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应全面激活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dianbing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讨论创新型人才与主体性发挥、知识获取和智能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并在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学生主体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激活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激活 学生主体性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在日益凶猛的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的根本。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华民族要崛起,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诚然,教育一直都在改革,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教育改革的成效还不理想。本文通过讨论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型人才、知识获取和智能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并在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学生主体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激活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1.充分发挥主体性是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尽管目前国内外针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研究还不多,尚未形成一个能够被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准确定义,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颇具价值的探讨。例如:王亚斌等人在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创新”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将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同时指出“创新意识”就是指创新型人才对创新活动的自觉认识和自主意识[1];徐恩芹等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合作精神与能力等四大核心特征[2]。虽然这些研究对“什么是创新型人才”还未达成共识,但都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有“自主”“自覺”等个性品质。而“自主”与“自觉”正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在与实践对象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主体性”的体现。主体性作为一个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自觉能动性,包括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3]。创造,是人主体性的自然表现[4]。一般说来,主体性强的人创造性也较强,创造性较强的人主体性也必然较强[5]。由于创新可以界定为在旧事物基础上的量变或部分质变,创造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或飞跃,在这个意义上,创新与创造可以等价、互通[1],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个性品质。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举措及其成效也证明充分发挥主体性是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对此前半个世纪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于1987年发表了美国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6]。七大原则自发表后,引起了欧美等国高等院校的积极反响,对近几十年来欧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分析这七条原则,可以发现除了“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和“给予学生较高的期望”外,其余五条原则无不强调或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以说,这七大原则的主旨就是张扬学生的主体性。
  2.尊重与发挥主体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的客观要求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讲就是帮助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知识和促进其智能的发展。对于知识与知识学习,现在已广为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7]。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看,“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面方面在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获得知识要靠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有赖于主体性的发挥。这从认知科学层面为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关于智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只不过各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形式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8]。智能及其组合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表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智能生命个体,都可能是出色的,只不过有没有挖掘或被挖掘出来而已。而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都成为“独特而出色”的个体。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现自己智能中“独特而出色”的。而“充分展示自己”就意味着“主体性”必然“在场”。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把学习分成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和自我表达型四种风格,并认为擅长不同风格的人的学习特点、思维方式存在相当大的差别[19]。如果说多元智能理论是从“发展什么”的层面要求学生“主体性”“在场”,那么学习风格理论就是从“怎样发展”的角度要求“主体性”“在场”。因为个性化的学习风格需要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从前述分析可知,现今颇具影响的几种学习理论,尽管不是专门论述学习需要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但通过揭示学习过程具有个性化、个体智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获取知识的建构性,从客观上揭示了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要求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3.当前我国教育学生主体性严重缺失的原因
