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词言志,诗词传情。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如何更好地诵读经典诗词,值得去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误区;建议;愿景
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学财富,无数文人墨客更是经过数年的学习和研究,从中摘选出数篇经典,以便领略古诗词文学蕴藏的丰富内涵。毋庸置疑,这些经典诗词文学的意义非凡,首先,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次,这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再则,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在明白经典诵读的意义后,便掀起了诵读经典的文学运动,为了迎合这股风潮,各部门都绞尽脑汁,渗透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也层出不穷,比如近年来的电视节目《诗词大会》,创建诗意校园,等等,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没有问题,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的原因诸多,而经典诵读的几个误区,更是曲解了经典诵读的意义。
一、 操之过急,不问是否适时
上面政策下来,需要立刻就执行,这是对执行力的考验,但更考验的是操作力,有些部门或个人,急于求成,限定在一段时间里完成任务,不曾考虑到时机选得是否适时,不曾考虑到经典诵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悟透彻的,操之过急带来的便是“过犹而不及”,以致经典诵读效果甚微。
二、 一味灌输,不问是否适当
为了了解诗词的意思或意境,老师会逐字逐句地讲解,因为古人言语习惯的不同,或诗词表达形式的独特,虽然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可学生们却难以感悟,不怪学生的理解力,只是老师一味地灌输,不管对于此阶段的孩子适不适当,一年级这样讲,六年级也这样讲。
三、 花样百出,不问是否适用
多种形式能趣味化经典诵读单一的形式,也让学习者充满兴趣,但同时也会导致表面形式太多,从而忽略了经典诗词本身的意蕴。如,吟唱诗词,这是小学生很喜欢的形式,不可否认,学生的乐趣多了,但也不可忽视,学生对诗词的节奏和韵味却缺失了。
四、 规定数目,不问是否适量
综合学生阅读量的考虑,就规定了每个阶段应该诵读经典诗词的数目,这是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激励,但很多时候都比较“平均分配”,各学段都差不多,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习得能力不同,相同的时间,一、二年级能诵读十首,那五、六年级应该能诵读二三十首。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相信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的存在,不断反复去探索和发现,一定会找到最适合经典诗词传诵的途径。联系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经验,对经典诵读给予几点建议:
(一) 诵读目标,源远流长
经典诵读的意义决定了目标,应该立足眼前,更应该放眼未来,追求更长远和持续的发展。
1. 立足眼前
经典诵读的“眼前目标”就是每个学生此阶段应该诵读的内容,以及需要了解的相关诗词的特点,这要综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诗词本身的意义来制定。如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诵读句式结构比较繁琐、句数比较多的诗词,甚至可以诵读一些小篇幅的文言文,小骈文,对诗词的学习不应停留在只是一味地理解内容上,更重要的应该去学习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诗词的意境,诗词的结构安排,也可以衍生到学生自己的诗词创作。
2. 放眼未来
经典诵读的“未来目标”,着眼于学生诗词能力的提高和经典诗词的继承与发扬。每个学段应该读什么,掌握哪些诗词能力,应该站在最高处去制定,不求现阶段的一点收获,要追求学生自身诗词能力的提升。如低年级,虽然学生的年龄小,学习能力弱了一些,但不能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背,而应该在此阶段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诗词的节奏,有了“初步”,才能有“深刻”,这是一种渐进提高的过程,你不能让学生到达某阶段就一定具有某种能力,有了之前基础才能有后来的“达到”。
(二) 诵读进程,循序渐进
“欲速则不达”,每首诗词的诵读时间要充足,每个学段的诵读数量要适当。
