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教学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研究生物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技能。初中生物教学是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启蒙 教育 ,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很多初中学生由小学刚升入初中时,对生物学知识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如转基因食品、动物的保护色、蜜蜂的舞蹈、昆虫的变态发育等等。这些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能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生物的课堂中。但由于一些生物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满堂灌”,使学生经常处于被动认知的接受状态,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所在,于是他们也就逐渐失去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
因此如何促使学生对生物产生持久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成为生物教师工作的重点。在生物教学中,新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的实效。
一、培養学生多提问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极少提出问题。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碰到问题其实是不敢问,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担心自己提出问题而被其他同学笑话,于是便“三缄其口”;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的学习基础差或缺乏相应的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问。结果导致整节课学生无问题,教师一言谈,这样的教学模式又怎么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我们知道,问题的出现来源于对事物已有知识的观察和思维,观察的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越多。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前,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自己所了解的或一知半解的有关遗传方面的现象,学生经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调查,问题就会不断出现“为什么我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我是单眼皮?”“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为什么我们小区的一对近亲结婚的夫妇,小孩很健康?”“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对于爱提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不爱提问的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机会,也让他们品味成功的喜悦(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在提问和解惑中才能营造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教师自己要会问
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所以教师要会及时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质疑。
笔者在生物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疑问、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发问,激发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才会知道个中原因。在笔者的生物课堂上,经常会有智慧的火花碰撞,使学生在紧张、活跃中理解了生物学中抽象的和易混淆的知识。
三、教学形式要丰富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研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关注学生的个性 发展 为特点,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模式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实施新的学习模式。这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也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要使生物课堂的气氛活跃,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知识,不仅仅靠“问题”的设置,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形式、直观教具的展示、形象化的语言等等。
1、教学场所多样化
如进入初一的第一节课,笔者并不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生物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关系;学习生物的意义和方法等等。笔者只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临校园的树林下、花丛中,植物千姿百态、运动方式趣味横生,感受人与 自然 和谐相处的美妙。笔者向他们讲述“蟒蛇感恩”,袁隆平、达尔文等故事,“大树底下好乘凉”的 科学 道理。看到孩子们那好奇的眼睛、愉快的笑脸,笔者深深感受到打破常规的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直观化教学
生物知识学习的是大自然的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如果每节课都到室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也不太现实。可是如果只是在教室中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感到抽象而无趣。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只要课外能找到的东西都会将其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感知。
3、将生物知识融入生活
生物学是 自然 科学 ,各种生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生物知识与生活紧密相关。在学习“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时,引导学生将思维发散到古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解释,造成此种现象主要是何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初中学生偏形象化思维,初中生物知识却抽象难以理解,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 出以上几点做法,切实地把抽象难懂的问题生活化、形象化,解决了初中学生思维与知识间的矛盾。让笔者的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获得生物知识,犹如拨开迷雾见青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之到好之,再又好之到乐知,这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三个“质”的飞跃。当学生进入“知之”阶段时,教师要通过精心、刻意的引导和培养,促使学生在生物学的殿堂里越学越有劲,乐此不疲地勤奋上进,敲开生物学中一些未知领域的大门。
很多初中学生由小学刚升入初中时,对生物学知识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如转基因食品、动物的保护色、蜜蜂的舞蹈、昆虫的变态发育等等。这些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能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生物的课堂中。但由于一些生物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满堂灌”,使学生经常处于被动认知的接受状态,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所在,于是他们也就逐渐失去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
因此如何促使学生对生物产生持久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成为生物教师工作的重点。在生物教学中,新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的实效。
一、培養学生多提问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极少提出问题。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碰到问题其实是不敢问,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担心自己提出问题而被其他同学笑话,于是便“三缄其口”;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的学习基础差或缺乏相应的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问。结果导致整节课学生无问题,教师一言谈,这样的教学模式又怎么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我们知道,问题的出现来源于对事物已有知识的观察和思维,观察的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越多。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前,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自己所了解的或一知半解的有关遗传方面的现象,学生经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调查,问题就会不断出现“为什么我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我是单眼皮?”“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为什么我们小区的一对近亲结婚的夫妇,小孩很健康?”“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对于爱提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不爱提问的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机会,也让他们品味成功的喜悦(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在提问和解惑中才能营造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教师自己要会问
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所以教师要会及时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质疑。
笔者在生物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疑问、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发问,激发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才会知道个中原因。在笔者的生物课堂上,经常会有智慧的火花碰撞,使学生在紧张、活跃中理解了生物学中抽象的和易混淆的知识。
三、教学形式要丰富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研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关注学生的个性 发展 为特点,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模式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实施新的学习模式。这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也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要使生物课堂的气氛活跃,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知识,不仅仅靠“问题”的设置,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形式、直观教具的展示、形象化的语言等等。
1、教学场所多样化
如进入初一的第一节课,笔者并不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生物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关系;学习生物的意义和方法等等。笔者只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临校园的树林下、花丛中,植物千姿百态、运动方式趣味横生,感受人与 自然 和谐相处的美妙。笔者向他们讲述“蟒蛇感恩”,袁隆平、达尔文等故事,“大树底下好乘凉”的 科学 道理。看到孩子们那好奇的眼睛、愉快的笑脸,笔者深深感受到打破常规的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直观化教学
生物知识学习的是大自然的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如果每节课都到室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也不太现实。可是如果只是在教室中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感到抽象而无趣。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只要课外能找到的东西都会将其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感知。
3、将生物知识融入生活
生物学是 自然 科学 ,各种生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生物知识与生活紧密相关。在学习“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时,引导学生将思维发散到古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解释,造成此种现象主要是何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初中学生偏形象化思维,初中生物知识却抽象难以理解,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 出以上几点做法,切实地把抽象难懂的问题生活化、形象化,解决了初中学生思维与知识间的矛盾。让笔者的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获得生物知识,犹如拨开迷雾见青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之到好之,再又好之到乐知,这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三个“质”的飞跃。当学生进入“知之”阶段时,教师要通过精心、刻意的引导和培养,促使学生在生物学的殿堂里越学越有劲,乐此不疲地勤奋上进,敲开生物学中一些未知领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