  我国传统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种种复杂的原因,但学生主体性缺失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最直接的重要原因。那么造成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相当难回答的问题,本文从学生、教师、教育行政管理、文化背景四个层面进行一些尝试性分析。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本不应成为其自身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但很多情况下作为教育活动特别是学校教育活动对象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受前期教育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个性特征,尽管还不是很稳定。如果这些个性特征对行动有“依赖”或“懒性”导向,那么学生就成为其自身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因为如果学生对教师“激发主体性”的课程设计不积极回应,那么教师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就有可能重新拾回“满堂灌”的模式。同时,在善讲的教师面前,学生也可能自动交出学习主动权,无形中充当“接受角色”[10]。当然,学生不可能是其自身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责任者。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过时和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直接原因。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的教师,注意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注重知识的系统讲授,看重课堂秩序和控制课堂,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醉心于“满堂灌”,客观上剥夺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但教师也往往是“身不由己”。从客观上讲,教师本身也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自身就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即使他们在取得教师这个角色之后受外部压力及自身成长的双重作用,主体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张扬,但大部分人主体性的张扬也是不充分和不健全的,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少数教师创造性强,而相当多的教师教学缺乏活力的根源之一。另一个导致教师“身不由己”进行“满堂灌”的原因在于教育行政管理的压力。
  我国传统教育行政管理对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评价、班级组织、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从教育目标看,以统一的“模型化”目标要求将所有学生铸成“标准件”,从而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11]。从教育评价看,评价指标过分功利化和单一化,学生、教师、学校,甚至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代表一个地区)都被绑在了“出成绩”这棵树上。不仅学生失去了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的自由选择权,主体性被剥夺,就是教师、学校具有的支配权也不是一种建立在其自身主体性充分发挥基础上自觉性支配权,而是一种“被塑造支配权”。同时,即便有部分教师或学校能发挥完备的主体性,且有能力对学生实施“激活主体性”教育,但如果社会评价教育的标准依然是“名次”和“分数”,那么就很难希望教师或学校会冒短期内“名次”和“分数”下跌的风险去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除非学生前期接受的教育已属“激活主体性”的教育。从班级组织看,由于我国适学人口众多,很多地方教育资源相当短缺,一个班通常都是四五十个学生,多的甚至达到近百人,庞大的班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激活主体性”教育的选择。从课程设置看,课程经常是被给定的,按照整齐划一的格式,根本不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常是被限制、强迫地学习,基本没有根据个体智能差别进行选择的余地。
其他文献
摘 要: 《西厢记》是文学经典,其中的崔老夫人被认为是崔张爱情的阻碍和绊脚石,但是重新换个角度审视,她不失为一个有情有理的母亲,母爱光辉也不时闪现在细细的分析中。  关键词: 《西厢记》 崔老夫人 慈母 复杂的爱    《西厢记》自被认为是经典以来,人们就对相国夫人有了固定的成见,被认为是封建礼教势力的代表。甚至有过激的认为她是刁钻势力,专门破坏好事,是破坏莺莺与张生幸福的恶劣人物。是该遭到批判的
摘 要: 本文作者着力于借助前童民间“花灯”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艺术文化的发展,阐述了四方面的体会:一是创设园内环境,整合民间资源;二是渗透各科教学,感知民间花灯;三是家、园密切配合,深入民间文化;四是实施民间文化教育,促进健康发展。  关键词: 前童“花灯” 幼儿园 民间艺术文化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摘 要: 高校学生社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然而其在当前发展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高校社团引入项目化管理进行研究,提出概念模型及实施流程,以期促进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 学生社团 项目化管理 模式    学生社团是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追求而聚合在一起的大学生群众组织。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社团不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奥里奥尔·保罗是西班牙新生代电影导演的杰出代表,从最初为电影《茱莉娅的眼睛》担任编剧工作,到之后自编自导影片《女尸谜案》和《看不见的客人》,保罗所参与的电影都与悬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他时常会将影片的故事情节架构在一起谋杀案之上,把千丝万缕的情节精细巧妙地安置在一个悬念丛生的电影文本中,并在影片中对人性中的恶毒与善良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察。  一、叙事结构:反转与封闭交织  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分析,“
摘 要: 俄国贵族在彼得大帝时期处于被奴役的状态。在彼得逝世之后,俄国的君主如走马灯一般轮流登场,他们在贵族的支持下登上皇位,并依靠贵族和近卫军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而俄国贵族也趁机不断获取各种权益。最后,随着《贵族自由宣言》的颁布,俄国贵族终于从奴役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 俄国贵族 宫廷政变时期 地位转变 影响    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下,俄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
摘 要: 《离婚》围绕江南水乡平息纠纷的风俗“和谈”进行叙事。“和谈”是传统固有道德秩序“公正”的表征,其潜在规则却是“弱肉强食”,这种道德秩序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昭然若揭。而类似爱姑的广大农村妇女虽然敢吵敢闹,似乎是对传统礼教的挑战,但深究起来,却无一不是在处处维护着、维持着传统的封建礼教。爱姑是生活在整个道德秩序最底层的被损害者,但同时又是这个虚伪的道德秩序的不自觉维护者。  关键词: 《离婚》
摘 要: 本文作者以《端午的鸭蛋》一课教学为例,指出此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对第一小节的分析,解决了这一问题,汪曾祺先生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便自然展现于眼前。  关键词: 《端午的鸭蛋》 教学反思 生活情趣    一、片段回放  在课堂主问题:“作者围绕鸭蛋,写了哪些内容?”引导下,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记叙要点,梳理出作者写作思路。  在学生概括到“挂鸭蛋络子”、“挑鸭蛋”时,  师:我们一起来看
众所周知,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当代社会构建了一个“数字化、多元化、全球化”空间,其所带来的数字化跨界,使本土资源的传播形式探寻到了新的投放平台——影视媒体。并且,数字网络的普及,促使文化、信息等得到进一步的时效互通,这使大众意识形态也有了一定改变。因此,迸发了当代美国动画电影的创作理念变革,即不仅包含美国本土现象、文化,也极力将故事文本倾向于“全球化”的构架。尤其在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里,彰
摘 要: 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时代,从思想到行为,从生活到工作,让在人们的意识里似乎很难与时尚联系起来的教育工作巧妙、适时地与时尚这个词联系起来。其实,教育是最时尚、最能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工作。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状况发生的一切变化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折射到教育工作中、课堂上,在教育工作中时尚是无处不在的。  关键词: 时尚 思想 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    “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
摘 要: 为了解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用SCL-90和自编问卷对四川渠县中小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测试和访谈,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9份,筛选有效问卷329份。结果显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程度不够;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抑郁等几方面。  关键词: 西部农村地区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