1. 慢中求甚解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个缓慢的过程,文学修养需要逐步渗透,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真的在短时间内卓有成效,那也可能是浮光掠影,轉瞬即逝。如学习一首诗,一节课或两节课就可以完全学会吗?答案肯定是否,但在很多情况下,有些十分二十分钟就“解决”了一首诗,这样的学习根本不可能有成效,我们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学,读一读,想一想,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消化老师传授的内容,记一记,思一思,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学到的知识,而“充足”需要的就是缓慢,在缓慢中追求“甚解”。
2. 快中求略知
经典诗词需要诵读的数量比较多,那就需要我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数量的诵读内容,了解相应的文学知识,但这并不代表囫囵吞枣,或与“慢”读诗相悖,这种“快”指的是诗与诗的学习之间的衔接不能断,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相应的学习时间逐步缩短,相应的诵读量也增加,在这种快节奏的学习中,学生对整个经典诵读的“略知”量也会逐步增加,日积月累后,收获也会颇丰。
(三) 诵读内容,归类识记
学生每个学段到底应该读什么,遵循记忆的特点,归类识记效果应该最好。
1. 时间顺序
每个时期的诗词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按时间顺序去诵读,有利于学生对此时间段的诗词进行整体的学习,了解此阶段的诗词创作的特点,也可以比较每个阶段诗词的不同之处,有条理地感受诗词的变化和进程。如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唐宋诗词的繁盛。
2. 描绘事物的特点
每首诗都描述不同的事物,为了便于学生通过联想和对比来理解诗词,也便于记忆得更牢固,可以按所描绘的事物分类诵读,如按季节特点,春天的诗词非常多,那就把描写春天的诗放在同一阶段诵读。又如把描写风的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不同诗人笔下风的特点,同时也提升了应用能力。
3. 诗词的结构特点
一般诗词大多是五言、七言的结构,那可以把五言诗和七言诗放在一起诵读,这利于学生了解诗词的结构特点,也便于学生掌握诗词的节奏,有韵律地诵读。比如一、二年级可以诵读五言,三、四年级可以诵读七言,五、六年级可以诵读非韵律性的诗词。
经典诵读之路仍漫漫悠长,但在不断上下求索中,这条道路上会开满鲜花,芬芳会浸润每个诵读者的心灵,这不仅只是愿景,而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丁磊.《浅谈“经典诵读”与学生全面发展》,2011年.
[2]吴立华.《关于经典诵读若干问题的思考》,2007年.
作者简介:
郑红艳,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安东学校。
关键词:误区;建议;愿景
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学财富,无数文人墨客更是经过数年的学习和研究,从中摘选出数篇经典,以便领略古诗词文学蕴藏的丰富内涵。毋庸置疑,这些经典诗词文学的意义非凡,首先,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次,这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再则,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在明白经典诵读的意义后,便掀起了诵读经典的文学运动,为了迎合这股风潮,各部门都绞尽脑汁,渗透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也层出不穷,比如近年来的电视节目《诗词大会》,创建诗意校园,等等,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没有问题,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的原因诸多,而经典诵读的几个误区,更是曲解了经典诵读的意义。
一、 操之过急,不问是否适时
上面政策下来,需要立刻就执行,这是对执行力的考验,但更考验的是操作力,有些部门或个人,急于求成,限定在一段时间里完成任务,不曾考虑到时机选得是否适时,不曾考虑到经典诵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悟透彻的,操之过急带来的便是“过犹而不及”,以致经典诵读效果甚微。
二、 一味灌输,不问是否适当
为了了解诗词的意思或意境,老师会逐字逐句地讲解,因为古人言语习惯的不同,或诗词表达形式的独特,虽然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可学生们却难以感悟,不怪学生的理解力,只是老师一味地灌输,不管对于此阶段的孩子适不适当,一年级这样讲,六年级也这样讲。
三、 花样百出,不问是否适用
多种形式能趣味化经典诵读单一的形式,也让学习者充满兴趣,但同时也会导致表面形式太多,从而忽略了经典诗词本身的意蕴。如,吟唱诗词,这是小学生很喜欢的形式,不可否认,学生的乐趣多了,但也不可忽视,学生对诗词的节奏和韵味却缺失了。
四、 规定数目,不问是否适量
