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关系到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了解它,在了解的过程中就会专心致志,就会有持久性。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领悟阅读的乐趣,并以此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我教学鲁迅的《故乡》时,为了让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我是这么开课的:
我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时,全班学生都按捺不住了,跟着我齐声读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就趁势引入新课:“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大家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诗句呢?”引导学生背诵了几句描写故乡的诗句后,我又充满激情地说道:“故乡,是离家游子永远的牵挂,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美的地方。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鲁迅笔下的《故乡》看看,感受一下那里的人情故事。”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而阅读习惯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养成的。作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我们应该跳出课本,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眼界;通过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可以说,他们几乎没有条件进行课外阅读。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发动学生从初一开始收集课外读物,在教室开辟出一个“阅读角”,学生均可以在这里自由阅读。每周我上一节正式的阅读课,大家畅谈阅读的感受。日积月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的过程。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学生的阅读是教师不能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方面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充分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 我先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等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接着,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问题,以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细读的过程也就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指导这个过程时,我会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还是以《故乡》为例,我引导学生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后,就对学生说道:“我们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看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就开始引入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先让学生找到描写闰土的段落并自由朗读,随后就启发学生理解前后对照的写作方法;再接着我引导学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照的?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索、讨论之后,很容易就会归纳出:课文从外貌、动作、对话对照以及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来进行描写,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带领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有了阅读方法的指导,还要在实践中提高阅读素养。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如阅读竞赛、知识辩论赛、习作交流会、诵读会等,在班级内部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们自由交流、互谈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局面。
为了让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我还特别提倡美读。我经常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名作,听美文朗诵,边听朗诵,边欣赏画面,感受意境,融会贯通,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阅读以后,我还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帮助记忆。
只要我们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学生就会由“爱读”到“会读”,再到“乐读”,从而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 韦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了解它,在了解的过程中就会专心致志,就会有持久性。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领悟阅读的乐趣,并以此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我教学鲁迅的《故乡》时,为了让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我是这么开课的:
我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时,全班学生都按捺不住了,跟着我齐声读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就趁势引入新课:“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大家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诗句呢?”引导学生背诵了几句描写故乡的诗句后,我又充满激情地说道:“故乡,是离家游子永远的牵挂,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美的地方。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鲁迅笔下的《故乡》看看,感受一下那里的人情故事。”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而阅读习惯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养成的。作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我们应该跳出课本,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眼界;通过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可以说,他们几乎没有条件进行课外阅读。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发动学生从初一开始收集课外读物,在教室开辟出一个“阅读角”,学生均可以在这里自由阅读。每周我上一节正式的阅读课,大家畅谈阅读的感受。日积月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的过程。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学生的阅读是教师不能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方面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充分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 我先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等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接着,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问题,以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细读的过程也就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指导这个过程时,我会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还是以《故乡》为例,我引导学生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后,就对学生说道:“我们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看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就开始引入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先让学生找到描写闰土的段落并自由朗读,随后就启发学生理解前后对照的写作方法;再接着我引导学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照的?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索、讨论之后,很容易就会归纳出:课文从外貌、动作、对话对照以及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来进行描写,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带领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有了阅读方法的指导,还要在实践中提高阅读素养。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如阅读竞赛、知识辩论赛、习作交流会、诵读会等,在班级内部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们自由交流、互谈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局面。
为了让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我还特别提倡美读。我经常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名作,听美文朗诵,边听朗诵,边欣赏画面,感受意境,融会贯通,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阅读以后,我还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帮助记忆。
只要我们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学生就会由“爱读”到“会读”,再到“乐读”,从而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