照本宣科、专制、霸道的老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学生出发,在历史课前3分钟设置了“历史故事知多少”板块,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他们自己主动排好讲故事的顺序,每班40多名学生,每周轮两名学生,一学期下来,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书店、图书馆、计算机旁都可以看见学生查阅资料的身影,更可贵的是他们还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历史故事编委会,自己任命总编、编委等成员,将同学们讲的小故事编辑成册,将讲的故事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唐韵悠长的《梦回唐朝》、令人心驰神往的《唐人的一天》、充满西部风情的《让我们走进西部,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义愤激昂的《圆明园的自述》等手抄报展现了学生的无限创造力。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初中历史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课堂以外也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带领学生开展“我写我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走访家庭长辈,做家庭口述历史,《外祖父的光荣岁月——记外祖父光荣的战斗历程》、《艰苦岁月中的革命英雄——记太姥爷的一生》、《一个人的坚强——记外祖母的一生》、《一位平凡老人的不凡一生——关于我的祖母》等作品无不显示出学生的智慧。笔者还带领学生开发社区课程资源,开展“发现身边的历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火车头精神代代传——记郝建秀小组的光荣历史》、《难忘六厂情怀——记青岛国棉六厂》等作品是其中的代表。学生通过对家族历史和社区历史的探究,使历史课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课有了生活气息,学生知道的历史并不只是教科书中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还有生活中的家族历史和社区历史,历史距离他们并不遥远,历史就在他们身边。
实践证明,历史课不是单一的,是多元化的,而多元化的历史课堂必定是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社会形成的合力,这样鲜活的历史课堂便有了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