综合学生阅读量的考虑,就规定了每个阶段应该诵读经典诗词的数目,这是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激励,但很多时候都比较“平均分配”,各学段都差不多,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习得能力不同,相同的时间,一、二年级能诵读十首,那五、六年级应该能诵读二三十首。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相信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的存在,不断反复去探索和发现,一定会找到最适合经典诗词传诵的途径。联系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经验,对经典诵读给予几点建议:
(一) 诵读目标,源远流长
经典诵读的意义决定了目标,应该立足眼前,更应该放眼未来,追求更长远和持续的发展。
1. 立足眼前
经典诵读的“眼前目标”就是每个学生此阶段应该诵读的内容,以及需要了解的相关诗词的特点,这要综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诗词本身的意义来制定。如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诵读句式结构比较繁琐、句数比较多的诗词,甚至可以诵读一些小篇幅的文言文,小骈文,对诗词的学习不应停留在只是一味地理解内容上,更重要的应该去学习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诗词的意境,诗词的结构安排,也可以衍生到学生自己的诗词创作。
2. 放眼未来
经典诵读的“未来目标”,着眼于学生诗词能力的提高和经典诗词的继承与发扬。每个学段应该读什么,掌握哪些诗词能力,应该站在最高处去制定,不求现阶段的一点收获,要追求学生自身诗词能力的提升。如低年级,虽然学生的年龄小,学习能力弱了一些,但不能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背,而应该在此阶段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诗词的节奏,有了“初步”,才能有“深刻”,这是一种渐进提高的过程,你不能让学生到达某阶段就一定具有某种能力,有了之前基础才能有后来的“达到”。
(二) 诵读进程,循序渐进
“欲速则不达”,每首诗词的诵读时间要充足,每个学段的诵读数量要适当。
1. 慢中求甚解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个缓慢的过程,文学修养需要逐步渗透,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真的在短时间内卓有成效,那也可能是浮光掠影,轉瞬即逝。如学习一首诗,一节课或两节课就可以完全学会吗?答案肯定是否,但在很多情况下,有些十分二十分钟就“解决”了一首诗,这样的学习根本不可能有成效,我们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学,读一读,想一想,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消化老师传授的内容,记一记,思一思,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学到的知识,而“充足”需要的就是缓慢,在缓慢中追求“甚解”。
2. 快中求略知
经典诗词需要诵读的数量比较多,那就需要我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数量的诵读内容,了解相应的文学知识,但这并不代表囫囵吞枣,或与“慢”读诗相悖,这种“快”指的是诗与诗的学习之间的衔接不能断,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相应的学习时间逐步缩短,相应的诵读量也增加,在这种快节奏的学习中,学生对整个经典诵读的“略知”量也会逐步增加,日积月累后,收获也会颇丰。
(三) 诵读内容,归类识记
学生每个学段到底应该读什么,遵循记忆的特点,归类识记效果应该最好。
1. 时间顺序
每个时期的诗词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按时间顺序去诵读,有利于学生对此时间段的诗词进行整体的学习,了解此阶段的诗词创作的特点,也可以比较每个阶段诗词的不同之处,有条理地感受诗词的变化和进程。如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唐宋诗词的繁盛。
2. 描绘事物的特点
每首诗都描述不同的事物,为了便于学生通过联想和对比来理解诗词,也便于记忆得更牢固,可以按所描绘的事物分类诵读,如按季节特点,春天的诗词非常多,那就把描写春天的诗放在同一阶段诵读。又如把描写风的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不同诗人笔下风的特点,同时也提升了应用能力。
3. 诗词的结构特点
一般诗词大多是五言、七言的结构,那可以把五言诗和七言诗放在一起诵读,这利于学生了解诗词的结构特点,也便于学生掌握诗词的节奏,有韵律地诵读。比如一、二年级可以诵读五言,三、四年级可以诵读七言,五、六年级可以诵读非韵律性的诗词。
经典诵读之路仍漫漫悠长,但在不断上下求索中,这条道路上会开满鲜花,芬芳会浸润每个诵读者的心灵,这不仅只是愿景,而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丁磊.《浅谈“经典诵读”与学生全面发展》,2011年.
[2]吴立华.《关于经典诵读若干问题的思考》,2007年.
作者简介:
郑红艳,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安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